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屠殺了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們?
張永和
美國惠林研究院
“偉大領袖”對無產階級政權的過渡憂慮,驅使他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以江青為旗手的“四人幫”,成立了“中央文革領導小組”,"篡奪"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砸爛了國家機器。沒有一聲槍響,沒有一滴流血,一個個共和國締造者、一個個百萬雄師將領們的死亡訊息稟報了偉大領袖……。
毛主席走進陳毅元帥逝世追悼會大廳,握著陳毅夫人張茜的手,安慰地說:“陳毅去世了,我們和你一樣難過。”
當筆者將所有死者按其生死信息排序搜索後,突然從離子共價論 [1] 獲得了啟示。按照離子共價論,萬物都存在於離子共價IC,即離子性能量(Z*)與共價環境(r)的和諧:
IC = I ( Z*) C(r-1).
因此,我們的身體中存在著離子共價的生化反應機製,使身體處於一種適於生存的“離子共價性”和諧(IC)。即身體需要 “離子性”I ( Z*), 但必須還要“共價性”C(r-1) 環境的和諧。
心靈壓力是一種環境因素(r) 導致的過度孤苦。當我們有心靈壓力時(r),身體的離子共價性和諧(IC)被改變,身體的免疫係統發生了著名的“戰鬥或逃跑”反應 [4],使我們的身體神經細胞釋放兩種“戰鬥”激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致使我們的免疫係統工作,恢複我們的離子共價性(IC)。然而,過度的激素(r) 又會使離子共價性(IC)矯枉過正,成為生命的殺手,這時身體免疫係統再次按照離子共價性(IC) ,減少過度的激素,讓其“逃跑”,使身體恢複正常。
沒想到,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們竟然是被無聲無色,為鬼為蜮的隱形組織“心靈壓力”屠殺了。生死牌顯示,心靈壓力(r)與平均壽命(IC)相關,離子共價性機製(IC)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精確數據將共和國統治者們分成四組:
A. 心靈嚴重受害者,平均壽命69.3
劉少奇 (1898-1969) 71 國家主席
賀 龍 (1896-1969) 73 大元帥
陶 鑄 (1908-1969) 61 副總理
林 彪 (1907-1972) 64 副統帥
陳 毅 (1901-1972) 71 外交部長
彭德懷 (1898-1974) 76 國防部長
B. 心靈輕度受害者 平均壽命90.9
董必武 (1886-1975) 89 副主席
朱 德 (1886-1976) 90 委員長
劉伯承 (1892-1986) 94 元帥
葉劍英 (1897-1986) 89 元帥
徐向前 (1901-1990) 89 元帥
聶榮臻 (1889-1992) 93 元帥
李先念 (1909-1992) 83 副總理
陳 雲 (1905-1995) 90 副總理
鄧小平 (1904-1997) 93總理
薄一波 (1908-2007) 99 副總理
C. 心靈致害者 平均壽命80.8
康 生 (1898-1975) 77 文革顧問
周恩來 (1898-1976) 78 國家總理
毛澤東 (1893-1976) 83 偉大領袖
陳伯達 (1904-1998) 85 文革組長
D.心靈致害 + 心靈受害者 平均壽命74
江 青 (1914-1991) 77 文革旗手
王洪文 (1935-1992) 56 文革小組成員
張春橋 (1917-2005) 88 文革小組成員
姚文元 (1931-2005) 74 文革小組成員
A. 心靈嚴重受害者:被列為頭號叛徒特務走資派,平均壽命(IC)為69.3,與B.心靈輕度受害者(平均壽命:90.9)比較,被奪去了20-30歲。該組受害者經受過度心靈壓力(r),又未能獲得“共價性”和諧(r-1)。
B. 心靈輕度受害者:平均壽命(IC)為90.9。該組受害者經受輕度心靈壓力(r),獲得了“共價性”和諧(r-1)。若無 C.心靈致害者的迫害,平均壽命完全可達百歲。董必武、朱 德與世無爭,陳 雲、薄一波從事經濟,鄧小平心誌遠大,受心靈撞擊較輕,壽命較長。
C. 致心靈壓力者:平均壽命(IC)為80.8。比 A.心靈嚴重受害者多活了11.5歲,但比 B.心靈輕度受害者(平均壽命:90.9) 少了10歲。該組經受策劃心靈壓力(r),未能獲得有效“共價性”和諧(r-1)。
D. 致心靈壓力 + 心靈受害者:平均壽命(IC)為74。是心靈致害的根源,也是心靈受害的結局。數據精確地定量地反映了心靈的報應!該組經受策劃 +回報心靈壓力(r),也未能獲得有效“共價性”和諧(r-1)。
特別值得總結的是,為以上屈死亡靈引幡招魂,受廣大海內外知識精英愛戴的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胡耀邦,主持了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伸冤理枉後,自己反而含冤受屈,被黜第二年去世。心靈壓力竟是如此的殘酷無情!
[1] Y. Zhang, Ionocovalency and Applications 1. Ionocovalency Model and Orbital Hybrid Scales. Int. J. Mol. Sci. 2010, 11, 4381-4406.
[2] Zhang, Y. Ionocovalency, J. Am. huilin. Ins. 2011, 5, 1-11
[3] Zhang, Y. 離子共價性, J. Am. huilin. Ins. 2011, 5 (B), 1-9
[4] H.S.Bracha; Ralston, TC; Matsukawa, JM; Williams, AE; Bracha, AS (2004). "Does "Fight or Flight" Need Updating?". Psychosomatics 45 (5): 448–9. doi:10.1176/appi.psy.45.5.448. PMID 15345792.http://psy.psychiatryonline.org/cgi/content/full/45/5/448. Retrieved 2010-10-04. "Walter Cannon's original formulation of the term for the human response to threat, 'fight or flight,' was coined exactly 75 years ago, in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