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7)
2015 (42)
台灣之行,期待已久;一旦成行,回味無窮,感慨良多。
世人雲:“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若套用此言,我恐“台灣歸來不食人間煙火”。八日行程,美食如潮,體重猛增數磅,歸美後唯有節食贖罪。胃口被徹底慣壞,一時竟不知該拿什麽犒勞它。
蘇軾有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若讓我日日如此,我亦甘願化作嶺南人。書歸正傳,台灣之行印象絕佳:人美、景美、食更美,三美合一,鑄就寶島真諦。此為感想之首。
一、歸屬:原來家就在這裏
中國地圖展示台灣四麵環海。可我到此數日,感受最多的卻是“五麵鄰水”——天上之水,頻頻光顧。
這是否上天對寶島的特別眷顧?雨水滋潤了土地,孕育了人傑地靈:人均收入世界第17,降下了張忠謀、黃仁勳、蘇姿豐等讓全球華人揚眉吐氣的科技翹楚。
我初抵台灣,竟無絲毫陌生之感,仿佛歸家。我生於1949年10月1日前,那會兒還是民國紀年;長於其後的新中國年代;如今是美國公民。因此,我橫跨民國和新中國兩段曆史、更有雙重身份,卻同根同源。小時候學過繁體字、注音符號,後改簡體字、漢語拚音——字形雖有別,但文化一脈相承。
多年前,兩岸宣傳針鋒相對:又是漢賊不兩立,又是不共戴天。一邊說對岸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邊說對岸的百姓“吃不起茶葉蛋”。說穿了,不過兄弟閿牆,窩裏鬥。正如周恩來對尼克鬆所言:“我們之間的聯係,比你們深得多。” 這聯係看似在天邊,實則在眼前。《傳奇》唱道:“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豈止是前世有緣,本是同根生,何必相煎太急?過去是愛恨交織,而今恩怨已翻篇。
二、園山大飯店:帝王之氣
走進園山大飯店,如一步登天穿越至玉皇大帝的寶殿。144根朱紅擎天柱、巨型紅燈籠、厚重紅毯——滿眼是中國味,每一步都踩在“九五之尊”的節奏上。我們就像孫悟空誤入蟠桃會,飄飄欲仙,盡情享受這人間少有的奢華與大氣。
三、蔣公紀念堂:曆史厚重
步入紀念堂,似重走中山陵。雖無數百級石階,曆史重量依舊沉甸甸,仿佛推開中國近代史的一扇門。
四、故宮博物院:China的深意
麵對萬千國寶,我獨鍾情於鼎、缽、陶、瓷、碗——器物演進史。導遊講得繪聲繪色,我忽有頓悟:這些不都是容器嗎? China,既是瓷器,亦是大容器。五千年文明的底蘊,容量超過太平洋;海峽那點東海水,渺若杯中漣漪。兩岸同胞,皆可在此大容器中找到歸宿。
五、演唱:借歌聲環島
此次台灣行,借合唱團演出之名,行環島旅遊之實。當我的漫步在中原大學的校園裏時,仿佛又年青了,真想穿越回到大學時代,年輕多好啊!神州的演出大獲成功,現場掌聲如潮,網上好評也如潮。我僅是個“濫竽充數” 者,隻敢在一眾人群中大聲歌唱,這不,也跟著嗨翻天——越到高潮越穩重,越唱越輕鬆,越唱越來勁。皆因全神貫注看指揮,才能唱的像一個人。唱好了音樂會才有心思放膽去遊玩,才敢放開肚皮去吃。
六、劉媽媽的愛情圓舞曲
神州合唱團的靈魂,是84歲的劉媽媽。她與劉爸爸的愛情故事,傳頌了近二十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神州團員。
2013年海峽兩岸三地合唱節福州舉辦,我重逢大學同學——時任海盟合唱團的團長。2024年談起台灣行時,我問:“你們去嗎?”他答:“海盟解散了。”沉默中,我懂了:缺的不是歌喉,是愛——那種把華人擰成一股繩的神秘力量。而我在神州就一直能感受著這種神秘力量。
這次台灣之行,在日月潭的豪華大賓館裏,我等晚輩再次又機會聆聽她講述與劉爸爸的愛情故事。現場的感受如同在欣賞朗讀優美的散文詩。浪漫而優雅,情真意切,沁人心扉 (一位團員的原話)。

劉媽媽說:劉爸爸從未傷過她的心,她也從未動過分離念。普通夫妻幾十年,起碼閃過五十次離婚念頭;而他們沒有。更動人的一句:“若有來生,我還要做你的新娘。” 我信,劉爸爸聽見了。愛就像物理學場論中的“場”,無處不在,穿越陰陽,量子糾纏,抹平時間與距離。
楊振寧寫給翁帆的絕筆,亦有同款深情:“來生若重逢,我仍想牽你的手。”
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開篇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皆因愛而圓滿。劉媽媽夫婦的人生,如一支華麗圓舞曲,因彼此而完整圓滿。
七、驚魂登機口:路不拾遺
到了離台時刻,過了安檢走到登機口坐下,百感交集,我急於把這種感覺記錄下來,於是奮筆疾書。不知不覺地2時過去了。起身背包時,卻發現背包很輕很輕,筆記本電腦不見了!
我找回安檢處,慶幸地看見它安然“酣睡”。三小時分離,有驚無險,完璧歸趙。
曾以為“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 ”為特征的中國的50年代,似乎達到了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那會兒助人為樂,未然成風。後來又接著學雷鋒。以為天下道德風尚之好,唯我一處獨好。但台灣同胞未必認我的自我標榜。人類至善的美德,早已先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存在。看來, 中國的雞蛋未放在一個籃子裏,是上帝早有安排。我又上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