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馬太福音 26:41)
以前看到人們禱告,覺得隻是良好願望的表達,至於能否實現,我是沒把握的。到了教會才知道這裏的禱告者充滿了信心。因為聖經裏神有應許。耶穌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麽,隻要信,就必得著。基督徒兩項最基本的操練就是讀經和禱告。原來禱告是一種神奇的能力。
在教會你可以聽到不同風格的禱告。有叫人安靜的禱告,有讓人感動的禱告,有使人振奮的禱告,也有教訓人的禱告,以及表達自己、與人論辯的禱告。如果將禱告定義為與神交通的話,後兩種禱告是不合格的。我欣賞於宏潔牧師禱告,十分投入能很快帶領會眾進入“感動”狀態;我也喜歡李常受的禱告,大氣磅薄,令人想起荒原中簡易祭壇上的亞伯拉罕。
在網上書上找一找,你能學到不少禱告的技巧和策略。比如先要獻上讚美和感恩,再認罪,最後祈求,等等,挺符合公關勾兌的原則,附帶著還有一大堆理論,令人十分著迷。
如果更深入地探討這片神秘的領域,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醒著時一直都在禱告。
禱告的維基定義:在基督徒的信仰中,禱告是與上帝溝通(部分基督徒稱之為“交通”), 可以是讚美, 祈求, 懺悔或者僅僅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願望。
我更喜歡自己的定義:禱告是善的心思意念的集中。
禱告是有果的:人類心思意念的共同合力決定了這個世界現在的樣子。不要小看人的心思意念,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對世界產生影響。我們說神是聽禱告的神,意指祂在聽我們的心思意念。如曆代誌上 28:9所言:“他鑒察眾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你若尋求他,他必使你尋見。” 祂並不在乎禱告的言語,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借助語言的禱告不是無用,而是很有用,但隻適用於一處:那就是有多人在場。語言的禱告能激發多人的共鳴,於是大家就可以說阿門了。語言禱告雖有許多限製和不便,但對於牧師和領袖是有用的。
讓我們把“禱告”的定義再擴大一點:禱告就是心思意念,心思意念就是禱告。
照這樣說,似乎禱告不一定非要跪在那裏五體投地,也不一定非要很敬虔安靜。但是,在安靜之中,心思意念象放大鏡一樣更聚焦、更集中、能力也就更強大。善是通過感恩、臣服、謙卑、和愛引入禱告的。因此基督徒最講愛,最強調感恩、臣服、和謙卑。這樣,我們的所求必結善果。在這個意義上,就容易理解保羅所說——應當一無掛慮,隻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立比書 4:6)。
祝福和詛咒也是廣義上的禱告。雅各為法老祝福的故事,就說明那時雅各的定力超強、差不多已經成精。這位飽經風霜的跛足老翁,在屬靈的權柄上壓倒了高居一國之尊的埃及法老。
我們常說“心想事成”,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之所以有的事成了,更多的事好像沒成。不同之處在於“想”的程度或能力。
也說說另一種心思意念。如果一個人動輒生氣發火,又常心懷憤怒仇恨,無人可以攔阻。這種心思意念,照樣會象禱告一樣“上達天庭”從而產生反作用。如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創世紀 18:20)
古蘭經說真主不主動做什麽,祂隻把你的善惡歸還給你自己。
所以我們的內心狀況的關係重大,需要好好看護。耶穌鼓勵我們在屬靈的道路上不能停下,他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