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融”紋章瓷精品展在深舉行
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實習生 魏沛娜/文 韓墨/圖
中西交融——紋章瓷精品展》目前正在深博新館二樓展廳舉行,展出的105件(套)紋章瓷精品,不僅展現一段東西文化交流史,還帶領深圳觀眾領略東西方藝術之美。紋章瓷為何有外銷瓷中的“官瓷”美譽,其背後又有怎樣的收藏故事?昨日,記者采訪了部分專家和藏家,一探紋章瓷究竟。
外銷瓷中的“官瓷”
據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介紹,此次展覽集中展出的是明清時代的紋章瓷精品,“其中不僅有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訂製的早期紋章瓷,也有西方曆代帝王如路易十五、腓特烈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皇家訂製瓷器,同時還有英美等國諸多和中國貿易有密切關係的貴胄世族的專屬紋章瓷,可謂精品雲集。”
紋章瓷,又名“徽章瓷”,是中國古代外銷瓷的一種。“紋章瓷最早燒製開始於16世紀的明代,因有特定的皇家、團體、機構的‘徽章’而定名。”郭學雷介紹說,“因為是海外來樣,特別定製,所以‘紋章瓷’的燒製相對精細,單組規模產量不是很大,隱約有‘海外官窯定製’的味道。一般它的紋飾精美,製作精細,彩繪紋飾金裝都很費工,較之普通的外銷瓷要高檔很多,藝術價值也很高。”
郭學雷認為,紋章瓷收藏主要在國外,國內主要是廣東省博物館(不超過50件),廣州市博物館及江西南昌餘春明先生也有少量收藏。而此次提供展品的這位深圳藏家收藏了兩百多件,在國內應該屬於收藏數量比較多的。
深圳紋章瓷收藏家謝珍認為,東方魅力和西方理想交融在精美的紋章瓷中。“18世紀至19世紀是中國紋章瓷生產的主要時期,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瑞典、西班牙、德國、意大利、丹麥等國都先後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開辟了歐洲通往中國的航線, 瓷器開始大量銷往歐洲, 當時歐洲商人專門定製了一種特殊的品種, 由中國工匠按照歐洲商人提供繪製好的徽章圖案描繪到瓷器裏,這種特殊的種類就是紋章瓷。這些定製紋章瓷的歐洲人均是非富即貴,他們追求時尚,甚至競逐奢華,品質自然要精細。當時中國集中了最好的工匠和原材料,並為它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顏色,把紋章瓷製作得極為精美,既有中國傳統的工藝特點,又體現了精細典雅的歐洲裝飾風格。這種與高貴、榮耀與權威地位相稱的紋章瓷,滿足了歐洲的皇室、貴族們的需求,也為歐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彩瓷紋章文化。”
多為海外購買
謝珍介紹,自己著手收藏始於十年前,至今已收藏了兩百多件紋章瓷。“當時我從事旅遊服務業,經常帶團出國旅遊,在國外看到外銷瓷紋飾美麗,價格也便宜,於是就購買了一些。剛開始還收藏得比較亂,也不是專門收藏徽章瓷,而是什麽都收藏一點。2007年左右,有一次請深圳文物專家幫忙鑒定藏品,他們覺得我收藏的瓷器挺不錯,便建議我按照一定的套路和風格有目的地進行收藏。其中我覺得風格最獨特的當屬紋章瓷,於是真正開始了紋章瓷的收藏。”
謝珍表示,剛開始收藏時,由於女兒在國外讀書,拓寬了收藏的渠道。“女兒讀書之餘,經常到外國拍賣行和古董店幫我淘一些紋章瓷帶回家。有時她先拍下一些照片發郵件傳給我,我就從她購買的外國紋章瓷著作中陸陸續續尋找學習相關的曆史資料知識。尤其在她給我買了英國人大衛·霍華德對紋章瓷近30年的研究成果,即《中國紋章瓷》這本書後,我對紋章瓷的熱愛變得真正癡迷起來。”謝珍說,“在收藏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國路易十五的家族紋章瓷。因為從皇家裏麵流失出來的紋章瓷本來就很少,而這個開拍賣行的老板是在其父親死後繼承遺產,便把這件路易十五家族的紋章瓷進行拍賣,可能他父親當時買了七八千美元,期間我們經過了很多次討價還價,最後我以3000多美元買下來,這也是我所有紋章瓷收藏中最昂貴的一件。”
郭學雷介紹說,在觀看這批藏品時,有兩件藏品讓他印象難忘。“一件是產自約1670年至1690年的‘青花花卉十字架紋小罐’,可能是通過葡萄牙澳門耶穌會定製。因為17世紀初利瑪竇神父為在中國建立該會曾經做出長久的努力,此罐便是這段曆史的見證。”郭學雷說,“另一件則是產於約1735年到1740年間的‘青花紋章紋盤’,此紋章由盾牌上的雄鹿和寶冠組成。它可能來自米德爾堡、荷屬東印度和鹿特丹的馮·施恩家族。這個家族是在19世紀得到貴族身份的。最有可能訂製這套瓷器的是艾薩克·馮·施恩,他從1727年到1742年作為巴達維亞市參議員和司法顧問在東印度活動。”
謝珍也不無感慨地表示,這批紋章瓷雖是江西景德鎮稍造,但大部分是在廣東上釉加工,“數百年前,它們從廣東運往西方,今天,我們終於讓其回歸家鄉。”
斷代誤差不過兩三年
郭學雷認為,紋章瓷的工藝及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中西交融的特點。“如白瓷在景德鎮燒製,而後加彩的一些原料則從歐洲進口,再於廣州加彩二次燒成。造型、圖案也由西方人提供,部分裝飾則融入了中國元素。而且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中國的釉上彩瓷獲得了大的發展。同時,歐洲也開始了自己的瓷器生產。”
謝珍則表示,紋章瓷的產地雖然在中國,但由於是一種特別定做的外銷瓷,燒製以後全部遠銷海外,沒有留下任何有關的記載。而目前國內的紋章瓷又極為罕見,加上史料記載和參照物的匱乏,使得研究者對紋章瓷的紋飾內涵和曆史價值難以做到準確全麵的認識。故這批紋章瓷的展出,便提供了相關的曆史研究意義。謝珍說:“首先,紋章瓷是外銷瓷中的精品,它是皇室、貴族們專用的徽章,對研究西方文化和西方曆史提供重要的資料;其次,紋章瓷都有準確的製造日期,能幫中國的瓷器來斷代;此外,紋章瓷可以給中國瓷器對外貿易提供重要的貿易記錄,填補外銷瓷在國內中文文獻記載的空白,還可給中國瓷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風格變化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曆史材料。”
謝珍強調,中國的外銷瓷給歐洲紋章的記錄提供了一個特別的機會和載體,而紋章瓷又給中國的瓷器貿易提供了一個反映文化交流及貿易的記錄,以及認識中國瓷器在各個不同時期風格變化的參照。“古代瓷器隻能用年代來斷代,如康熙、乾隆、嘉慶等最細也隻能分為早、中、晚,而紋章瓷就能準確判斷出年份,它最大的特點即是斷代相當準確,誤差不超過兩三年。”
國內遺存少海外價格也不高
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實習生 魏沛娜
紋章瓷的產地雖然是中國,但由於是一種特別定做的外銷瓷,燒製以後全部遠銷海外,完全沒有留下任何有關訂購者、燒製年代及其圖案的記載。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認為,目前國內的紋章瓷極為罕見,加上史料記載和參照物也匱乏,使紋章瓷這種中西合璧的瓷器的藝術曆史價值比較少為人所知。
據了解,紋章瓷在國外的身價已經日益高漲。2005年年初,佳士得拍賣行舉行的一次中國外銷藝術品專場拍賣會上,一對18世紀40年代製的帶菲利普五世紋章圖案的外銷瓷以30.72萬美元創下當時紋章瓷拍賣成交價的“吉尼斯紀錄”;2008年,在倫敦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對18世紀的繪有西班牙貴族奧喬亞家族徽章的粉彩描金魚形湯盆也以62.4萬英鎊的高價成交。閻焰表示,目前國內專題收藏紋章瓷的收藏家還不是很多。“因為畢竟這類製成品大部分都到了海外,所以國內遺存少。當年紋章瓷燒造以景德鎮和廣州為最大宗,廣州地區主要是加彩加工,二次製成,所以‘廣彩’名貫一時。目前市場上外銷紋章瓷也逐步越來越貴,被藏家所認識,市價個別的以數百萬計,值得陶瓷收藏愛好者關注。”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認為,現在紋章瓷的市場價格相對還不是很高。“國內紋章瓷收藏、研究還剛開始。但紋章瓷收藏具有相當大的潛力,這種價值主要還是體現在可以通過紋章瓷進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促進貿易、工藝等方麵的交流與互動。”
紋章瓷收藏家謝珍以自己的收藏經曆為例,認為紋章瓷收藏群體至今在國內尚屬小眾。“總的來說,收藏紋章瓷還是比較便宜。在我的收藏過程中,最便宜的隻花了二三十美元,平時購買價格基本維持在400到600美元這一價位。”謝珍說,“紋章瓷既體現了歐洲獨特的紋章文化,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融合了多種中西方元素,又體現出中國古代工匠們高超的瓷器製作水平,是東方和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產物。尤其是現在歐洲、北美各大博物館和許多私人收藏家都珍藏有大量的紋章瓷,加上紋章瓷本身就具有非常珍貴的曆史藝術價值,因此對於接下來紋章瓷在中國的認識研究應該有個逐步提升的過程。”
From 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