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事件看日本口蜜腹劍的民族性格
(2013-01-12 15:02:35)
下一個
釣魚島事件體現了日本口蜜腹劍的民族性格
鳳凰網:二戰前,日本和美國一直保持良好關係,甚至簽訂一些條約。結果1941年突然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損失慘重。這可以說是一種戰術策略,但是否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這個民族欺騙性比較大,不講信用,言而無信?
劉德秦:日本作為一個民族,從來就不講信用,言而無信、口蜜腹劍是這個民族的特點。明治維新時期就有例子,當時是德川家康幕府,日本西南有兩個強藩,薩摩藩和長州藩,當時英國要求幕府放棄鎖國政策,這兩個藩國就鼓動德川幕府“攘夷”,(攻打英國。)其實他們的真實(的)目的,並不是所謂的保護國民、攘外;而是為了消耗德川幕府的力量,借機壯大自己,在這樣“攘外”的戰爭中,推翻德川幕府。彼時,在幕藩體製下,藩國有高度自治權,但任何一個小的藩國,也無力公開對抗德川幕府。
最終,他們成功了。成功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藩國表現的處處為了德川幕府,但實際上不斷地從內部想辦法折騰德川幕府。
同樣,德川家康本身也是一個不講信用的人,德川家康身處(於)戰國時代,當時群雄(割據,有200多個藩國),德川家康就先後跟隨過多個領主。他不停地(有)效忠、背叛、偽裝忠誠,再效忠、再背叛。
一新成功後,開啟了新時代。可日本人並不因為穿了西裝、戴了領帶,骨子就發生了變化。1868年之後不斷找人“聯盟”。要與李鴻章一起瓜分琉球、朝鮮。李鴻章不同意,結果中國清政府就成了日本的敵人,日本後來對中國動武。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要與沙俄結盟,要共同瓜分朝鮮,共同瓜分中國,沙俄不理睬日本,日本轉向與英國結盟,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
此後日本說要與德國結盟,可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首先針對德國在中國青島的租借地動手。此後再次要與沙俄強化同盟,支持沙俄在歐洲戰場徹底收拾德國,因為隻有這樣山東青島才能穩當地吞下,可俄國發生革命,日本第一個瞄準的就是西伯利亞。
戰國時代開始,日本國內就戰爭不斷,究其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
一戰結束讓英國清醒,英國知道日本對土地的貪婪已經深入到了骨髓。一有機會就要爭奪領土。因為菲律賓當時作為美西戰爭的戰利品歸屬美國(真實原因還要深入研究),而日本國內的南進派一直(要)主張進攻菲律賓甚至澳大利亞,英國決定與美國聯手,遏製日本的領土野心。簽署了限製海軍的條約,不能以人民的名義發動戰爭的條約。
再看日本的華麗表演,1924年華盛頓會議後威脅要與蘇聯、中國聯合,共同抗英、抗美。可飽受日本擴張侵略之苦的中國、蘇聯,哪裏會相信日本的口蜜腹劍。日本支持中國的反帝,以不支持反帝,願意充當英、美在亞洲的憲兵作為交換,換取英美支持自己。日本不斷壯大,不斷發動戰爭,到了二戰之前,看到德國在歐洲戰場上拖住了英國、法國、荷蘭,日本立刻與這個對手結盟,要重新建立世界新秩序,也就是要與德國重新瓜分世界,這次終於對英、美用兵了。
要不是美國足夠強大,能在大西洋、太平洋同時支撐兩個戰場,還不知道日本最後會如何收拾美國呢。
戰後美國在資金、技術、市場上扶植日本,可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日本恨不得將美國吞下去,日本隨時想報二戰戰敗之仇,美國此時才意識到自己養癰遺患,而且美國的盟友英國、澳大利亞等都希望美國要看管好自己養的惡犬,不咬美國也會咬其他國家,因為曆史已經證明日本是個專門殺恩人的國家,是個言而無信,口是心非的國家。
所以說,這個民族就有不講信用、口蜜腹劍的傳統。這次釣魚島事件的處理方式,日本政客又展現了這一特點。那就是,我還是跟你講好話,但該幹什麽幹什麽。比如,中國外交部多次抗議,溫家寶總理也要求日本方麵立即放人,日本政府抓了中國船長,反倒要求中國政府,“要克製,要冷靜,不要因此影響中日關係”,這是典型的口蜜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