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學不好的學生可以讓美國名校教授失業

(2022-10-16 18:09:21) 下一個



NYU的Maitland Jones是位優秀的化學教授,他長期教本科生的有機化學課,自己編寫的1300頁的有機化學教材現在已經是第五版,以此可以判斷他應該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他的本科和化學博士都是在耶魯拿的,在普林斯頓擔任教授直到2007年,在他69歲時從那裏退休。但是他還想教書,便在NYU謀到一個每年都需要更新合約的教授職位。他現在應該是純粹的教學,在美國很多人是工作到死的,這是很多歐洲人難以想象的。

新冠改變一切,導致依靠Zoom的網上教學,以及縮短的學時,這讓學生不適應,教授的信息也難傳遞。為了克服大流行所造成的教學困難,該教授曾經自掏腰包五千美元製備供教學使用的視頻。

他已經84歲,教學隻是為了人生的快樂,但是這位教授最近因為學生抱怨被NYU辭退了。在我看來,NYU校方的決定確實不妥,他們是在考量政治正確和私立大學的學費等利益後,以犧牲教學內容和對學生才能的培養為代價所做出的決定。

事件的起因是該教授的有機化學課的350學生裏的82學生簽署網上請願書,這個比例達到23%。當教授的人注意了,學生的意見與生計相關。學生們在請願書中公開擔心自己的成績,認為教授所給的成績與他們的努力不符合。他們重點抱怨教授減少了期中考試的次數、沒有給予額外掙分的機會以及在Zoom課堂上學習的困難,他們還說教授的態度傲慢和要求太多。

學生其實沒有要求NYU幹掉化學教授,但是NYU反應過度,決定將這位教授辭退。這個決定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甚至相當自由派的《紐約時報》也跟進報道。現在已經有20多位NYU的化學教授抗議,聲援自己的同行,有些學生也站在教授一邊。教授本人當然發文反駁,但是他稱自己不想重回教職了,他本來就想退休。聲援他的絕大多數教授也已經拿到終身教職,我們還是應該為那些沒有拿到終身教職的教授著想。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嚴格教學很可能導致飯碗不保,美國名牌大學也不能這樣嬌慣學生。

有機化學一向是美國醫預科的“weed-out”課程,也就是醫預科的淘汰課程。如果學生在這門課得了B-或C,我們這些谘詢老師就會勸學生不要再申請醫學院了,因為醫學院會大概率地拒絕他們。朋友這樣說:“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課都是weed out 課程。JHU 教生化的老太太的口號是寧願不給A也不降低標準”。

以前經常有的辯論是:對醫預科學生來說,幾乎都是大課的有機化學到底需要多難才是適當的?我的華大醫學院教授同事,她自己是斯坦福化學專業本科畢業的,然後入讀的華大MD/PhD。她看過華大醫預科的有機化學試題,曾經告訴我:那是“incredibly difficult”。她當時是直搖頭,她倆孩子都是讀的斯坦福本科然後走上的醫學院道路。這個留言與那位教授的觀點相似,也說出了聖路易斯華大的教學質量:“在WashU和某藤校當過有機的TA,個人覺得華大有機是難的,哪怕對於chem major來說。另外想說確實biochem 和orgo是醫學的基礎,但是教授基本概念更重要,或許不同專業的有機分開授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裏可以看出基因是多麽地強大,作為上海交大校友的華大本科和MD老爸這樣留言:“我女兒在wash u 的有機化學,應該是拿了A或A+[呲牙]。不知MCAT 中還考有機化學嗎,反正她MCAT考了40幾分。好像讀醫學院,智商不高,考入醫學院或者讀起來會很累”。

還是華裔學生愛學習,從NYU轉學到布朗的Ryan Xue說到:“這是一個大課,擁有淘汰學生的名聲。有些學生沒有得到好成績,他們的意見受到了他們所得成績的強烈影響”。

話說回來,美國醫預科對GPA的要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苛刻,其實別的專業申請博士遠沒有這樣糾纏GPA。大家可以看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哥大掛了兩次量子力學的課也能拿到諾貝爾獎。同學們別氣餒,我也要為那些考試不及格的留學生們打打氣。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頷給所謂的量子糾纏,兩個或多個量子是否可以同時存在的問題。玻爾與愛因斯坦曾經就量子力學展開過著名的辯論,愛因斯坦因此提出過EPR悖論質疑玻爾的量子理論, 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證明愛因斯坦的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最應該授予的人應該是John Steward Bell, 他提出的Bell Inequality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所以諾貝爾獎在獲獎說明中重點引用了他的貢獻。

Bell在三十多年前就去世了,諾貝爾獎不授予過世的人有它的道理,諸如不能授予伽裏略、牛頓和達爾文諾貝爾獎,但是確實對短壽的人不公平,像應該分享今年醫學獎的Allan Wilson和物理獎的John Steward Bell都隻分別活了56歲和62歲。

John Steward Bell是北愛爾蘭人,在瑞士去世,重要工作是在美國完成的。北愛爾蘭仍然屬於UK, 愛爾蘭是塊神奇的土地,那裏的文學、音樂和舞蹈都燦爛,但是科學家缺乏。這個Belfast人應該還是受英國的影響,這個Bell很有可能與發明電話的Bell是親戚。

今年物理諾獎得主哥大博士John Clauser發展了Bell的理論,法國人補了缺,奧地利人應用了Clauser的擴展。我這外行可以說二點,現在備受爭議的哥倫比亞大學仍然偉大,始終是諾貝爾獎的大戶; 另外,這個物理獎的主要貢獻者是美國人,瑞典人比較照顧歐洲科學家,我想量子計算機的應用應該也是美國領先。

朋友圈帖子:諾貝爾委員會引用了中科大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這些成就:1。自己做塞林格博士生時的二篇第一作者論文,一篇物理評論,一篇Nature,成為塞林格獲得諾貝爾獎的基石;2。領獎典禮重點引用中國量子通訊的成就;3。潘建偉自己研究組發表的三篇論文,兩篇Nature,一篇物理評論。五篇論文被諾貝爾委員會授獎詞中引用,這是很高的榮譽。我們這些外行不看不知道,那些打假者無情攻擊潘建偉確實是有些過了。

對的,潘建偉在社會層麵吹牛成份多,不應該說自己是什麽量子之父。量子力學是普朗克和玻爾開創的,別人就不要吹什麽之父了。我們高興看到玻爾-愛因斯坦之爭裏玻爾占上風,愛因斯坦確實被神化的厲害,他在上海看見中國人時曾經說過,“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所有其他種族,那就太可惜了。光想想這種可能心裏就無法形容的難受”。現在出來的中國人不少,你愛因斯坦去墳墓裏難受吧[偷笑][偷笑][偷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雅美之途 寫道:“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頷給所謂的量子糾纏,兩個或多個量子是否可以同時存在的問題。”
“量子糾纏”並不是指“兩個或多個量子是否可以同時存在的問題”。
“量子糾纏”是指兩個粒子之間有種特殊關係,改變其中一粒子的狀態會立即改變另一粒子的狀態。
宇宙裏所有的粒子都同時存在。但一個粒子和宇宙裏其它粒子中的絕大多數並沒有糾纏。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潘建偉在社會層麵吹牛成份多,不應該說自己是什麽量子之父。”
潘建偉什麽時候說自己是“量子之父”?
中國高等院校1960年代就用徐光憲所著《量子化學》教科書,其中第一章就是《量子力學》。
潘建偉在人類對微觀世界的了解、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等方麵都有突破性的貢獻。
他會糊塗到認為他比普朗克生得早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