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明清外銷瓷陳列展落戶如皋 共展出外銷瓷藏品1000餘件

(2014-11-20 10:29:52) 下一個
18日下午,由比利時華人吳培創辦、填補國內空白的“明清外銷瓷展覽館”在如皋正式開館,1000多件明、清兩代出口銷往國外的瓷器重回國人視線--

  一位如皋籍收藏家的“文物回歸夢”

 

  瓷器,是中國的代名詞,在中國外交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晚明清初時期,中國有上億件瓷器運往歐洲,其晶瑩的質地、美麗的色彩吸引了歐洲各國上流社會的關注,西方宮廷貴族競相收藏,視若拱璧。

 

   外銷瓷是中西貿易悠久曆史的重要見證。然而,在國內,外銷瓷研究領域卻處於空白。究其原因,在於國內缺少明清外銷瓷標本,繼而涉足研究者較少。為了中國 文物的“回歸”,除了官方所做的各種努力之外,其實在民間也早已悄然形成了文物回流的“另一股力量”,而且這股力量已經開始浮出水麵並擴散開來。

 

  11月18日下午正式對外開放的“明清外銷瓷展覽館”,不僅填補了國內在外銷瓷研究領域的空白,也是旅居比利時21年的如皋籍華人吳培實現“文物回歸夢”的一個見證。

  千餘件外銷瓷對外展覽 填補國內研究領域空白

 

  吳培創辦的“明清外銷瓷展覽館”位於如皋市博物館二樓,館內,1000多件明清外銷瓷器形各樣,有盤、瓶、杯、碟、壺等,粉彩、青花、五彩、鬥彩等花色更是琳琅滿目,令人眼界大開。

 

   開館當日,五湖四海的文物收藏界人士專程趕來“鑒寶”,盡享視覺盛宴。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張浦生在收藏界赫赫有名,他與 吳培相識於2005年,十年來見證了吳培潛心收藏外銷瓷的曆程。在張浦生看來,對中國外銷瓷的研究,應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大課題,“外銷瓷既保留了中國陶 瓷彩繪藝術的傳統,又吸取了歐美藝術精華,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新加 坡、東京、大阪、雅加達等地曾先後舉辦過中國古代貿易瓷展覽,而中國內地因缺少明清外銷瓷標本,涉足研究者較少。“外銷瓷展覽館的落成,不僅實現了海外的 文物回歸,更填補了國內外銷瓷研究領域的空白,學術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張浦生認為,這如同給文物收藏界研究探討外銷瓷的發展曆史、製作工藝與藝術成就打 通了一條便道。

  重現中西瓷藝交流互動 一件瓷器蘊含一段曆史

 

   官窯瓷的精湛工藝眾口皆碑,但吳培卻獨愛收藏外銷瓷。“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吳培覺得,外銷瓷具有深 刻的文化內涵和很高的學術價值,“如果從瓷器上所反映的題材寬泛度、表達的文化內涵、反映的豐富信息來講,官窯瓷是無法與外銷瓷相比的。”

 

   明清外銷瓷內容豐富,有些外銷瓷甚至是“中西合璧”,從工藝上看,精美度不亞於官窯瓷。“其中,《乾隆粉彩外國人物故事盤》就是一件精品。”吳培說,該 盤繪圖精美,故事源自荷馬創作的希臘神話,眾多人物神形兼備,紋飾亦有多種變化,主題則用紫粉紅彩來描繪,這在訂燒瓷器中十分罕見。

 

   記者還注意到,在展出的外銷瓷當中,一些被鑲嵌上了貴金屬,一些則在原有圖案上加彩繪畫。吳培說,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歐洲人為了使中國瓷器更適合當時歐 洲人的欣賞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國人比較喜歡淡雅色調,而歐洲人喜歡濃烈色彩;中國人繪畫講究意境,喜用抽象筆墨,歐洲人繪畫則追求寫實。不同的審美 取向,使得歐洲人將運來的部分中國外銷瓷進行了“加工”,繪製上他們感興趣的圖案。

  21年潛心收藏外銷瓷 隻為圓“文物回歸夢”

 

   1993年,37歲的吳培告別家鄉如皋,遠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一邊求學一邊打工。也就在那一年,他與明清外銷瓷結下不解之緣。“在國外,外銷瓷不光 用於陳列,有些甚至就是日常用品。”吳培回憶說,當時他心裏是五味雜陳,明明是“中國風”的瓷器,在國內卻難得一見,那讓他很受刺激。於是,吳培從此決心 收藏外銷瓷。

 

  後來,吳培在布魯塞爾開餐館,生意越做越紅火,他的外銷瓷收藏之路也越走越寬。“收藏是一種對曆 史、對藝術的獨特體驗,更何況,我還帶著文物回流的心願。”吳培記得有一次,在英國一家拍賣行,他看中一件《雍正內粉彩外胭脂紅釉花卉紋盤》,不料有人與 他互不相讓,底價800歐元的紋盤,被“頂”到了1萬多歐元,但最終還是讓他拍到手。“真心喜愛一件瓷器,就不必計較代價。”吳培說。

 

   21年來,旅居比利時的吳培時常輾轉於國外拍賣行或私人收藏館,不計代價,陸續收藏外銷瓷3000多件,“我從不把收藏當成買賣,所以藏品隻進不出。” 一件件外銷瓷,串起了一段長達21年的收藏曆程,一路走來,吳培隻為圓心中的“文物回歸夢”。吳培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將自己收藏的外銷瓷帶回祖國,這次 挑出1000多件,在家鄉創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其實是為它們找到了歸宿。記者王俊

如皋廣播電視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