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5)
2019 (77)
2020 (50)
2021 (34)
2025 (2)
周日和爹媽微信視頻,爹媽提起來單位新開張了一個大食堂。他們說大食堂規模很氣派,裏麵飯菜種類很多。食堂是在以前的生產車間基礎上改建的。他們的單位,雖然是個研究所,但是因為肩負要成果到產品轉化的功能,所以有一個車間。以前媽媽帶我進去過,裏麵很多的車床。在文革初期的時候這個車間的職能是負責生產製作毛主席像章。
單位並非從沒有過大食堂。實際上這個編製兩千人的單位以前有兩個食堂。除了住單身宿舍的青年職工需要,單位大院的家庭也都需要。建國當初很多的大學生被分配工作進京來到這個單位,逐漸組建家庭,生兒育女。他們及家庭在很長時間裏都很依賴這兩個食堂。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吃食堂做的麵食,饅頭個大飽滿,圓潤豐滿的半球好像。。。還有果醬包,裏麵的果醬時多時少,有多有少。要是吃到一個滿滿果醬滿口爆漿的,這一天的運氣簡直不要太好。
隨著年代發展,這兩所食堂先後都關閉了。一方麵是效益不佳。畢竟單位的食堂主旨不是盈利,而是屬於單位福利。所以逐漸的食堂成為單位的負擔。隨後是單位由於分房的壓力,地皮實在難找。於是拆食堂建住宅樓的呼聲日益增長。最後是單位周邊的餐館,麵食店,早點攤,逐漸的接管了食堂的部分職能。最後兩所食堂都拆掉蓋樓,變成了單位福利分房的一部分。一起蓋樓的還有以前的籃球場兼露天電影放映場。想起來我還是很懷念那兩根高高矗立的,能夠掛起一幅漂亮的白色鑲黑邊電影銀幕的電線杆。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縮影,也都蕩然無存一去不回了。
實際上現在單位並不需要一所那麽大規模的食堂。群眾們沒有了食堂20多年了,早已習慣了沒有食堂的生活。單位現在有個盈利性質的老年服務中心餐飲部。爹媽說每周經常去吃幾回,懶得做飯就去,很方便。之所以不叫食堂,是因為沒有年輕人去吃。年輕人都點外賣,美團,餓了嗎。。。根本不愛吃那裏的大鍋菜。所以服務部開辦的對象也主要是單位的退休職工。另外就是大院裏以及周邊的麵食店,包子鋪,早點店,這些都足夠了。
既然不需要大食堂,為什還開呢?其實這是中央精神號召的。爹媽的單位自大成立以來經曆了軍隊轉民用,科研轉應用,國營轉公司。不過還是一個單位兩塊牌子,部屬的研究算辦公司。所以說來說去還是半個官人兒。現在中央號召搞大食堂了,自然得拿出實際行動來。於是和大食堂有上馬了。
說起來現在和大食堂一個年代的事物有不少真的又回來了。我們和美國又不好了,互相的視為敵對方。美國的軍艦又穿過台灣海峽了,信誓旦旦要阻止寶島台灣被武力統一。我們在芯片上又被卡脖子了,所以這回我們要大造芯片。不知道要不要效仿以前每個街道,每個村兒都弄個土晶圓廠。被卡得尤其狠的就是製造芯片的關鍵技術光刻機。我們怎麽也得發揮一下兩彈精神,弄出個5納米,3納米,2納米。兩彈一星加三機。
城市的大學生太多了,畢業即失業。有的響應號召擺地攤兒。我以前去合作社打醬油的路上就有不少地攤兒,賣瓜子兒花生的,賣粽子糖的,賣洋畫兒的,秋天還有賣甜棗兒的。隻要五分錢,擺地攤兒的農民大叔很實在的把我的小荷包塞到快要爆。一路上啃著甜棗兒覺得滿嘴流蜜。還有的大學生主動的下鄉務農了。有養豬的,有養魚的,有養雞的。還有個種南瓜的,結果辛辛苦苦種的瓜被村兒裏老農連偷帶砸的糟踐。賠慘了。。。這麽多年貧下中農們本質還是沒變,還是一如往日的再教育新一代的青年哈。
現在烏克蘭又打仗,世界的糧食要危機了,估麽著糧票兒又快要複出登場了。
那麽多似曾相識的老物件兒又回來了。隻有她走了,俺的女經理跳槽了。。。事情怎麽會這樣?說好的一起加班到天明呢?
我們這代人,對兒時的食堂,印象還可以滴。省事,青菜蘿卜豆腐,比家裏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