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麵條的起源,網上的資料顯示來自中國,也提到了阿拉伯與意大利。
更多的資料顯示,主要是來源於中國,而且曆史悠久,據說四千年前就有了,說不定,以後會發現更久遠的,這個麵條真是神奇,四千年,不但沒有腐爛,反而是化腐朽為神奇了。
我開始知道麵條,是從幼兒園開始,其實那個時候,我並不喜歡吃麵條,關於麵食,我更喜歡包子饅頭和發糕,幼兒園裏的麵條,是典型的陽春麵,不記得那麵條裏除了麵還有什麽,隻記得老師讓我們用筷子把麵條一圈圈卷起來放進嘴裏,要不,我們隻會一根根吃了吧。
後來,父親經常做爛糊麵,一種把剩菜和麵條糊在一起的美食,因為亂七八糟,反而很香很好吃,而且,麵條爛了以後,小孩子很喜歡,又不用拿筷子吃,勺子都可以用來吃爛糊麵,而且,多半用的是粗麵,吃到嘴裏,口感棉厚,那大概是我愛上的第一種麵條。
再接著,中學時候喜歡上了青菜肉絲小煮麵,因為要吃些綠葉蔬菜,發現做在麵裏,切得細細的就好吃多了,不會有那麽多粗纖維。
高中時候,去一位來自北方的女孩家裏吃飯,第一次吃到西紅柿打鹵麵,至今記得她母親在廚房裏打著西紅柿雞蛋鹵的表情,讓我一直認為,她的母親很美,就是打鹵的時候特別美,配合廚房裏的燈光,讓我感覺到了一種家庭特有的溫馨。
隨後,速食麵就滿世界的出現了,那個年代,速食麵就像是最解饞的零食,身邊有誰泡了一碗,立即會惹得大家流口水。
麵條相對與米飯來說,其實是更加方便的食品,無論人多人少,做麵條都比做米飯要快。
人多的時候,做米飯要半個小時以上,還要做四菜一湯才說得過去,做麵條,二十分鍾就可以,打一個鹵也不麻煩,什麽材料都可以,有雞蛋或者剩餘的鹵菜加一點,立即很輝煌,全過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就能吃得風生水起。
人少的時候,做飯還是要半個小時,做麵十分鍾就可以,或者直接速食麵裏放個雞蛋和蔬菜,比忙了半天才能吃到嘴裏的飯要簡單舒服多了。
夏天的時候,可以吃涼麵,涼飯卻是不大好吃的,天熱了,也隻能喝粥,假如想吃涼的,要去買罐頭的八寶粥,其實買來了,也還是更願意弄熱了吃,飯和粥,涼的,都不是太吸引人,但是麵條涼的就非常誘人,夏天有太多涼麵的品種,隨便做好了,加上麻油和各種澆頭就可以,沒有覺得涼麵太涼,就覺得涼麵很爽。
冬天,一碗熱湯麵立即可以讓人吃得身心陶醉,如果加點辣油,人們能吃出春天的氣色,夏天的風采。
一碗麵,可以內容很簡單,簡單到隻有蔥和油,無需再加什麽菜了,但是蔥油飯不加菜吃不下去,還得加醬油或者榨菜才能糊弄過去,麵條就可以隻用蔥油和鹽,那樣吃得也很香,好像麵條本身有一種麥香,這種麥香可以讓人忽略了佐以小菜的想法。
也許,白嘴吃飯也可以,不過真是很少有人這麽吃,通常好久不吃米飯了才會有這種想法,而麵條,經常吃,也能簡單下肚,不需要理想中的添加,也能叫做完滿的一頓飯。
疫情期間,很多超市裏的速食麵都被人搶購一空,可見這個東西在人們生活裏所扮演的角色多麽重要,如果買了米,還得考慮葷菜素菜一大推,而速食麵,開袋就可以吃了,不煮都行。
快餐飯,就不能開袋即食,最起碼要放到微波爐裏叮個幾分鍾,而且感覺很難超越即使是沒有泡起來的速食麵。
關於活著的需求,人類的發達程度越來越完美了,而且越來越適合懶人了,假如隻是想活著,現在比遠古時期要容易很多。
但是,關於好好生活的理念,日漸衰弱,人的精神世界裏,少了很多遠古時代的原生態。
原生態的美食已經被大家當成了最值得推崇的食物,其實原生態的人際關係也是最值得推崇的情結,後者,要比前者難多了。
考古學家發現了四千多年前的麵條,讓我們感歎遠古人在飲食方麵的智慧,而我們,唾手可得的遠古文化,很多都被當作老古董藏匿於博物館中,僅僅供人參觀,卻不能真正成為現代文明的向導。
糟粕和精華都已經化作文字木乃伊了,除了瞻仰與感歎,何時能夠像麵條這樣,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人們讚不絕口的精神食糧呢!
某日中午的一碗麵條,今天,要感恩一下這個偉大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