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是大女兒兩歲的時候,爸爸媽媽來美國看我們。我請他們帶了些兒童讀物來。除了我列出的書目以外,他們還買來了“弟子規”和“三字經”之類的書。“三字經”我好像聽過,“弟子規”?不知道。隨手翻翻,多是之乎者也。爸爸可能看出了我疑惑的樣子,他說現在小學生都把“弟子規”當課外讀物。是嗎?我的疑惑更大了。但由於忙於它事,這本“弟子規”就直接上了書架。
過了許久,我在變著花樣找書引導大女兒讀中文時,又碰到了“弟子規”。讀讀看吧。女兒依在我身旁,我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正要讀注解,回頭看女兒,她兩眼發直,呆呆地看著遠方。她聽不進去。我示意讓她去玩別的,然後自己讀注解,不覺一怔。接著讀,“泛愛眾,次謹信。有餘力,則學問”。再看注解,渾身觸電般振驚。短短幾行字,說的不是人生準則嗎?緊接著往下讀。記得好像女兒要我為她幹什麽,但我沒有功夫理她。一口氣讀完,我的腦袋便成了蜂窩。許多問題像蜜蜂一樣嗡嗡地叫著要答案。我上小學的時候怎麽沒有“弟子規”作課外讀物?不說小學,就是中學,大學也沒有啊?還有什麽如此好的東西我不知道呢?再回頭想想那麽多年為考試讀書,讀死書,死讀書,最後讀書死了。連這麽精化的東西都沒聽說過。
後來有空的時候自己又讀了幾遍“弟子規”,每次都有新收獲。
前幾天帶兩個女兒到一個較遠的地方遊玩,累了便去就近的圖書館歇腳。我的兩個女兒隨我,以看書消除疲勞。進了圖書館,首先去世界語言角落,那裏存放中文書。小女兒看見她熟悉的“石頭小豬”一書,不禁大叫。大女兒喝斥她安靜的同時,也隨手拿下來 “小熊維尼”中文版,她可喜歡該書裏的插圖。我又給她們放了幾本她們喜歡的書,兩個女兒安靜了。我看始一本一本地查看,深怕漏了一本。心裏高興,這個圖書館裏比我們家附近的圖書館有更多的中文書。我右手抱了一大摞,左手還在翻找。一本薄薄的大頁書從我手尖劃過,定睛一看,書名是“弟子規”(規是繁體),緊跟著寫著 “Standards for Students”。該英文翻譯又讓我吃了一驚。當我的大女兒問我弟子規到底是什麽意思時,她在期待我給她英文翻譯以便她理解。我隻好直譯成“Rules for Kids”。她聽後說,“I don’t need any rules.”現在看到這翻譯,真是自慚形穢。再往下看,“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其下行是“Instructions on Virtue from the Chinese Heritage”。翻開看內容,中文是繁體字的弟子規,每一節(四句)對應著英文翻譯。英文簡單易懂,但很貼切。每頁都配有精美的插圖。
在大女兒剛看完“小熊維尼”一書的插圖時,我遞給她我新發現的漢英對照“弟子規”。她看一眼書名,馬上接過去。我知道她看的是英文。我眼看著她一頁一頁的讀完。她翻過書來讀第二遍之前說,“Mom, this is good stuff. Why didn’t they give me a copy at school?”接著她又開始讀了。我想女兒的意思是她也是一名“student”了,為什麽沒有一本“Standards for Students”。我輕輕地說,“所以媽媽一直在給你找啊。”“我們一定要借上這本書!”她仰頭很激動地告訴我。“好啊。每個學生都要清楚學生規則,我們要好好地讀它。”我順水推舟。“我最好在還之前記住它們。” 女兒顯得很有雄心。“那是個好主意。”我給她加油。讀完第二遍,大女兒又粗略的翻看了幾遍插圖。
那天晚上,我給兩個女兒讀了一遍借來的“弟子規”。小女兒喜歡聽押韻上口的東西,她聽得還認真。大女兒看我讀完一節後(我讀的時候用手指點每個字),趕緊湊過身來讀英文翻譯。
第二天吃晚飯時,小女兒指著我做的西葫蘆說不好吃。大女兒立刻說,“Do not fuss and complain about tastes when you are given something to eat.”即“對飲食,勿撿擇”。
現在,我們母女們每天晚上讀一遍借來的弟子規。該書還配有CD,我們在車裏也可以放聽。我的小女兒可以背誦出前兩章,聽起來很可愛。大女兒不時地給妹妹指手劃腳,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用的全是弟子規裏的英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