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清代官窯瓷器對世界的影響:不如“外銷瓷” zt

(2013-12-19 16:54:04) 下一個

 

  對於“中國陶瓷影響了世界”的說法,可能不會有任何人提出疑問。西方曆史上,對中國瓷器評價極高。在西方,中國瓷器一度價抵黃金,被歐洲皇室貴族視若拱璧、競相收藏。

  可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提出,這些聞名世界的中國瓷器,究竟是官窯瓷還是外銷瓷,恐怕就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回答了。

  官窯瓷器不會大量出口

  中國古陶瓷專家胡雁溪告訴記者,認為西方曆史上對中國瓷器的崇高評價僅是針對官窯的,實在是“一個曆史的誤會,更是中國古陶瓷收藏領域的一個嚴重的誤解”。

  事實上,1860年之前,歐洲皇室、上流社會收藏的中國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銷瓷。那些被他們所大量仿製的中國瓷器也是明清外銷瓷。

  胡雁溪說,中國的官窯瓷器過去根本不會大量出口。除了極少量贈給外國皇室或使節的禮品瓷,即使在中國國內,普通臣民也是見不到的。

  中國官窯真正流傳到西方去,包括日本人見到中國官窯,要到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燒毀圓明園以後。中國官窯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則更晚。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掠奪了大量中國皇家文物。民國以後,清室歲入不足,將很多瓷器抵押給銀行,最後由銀行進行拍賣。此外,內務府也曾進行過古董拍賣。加之內廷種種盜竊行為的發生,才造成了官窯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說,20世紀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沒見過多少中國官窯瓷。包括日本在內,西方社會對中國陶瓷的所有美譽其實都是針對通過貿易而來的中國外銷瓷。

  直到1710年之前,歐洲還製造不出真正的瓷器,隻能從中國進口。在幾個世紀中,包括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都大量仿製過中國瓷器。他們仿製的樣本也是中國外銷瓷。

  據胡雁溪介紹,各國仿中國外銷瓷都有自己的特點,質量也不錯。荷蘭代爾夫特是其中仿製水平和名氣都比較高的。仿製品種主要是青花和釉上彩。

  這些西方仿品和真正的清代外銷瓷在鑒別方麵難度不大。因為燒造方式不同,仿製瓷器和中國外銷瓷區分明顯。前者的瓷胎、釉麵顏色,尤其是紋飾方麵也與後者有所差別。可以想象,國外的畫師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畫的時候,和從小就有深厚毛筆功力的中國畫師,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高檔外銷瓷畫工堪比官窯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別提到,如果從瓷器上所反映的題材寬泛度、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反映的豐富信息來講,官窯瓷是無法與外銷瓷相比的。

  雖然官窯瓷的精湛工藝眾口皆碑,但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卻很狹窄。官窯僅供皇家禦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養在深宮、基本上並不外傳又使得它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極其有限。

  清代外銷瓷的影響力則是世界性的。這些外銷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傳達出的曆史學術資料遠比官窯多。通過它們,甚至能了解到當時人們的一些生活細節。

  此外,“官窯除極少數像琺琅彩瓷和一些陳設瓷外,因有固定模式,往往不但某一紋飾在一朝是成批生產,而且同一種紋飾可能延續本朝十幾代皇帝,幾百年不變。而外銷瓷是商品,必須不斷更新求異,追隨變換不休的不同國別、不同階層、不同時尚、不同客戶的需求,因此早有所謂‘歲無定樣’的記載。即使保守地估計,清代外銷瓷紋飾的多樣性也會高於同期的官窯百倍之上。”

  從工藝上看,清代外銷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檔瓷器。曾經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清代外銷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圖盤》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認為,該盤繪圖極其精美,眾多仕女神形兼備,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樹石圍欄無不精細入微,“畫工的水平比官窯不差,完全就是一個很高明的畫家的一幅畫。”

  記者手記:國外更重視清代外銷瓷

  胡雁溪致力於中國古陶瓷研究已近三十年,現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陶瓷工作委員會委員,曾為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顧問。對於中國古陶瓷的癡迷,使他即使在生病期間,也沒有放棄過對清代外銷瓷的學術研究。

  在記者采訪他的過程中,胡雁溪談得最多的是明清外銷瓷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對於這些曾經在世界上產生巨大影響的“功臣”,直到現在都沒有引起國內文博界的足夠重視,胡雁溪覺得十分惋惜。

  他告訴記者,在國外,很多博物館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銷瓷。國外對中國外銷瓷的重視程度、研究的總體水平都比國內要高。“畢竟曆史上,這是他們皇家、貴族使用過的。”

  據胡雁溪介紹,國內還沒有一家博物館中的明清外銷瓷數量超過千件。收藏中國外銷瓷最多的廣州博物館,據2005年的統計,也不過700餘件,故宮博物院隻有不多的幾百件。資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們不能對清代外銷瓷有一個足夠的認識。

  還有人提出,中國外銷瓷存世數量大,有100萬件、甚至1000萬件。按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在收藏界自然就變得不值錢了。胡雁溪說,這種看法不是從學術性、藝術性出發,而是從市場出發,“不懂得它的文化含義。隻知道拿錢衡量一個東西的價值。其實價格並不真正等於價值,幾百萬、幾千萬元一件的贗品,價格不可謂不高,又有什麽價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銷瓷的價值正在不斷被人們認知。”

  鏈接:“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銷瓷內容豐富,有些外銷瓷是“中西合璧”,中國外銷瓷運到歐洲後再由當地工匠加上各種裝飾。一些外銷瓷被鑲嵌上了貴金屬,一些則在原有圖案上加彩繪畫。

  胡雁溪說,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歐洲人為了使中國瓷器更適合當時歐洲人的欣賞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國人比較喜歡淡雅色調,而歐洲人喜歡濃烈色彩。中國人繪畫講究意境,喜用抽象筆墨,歐洲人繪畫則追求寫實。不同的審美取向,使得歐洲人將運來的部分中國外銷瓷進行了“加工”,繪製上他們感興趣的圖案。

  比如,中國青花瓷運到歐洲後,有一段時間非常受到歡迎。但隨著時尚的變化,歐洲人開始追求強烈的色彩。於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當地人增畫了許多內容,比如在空白處加畫了彩色的菊花,加紅、描金,營造金碧輝煌的效果等。

  這種“中西合璧”的瓷器過去被認為是畫蛇添足,但現在,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已經被當作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和結合”,被當成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而給予肯定。“在一件瓷器上既能看到歐洲人的文化審美,又能看到中國人的審美。”胡雁溪說,這沒什麽不好,對它們的收藏價值,人們的看法也和過去不一樣了。

 


圖來自回家路私人收藏。

From http://taoci.chnart.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心怡齋 回複 悄悄話 回家兄:從雍正乾隆時期開始,皇帝就下旨將備選的或落選的官窯瓷器不再砸碎而銷往國外了!這在清宮檔案裏有明確記載。在國外的“官窯”器應分兩種:一是我上述的備選的或落選的官窯瓷器;二是落款的非官窯瓷器,這種落款如果不是民國時期的有意造假,其餘都是因應出口的需要或買方的要求刻意寫款,並不能稱為“造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