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羅馬尼亞作曲家、小提琴家。生於摩爾多瓦,自幼學習小提琴,對民間音樂有較深的研究。1879年曾赴維也納學習音樂,布魯克納是他的主要導師之一。回國後任中學音樂教員,1883年在貧病中去世,年僅三十歲。他的作品具有濃鬱的羅馬尼亞民間風格和深刻的內容。他曾積極參加羅馬尼亞爭取民族獨立的進步文化運動,被羅馬尼亞人民稱為"傑出的愛國主義音樂家",是羅馬尼亞現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羅馬尼亞在1977年至1990年時期的國歌《三色旗》、以及阿爾巴尼亞現行國歌之曲就出自他的手筆。代表作品為歌劇《新月》、小提琴獨奏曲《敘事曲》等。
這是一部傳記片,描寫十九世紀羅馬尼亞著名愛國作曲家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戰鬥的一生。 十九世紀末葉,羅馬尼亞國土博克維納和特蘭西瓦尼亞仍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未滿二十歲的波隆貝斯庫在他的故鄉博克維納領導了青年爭取獨立的愛國運動,創立了博克維納和特蘭西瓦尼亞最大的學生會組織,抵製了反動政府舉辦的慶祝將羅馬尼亞部分領土並入奧地利的狂歡活動。正當波隆貝斯庫和女友貝爾塔在樹林中麵對一勾新月,互表衷情,憧憬著自由幸福生活的時候,反動派統治者把他逮捕入獄了。熱愛祖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波隆貝斯庫並沒有屈服,在獄中仍堅持鬥爭和音樂創作,他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們成群結隊,踏著白雪,拉著小提琴,前來向他致意,他在監獄的小窗口,也用心愛的小提琴拉響了戰鬥的樂曲。獄內獄外,戰鬥的樂曲聲匯到了一起,鼓舞著爭取祖國獨立自由的人們去鬥爭。
下集一開始,波隆貝斯庫已獲出獄。出獄後,波隆貝斯庫本想靠獎學金到維也納去進修音樂,但因他繼續用音樂進行革命活動,獎學金被轉給別人了。他不得不到布拉索夫當一名音樂教師。在這裏,他創作了不少歌曲,包括羅馬尼亞第一部小歌劇《新月》。這部小歌劇沒有獲準在劇院上演,他和朋友們就在學校裏的禮堂進行演出,博得了熱烈的歡迎和好評。
就在音樂創作取得了成功,博得崇高聲譽,使波隆貝斯庫很受鼓舞的時候,一個沉重的打擊到來了。盡管貝爾塔和他情趣相投,患難與共,但貝爾塔的父親卻以兩家宗教信仰不同為理由,堅決地反對他們的婚事。為了斷絕貝爾塔與波隆貝斯庫的來往,這位固執的牧師背著波隆貝斯庫把貝爾塔送往英國,致使波隆貝斯庫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身染重病。朋友們湊錢把波隆貝斯庫送到意大利休養。休養一段時間之後,醫生說無法治好,他預感到死期將臨,決定返回祖國,後在貧病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