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外銷瓷二(圖) zt

(2013-09-30 09:17:37) 下一個

南京式樣( Nanking Pattern):這個式樣的瓷器往往是以山水樓閣紋為主,也有的西方學者把有幼苗狀邊飾或蜂巢狀邊飾,中心圖案為風景圖案的都叫南京式樣(我認為這是晚期南京式樣的標準器物)。在此我隻討論山水樓閣紋的南京式樣。

 南京式樣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些都被認為是南京運來的。一般來說西方人特指的南京式樣往往是指比較晚的瓷器(乾隆中期以後),但是從近些年打撈的沉船瓷器來看,這類風格在康熙晚期和雍正早期就已經形成,並且在乾隆中期以前,晚期,嘉慶晚到道光時期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而且這一式樣的形式和主題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局限在西方學者傳統的認識上。

 山水樓閣紋瓷器是以山水,城牆,樓閣,寶塔等風景圖案為主構成畫麵。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的山水樓閣紋大都以地平線的平行線(橫線)為分割點把山水分為近景和遠景,中間以流水相隔。往往對近景和遠景同樣強調。並且遠景多城牆,寶塔。其畫意深遠,以簡單筆畫勾畫,往往不追求精細而達到神似,韻味無窮。這一時期的山水樓閣紋瓷器的邊飾往往很簡單,往往以幾何文飾的窄邊,以突出中心的主題。清早期山水樓閣紋的瓷器,在雍正時期的越南金毆船貨有大量裝載 [39] 。 早期的南京式樣往往有大麵積留白,比較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

 

越南金毆沉船(雍正時期沉)出水的早期南京樣式

 到乾隆中期以前,山水樓閣紋的設計由以橫線為分割的布局為主轉向以豎線和之字形分割為主。遠景往往放在瓷器左上邊(當然也有右邊的),而近景在右邊。這一時期的瓷器主要強調近景,遠景所占比重較前一時期為小,而且城牆紋基本不可見,有的有寶塔或小閣樓,有的則是單純的山石樹木。而近景則多見樓閣,且近景比重明顯超過遠景。

 此外,除了前一階段的簡單窄邊外,這一時期不少瓷器的邊飾變款,出現了以花草,風景做為山水閣樓紋瓷器的圍邊,並且往往有兩層圍邊,內側包圍主題畫片的窄邊往往以柵欄頭文飾為常見。

 這一時期的南京式樣絕大部分的構圖比較簡潔,留白比較合理,顯得疏密有致,並且畫風比較粗壙奔放,重神而不重形,比較有味道。

南京船貨中的中期南京樣式瓷盤

 關於這一時期的瓷器,可以參考 1752 年的荷蘭沉船 “ 蓋爾德麻爾森 ” 所載的瓷器(南京船貨) [40] 。上邊是一個南京船貨中的中期南京樣式瓷盤。它中間的窄邊是柵欄頭文飾,這也是乾隆中期到後期的常見文飾。
 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絕對的,隻是從總體上來說是如此。

 到乾隆晚期,山水樓閣紋一轉早中期的簡潔而變得非常複雜,往往是以三點或環形構圖,畫麵布滿整個瓷器,留白很少。 而且筆畫也變得非常精細複雜,窄邊多見幼牙頭文飾。此外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再不少南京樣式的瓷器上,小橋出現在畫麵裏並且占據醒目位置。早期的山水樓閣紋有的也有小橋,而中期的則很少見到有小橋在畫麵上。

 到乾隆末期和嘉慶早期,由南京式樣的山水樓閣紋轉化而來的另一式樣-柳樹式樣大量開始出現並很快暫居了統治地位。這兩種樣式即使實在西方,很多學者也不是很清楚而常常搞錯,因此很多學者幹脆就渾二為一,把它們都當成南京樣式或柳樹樣式。
 

乾隆後期南京式樣向柳樹式樣的轉化,這個盤兼有雙方特征

 不過因為這兩種式樣非常接近,很容易混淆。在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的出口瓷器中,常常可以看到南京式樣和柳樹式樣的特載在同一件東西上存在。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這兩種類型的近親關係。

 乾隆末到嘉慶時期的南京式樣其樓閣已經由畫麵的則麵向中間轉移,往往在中心略偏的位置,而且文飾也由乾隆晚期的精細開始簡化,但是布局仍然是非常複雜,畫麵留白更少。並且其邊飾常見外寬錦地內幼芽串珠紋(或許稱幼芽夾珠紋更為妥當,幼芽紋也有人稱矛頭紋)。這一時期的南京式樣往往是西方學者認為的典型南京式樣。

 下圖是一個西方學者認為的典型南京式樣瓷盤,乾隆末期到嘉慶流行,外圈幼芽串珠紋(兩個幼芽之間夾一或多個珠子)是這一時期典型的文飾。摘自Christie's 《 The Diana Cargo 》 1995 。不同的邊飾往往是這一時期給南京,柳樹式樣斷代的重要依據。應為篇幅,本文不在此詳述。
 

西方學者認為的典型南京式樣

 南京式樣到道光時期開始又有所變化,這一時期為南京式樣的末期,常見的南京式樣已經把樓閣放在了中心位置並且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整個布局顯得淩亂而且沒有章法,另外繪畫風格也完全的改變,既不象早中期的那麽豪邁灑脫,也不象後期的精描細畫,顯得線條簡單,呆板僵硬,不過瓷質和製作還算精細。從道光後期的這個式樣基本上沒有再變過,而且數量也很少,隻是越來越粗糙不堪。

 下圖是一個道光時期的南京樣式小碟子,其樓閣已經占據了整個畫麵的正中央,整個布局雜亂擁擠。外圈的串珠紋是這一時期常見的文飾之一。
 

道光時期的南京樣式小碟子

 一般國外學者隻把晚期南京樣式作為南京樣式,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個形式是從早期的樣式演變而來的。並且可以明顯的看到演變的過程。南京樣式的格式並非是固定的,因此在現存的外銷瓷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多種多樣總體上非常類似而細節又不完全相同的南京式樣畫麵,大概是工匠自由發揮的結果吧。

 柳樹式樣( Willow Pattern):這個樣式在西方學者看來是英國最老的瓷業公司Spode在1770年左右設計的然後被中國工匠拷貝製作。由於無法考證當時最早的柳樹式樣是什麽時候在中國生產的,所以這個樣式是英國設計的還是中國工匠根據南京樣式設計的恐怕是很難考證。不過從這兩種樣式的接近稱度來看,我認為不管是誰設計了這個樣式,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這個南京樣式。這一點從不少出口瓷器兼顧有兩者的特征就可以看出來。到後來,柳樹式樣有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一個中國的地主陶林住在河右邊蘋果樹下的閣樓裏,閣樓的前麵種著柳樹,院子用很細的籬笆圍繞著。他有一個已經許配給一個年老富有商人的美麗的女人叫寬澀,但是她卻愛上了他父親的長工常。他們有一天逃到了一個小島上的茅屋裏居住,但是很快就被寬澀的父親抓住了,就在他父親要把他們都殺掉時,他們的愛感動了上蒼,老天把他們變成了一對水鳥,從此他們可以自由飛翔。
 

乾隆末期嘉慶早期的柳樹式樣
 

也是采用幼芽串珠紋,是當時高質量的出口瓷器,製作相當工整。

 就象這個故事所說的,這個式樣的瓷器主題包括了閣樓,柳樹,一對飛鳥和海。一般說來主題是在河的右邊,左邊是小島。我個人認為這類瓷器是明顯從南京式樣變化而來的,而這種式樣最早出現是乾隆晚期。流行於嘉慶時期,道光時期已基本不可見。

 乾隆晚期和嘉慶時期的柳樹式樣文飾變化不大,很難分辨,隻是乾隆時期的要稍微精細一些而已(一艘嘉慶二十一年( 1816 年)的沉船黛安娜號( Diana) 上所轉載的大量嘉慶時期南京和柳樹式樣的瓷器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41] 。

 到清中期,柳樹式樣開始取代南京式樣成為當時的大宗出口瓷器。到道光時,另外一個式樣廣東式樣完全取代柳樹式樣,柳樹式樣基本上就消失了。

  廣東式樣( Canton Pattern):這種式樣很可能是從柳樹式樣加以變化而來的,可以說是柳樹式樣的簡化版本。其主要特征是左邊的景物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同時有小橋從左邊景物平直伸向右方。右邊有亭台樓閣和柳樹,但是不同的是沒有了蘋果樹,而且樓閣直接臨水。

 這種式樣幾乎是從柳樹式樣一出現就跟著出現,到嘉慶後期已經和柳樹式樣同樣流行了,而到了道光時期,這種式樣已經在出口青花瓷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一直到清末仍在生產。

嘉慶時期的廣東式樣

其邊飾是由塗抹的寬邊和曲線狀的線條(西方稱雲紋)組成。

摘自Christie's 《 The Diana Cargo 》 1995

 這種式樣的瓷器普遍比較粗糙,文飾也是粗陋不堪,也許是為了要追求便宜的價格而犧牲了質量,因為當時美國市場已經有歐洲的瓷器出售,質量也很好,並且文飾更符合西方人的口味,中國的瓷器從這一時期開始恐怕隻能以廉價來打開銷路了。道光以後這類式樣的瓷器質量是一天不如一天,到清末已經完全和普通粗瓷沒有什麽不同了。

 另外還有一個出口樣式是專門為西方市場設計的,叫” Fitzhugh”樣式(Fitzhugh Pattern)。 這個樣式在國內基本看不到。這種瓷器的名稱來源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指導 Thomas Fitzhugh。他在 1787 年到 1800 年之間在廣州的英國商館呆了很長時期,這種式樣的瓷器就被認為是他開始大量定購生產的。因此這種瓷器的最初出口應當是在 1787 年左右的乾隆末期。不過證據顯示美國總統華盛頓在 1786 年就收到了中間畫有美國鷹圖案的這一式樣瓷器 [42] 。由此可見這種樣式在此以前就已經有少量生產,隻是Thomas Fitzhugh開始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大量定購才使這個式樣從此流行的。

 這個樣式的瓷器在嘉慶時是最為流行的外銷瓷器之一,到道光時期仍有小規模的生產,不過質量比嘉慶時期的差不少。
 

一個少見的嘉慶時期青花加彩水瓶

(用來盛水洗臉用的,平時常常放在洗臉盆內)。
邊飾也飾寬錦地和幼芽串珠紋。
類似的水瓶和洗臉盆見Herbert,Peter等《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 65-66頁。

 這個樣式的主要特征是四簇牡丹畫圍繞著一個圓形的大獎章圖案。四簇牡丹畫的是誇張的雙犄牡丹,並且每一簇牡丹都是和琴,棋,書,畫的一種相連,代表了文人的四藝。中間的圓形圖案內圈是一般是四隻瓜果組成的圖案(比如波蘿),也有的是歐洲風格的動物,外圈一般是塗抹後留白四個歐洲族徽上常見的動物,如變形的狗等。偶爾這個中間的圓形圖案就是一個徽章什麽的。

 這種瓷器以青花,綠色釉,橘紅色釉,咖啡色釉的為多,此外還有黑色釉,黃色釉和加粉彩的,後麵三種比較罕見。這種式樣的瓷器普遍被認為是當時出口瓷器中最好的一種。但是我個人認為柳樹模式的瓷器從製作上來說最為精細,而南京樣式從畫工上來說最好。特別是早期的一些南京式樣瓷器,有的胎質,釉水,發色,畫工,製作無一不精,質量完全可以和好的官窯媲美。

 關於這幾種出口瓷器的斷代,尤其是後期和晚期南京式樣,柳樹式樣,廣東式樣和Fitzhugh式樣都是從乾隆晚期開始向下延伸,而且因為是比較標準的樣式,變化也不是很大,因此確認年代顯得比較困難,除了從畫工,發色和質量上來區別外,別飾的不同往往是斷代很重要的依據,限於篇幅,本文不在此做詳細的討論。

 在十九世紀比較流行的樣式還有貴族生活樣式,大獎章式樣等。

 貴族生活式樣( Madarin Pattern):這以式樣最早出現在乾隆後期,也就是所謂的廣彩形成以後開始形成的,到嘉慶和道光是達到頂峰,一直持續到清代後期為大獎章所替代。這個樣式的特點是主題為清代貴族的生活場景,表現的往往是庭院生活的場麵。
 

道光時期的貴族生活式樣盤,色彩華麗

 大獎章式樣( Rose Medallion):這種式樣普通認為是從嘉慶時候開始的,一直到清末(其實一直到現在都還有生產)。它的主要特點是瓷器由四個開光包圍中間的大獎章。大獎章內的圖案往往是花鳥而開光中的圖案可以是花鳥或人物。
 

同治-光緒時期的大獎章式樣廣彩盤
 

 這兩種樣式中,貴族生活樣式數量比較少,其質量也相當高。而大獎章式樣的瓷器質量有好有壞,但是普遍質量不好。一般來這兩種瓷器的斷代比較困難,主要從彩的不同,邊飾的不同和瓷器的質量來加以區分。一般說來凡綠色占主要地位的這類瓷器是比較早期的。

 此外這一時期還有白菜式樣,綠龍式樣,百蝶式樣等。到清代後期,出口瓷器處幾個大宗的產品外,其它都是直接從市場上購貨,加上這一時期很多外銷瓷器的樣式也溶入了內銷瓷器,因此內外銷的分別較早期更為模糊。

 總的說來,明清出口瓷器的種類和樣式實在是數不勝數,很難用一兩篇文章甚至 是一兩本書來說完。這裏所說的樣式隻是比較固定的幾類大宗出口產品,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從乾隆晚期到清中期的。清早期的外銷瓷器種類樣式分散,不太好歸類。

From nikkor_新浪博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茅斌騷客 回複 悄悄話 家裏有廣彩,胚胎及圖案都不是很好。馬馬虎虎。
回家路 回複 悄悄話 我就是小打小鬧,小愛好感興趣而已,跟祝兄根本沒法比,期待!
西門祝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好圖!不知回家路兄自己收藏多少老貨出口瓷。西門有些5678出口瓷(解放後),也很精美,下次要寫一篇。西門曾在國內雅昌藝術網上了幾個圖片,國內人們見得這路東西少,好像喜歡的人也不少,因我們在海外有優勢,便於做些研究,很有意思。。。。

問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