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手

原來何鐵手到的海外是加拿大呀。
正文

牛人評《中國好聲音》-吳莫愁《癢》(更深的粽)

(2012-09-27 11:50:19) 下一個
老公已經受不了我為《中國好聲音》了,影響休息不說,也耽誤了學習,唉~本色歌手的深情演出-權振東權振東的這首《拯救》,初次聽時我眉頭從頭皺到尾。首先是選歌,這首歌的風格在這場比賽裏實在是很不應景。其次是演繹,權振東一開腔我就頭皮發麻。大家知道這首歌原唱是孫楠,略說一下這首歌的來源,這首歌收錄於孫楠2002年的專輯《緣分的天空》,原來似乎是為海岩的大劇《拿什麽拯救你,我的愛人》作主題曲用的,後來不知怎麽用了滿文軍的《我需要你》。這首歌的MV大家不知看過沒,整體上,這是一個“犯罪感”很強烈的作品,也是一首難度很高的歌。孫楠的原版用一連串高音區上的高亢表現,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審判者,或者一個**。而權振東的表現,怎麽說呢,像一個正在被追蹤的逃犯,獨自站在街頭,襲來了一陣寒流。他把兩段主歌的歌詞唱到了一起,把“誰能把誰保佑”唱成“誰能把誰抱怨”,我不知道他是唱錯了還是故意這麽唱,總之就是角色完全反轉了。他唱完後我想完了,第一名沒了。不過後來再聽,覺得這種風格也能接受。隻是太毀他的形象了。 這裏說說很多人提到的聽歌的層次性。之前我說自從了解權振東強大的內心後,聽他唱屌絲歌曲就不帶感了。也說到過閱曆對歌手演繹歌曲的影響。那麽歌手的內心世界和閱曆對他/她演繹歌曲到底有什麽影響,是不是一定正相關呢? 唱歌是表達內心的一種方式,有的歌手是唱出了自己的內心,有的是唱出了別人的或者觀眾的內心,這兩種方式都能打動人。整體來說,我們不僅聽的是歌,也是聽人。 在表演領域,有一個不太明確的劃分,即演技派和本色派,大致區別就是演技派演什麽象神麽,本色派演誰都像自己,演技派適合的角色類型多,本色派類型相對單一。 那麽歌手裏,也有一些近似於演技派,有的則接近本色派。比如一些歐美天後,端的是既全麵又精專,POP,ROCK,R&B都玩得轉,能高能低,能快能慢,能剛能柔。有些則是本色演出,比如一些國產歌手,常常是一首歌就奠定了她/他一輩子的風格,想轉型還沒那麽容易。 那麽演技派和本色派到底誰更好?我得說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不同的時候標準是不同的。比如一些演員,年輕的時候隻能演某一類角色,被稱為本色派;後來年紀漸長經驗和閱曆提升後開始豐富自己的表演風格和類型,逐漸往演技派上發展。但到了一定階段後,又開始洗去鉛華,返璞歸真,明明是在演戲,又讓人覺得是本色演出,演繹能力已臻化境。這在一些老演員身上體現的尤其明顯。 說這麽多其實是想明確這樣幾個問題:1,作為一個歌手或演員,演繹好一種風格是最基本的,多元並不是必要條件。2,歌唱或表演的“本色”並不一定是這個人的本色,隻是他/她在表演中最容易呈現的狀態而已,而且這種狀態需要被觀眾認可,3,有些人天生適合表演,能夠把各類歌曲/角色演繹的活靈活現,但市場往往需要他演繹某一種風格類型,因為這樣符合效益。另外,台上的風格和台下風格是兩碼事,但是有因為舞台風格的需要讓生活風格去遷就前者的,這就是必要的商業包裝。 所以我在麵對權叔時就有那麽一些小迷亂。最初看他時,我覺得他是本色派,屌絲氣質一望無遺。後來看了他的PK表現,咦,這個人好像是演技派嘛。到現在,我已經看不清他是本色派還是演技派了,或許到了一定階段,這種劃分已經是無意義的了。 並且,一首好歌或者優秀作品,一般也是有“本色”,或者通俗的說法是有靈魂的。有的時候歌手的演繹沒有貼近這首歌原有的風格,被認為唱得不好,而有的歌手演繹能力則強大到能用自己的“本色”去壓倒作品的“本色”,到底誰好就見仁見智了。而且這種能力到底算“本色”還是“演技”也很難說清楚。聽歌是個複雜的過程,不同的麵向太多,我們還是尊重每一種風格,盡量揀能欣賞的地方好。 另外,還有就是為了舞台表現而刻意把歌手打造成某種風格,比如悲情,比如淡定,比如勵誌等。以我這麽多年旁觀的經驗,在選秀舞台上,各類不同風格的包裝樣式多種多樣,令人目不暇接,足以寫一部選秀群英傳。我提醒大家要注意區分,人戲不分對演員來說也許是個好的境界,對觀眾來說不一定是。但是作為一名觀眾,我願意相信舞台上的“本色”,因為那是快樂之源。 大山 賺多了 賺翻了 之前有人問我怎麽評價大山的唱功。怎麽說呢,大山最大的唱功就是——她沒有唱功。從她盲選時唱《千年之戀》,她真的是一張白紙,然後呢……可以訓練。 這次PK賽,大山的表現讓人驚喜,她終於從不會控製到了有控製意識,雖然還有失控的情況,但是已經體現出了進步的潛質。 關於她的前途,對想要成為職業歌手的人來說,其實你最初有多少唱功沒那麽重要,嗓音特質,樂感這些才是最先要考慮的問題。大山的音色其實是很清澈動聽的,有高音的本錢,樂感也還不錯。但是她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把聲音往後靠去弄出一個似乎更渾厚的音色來。這也許是因為她喜歡搖滾風,不過battle時唱《也許明天》的那個音色才更接近她的嗓音特質。如果大山以後走輕搖滾的路線的話,最好加強一下胸共鳴。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次好聲音一個很重要的跟以往選秀的區別是中性選手大幅減少,16強裏隻有一個大山算是接近中性。如果作為藝人的話,大山是很有特點的,個性也很可愛。不過她的年齡不算小了,該以什麽樣的形象打造呢?個性女生和中性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大山必須要兩條明確選一條才能繼續走下去。 王韻壹 遊走在流行/爵士邊緣的音樂精靈 如果沒有吳莫愁的《癢》,王韻壹的這首《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會是當場亮點之一。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是王菲的作品,是唱給她的女兒竇靖童聽的。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林夕和張亞東。一般的歌手能請到這兩人中的一人寫歌就可以燒高香了。不過當年,這隻是王菲的禦用班底之一。天王天後的優秀不僅在於自身的偉大,還在於他們可以帶出一批人來。這首歌原來的編曲是有點英倫迷幻風格的,王韻壹和哈林改成爵士風格,演唱的對象則成了鏡中的自己:王韻壹心中的另一個自己。演唱的過程充分印證了她的能力,那段連續的三連音,在重複第二遍中間能迅速換過氣口來,線條依然連貫,這樣的功底沒有長期訓練是做不到的。 我很同意甲霸的一個觀點:王韻壹唱的是好聽的爵士,所以她能走的更遠。她不像趙可更關注爵士本身的技巧和即興,而更為顧及觀眾的聽覺感受。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歌手,Norah Jones。 十年前她憑著首張專輯《Come Away with Me》,一舉贏得當年格萊美8項大獎。雖然專業人士大都認為她的曲風不是爵士,並且她所獲得的獎項也不是爵士獎項。但在很多人意識裏,還是把她歸為Pop Jazz一類。王韻壹想要打開歌路占領市場,恐怕還是得在目前的基礎上,更偏流行一點。哈林在盲選時跟趙可對話也提到,必須先求得聽眾的認同,而不是說我這爵士最正宗所以你要聽我的,趙可也是認可的。我想將來聽到她的原創作品,唱作人這個角色很適合她。金池 全麵的實力演技派 我前麵提到了“本色派”、“演技派”的劃分。如果這麽說的話,金池可以算是絕對的演技派,她的歌唱技巧太全麵,音域夠寬,各種風格也能玩轉,挑不出什麽毛病。如果我要給女歌手挑一個華語歌唱樣板的話,我會挑金池。 但她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是年齡大了,星味就有點不是那麽太濃。其次,她太能唱,讓人不知道她最擅長的是什麽。如果走情歌路線的話,她的音色太滄桑,小女人那一類她是唱不了的。隻剩下成**性這一爐了。偏偏這一類的歌曲受眾是不那麽瘋狂的,所以商業價值有限。 這裏說一下什麽是星味,說白了,就是能激發人非理性的那部分。所以流行明星其實是個挺悲哀的活。金池的風格讓人冷靜。而且我發現她的台風滿單一的,對你愛不完是幾個動作,熱情的沙漠還是幾個動作。 金池未來的路不會是那種大眾POP,雖然她唱這類歌一點問題也沒有。一些三十歲往上的都市白領階層會很喜歡她。我看金池可以在好聲音學校裏兼職聲樂老師,她這樣的水平不教別人真是可惜了。吳莫愁 行走在主流和邊緣之間的跨界天才好,終於評到吳莫愁了。 到目前為止,關於吳莫愁和她的這首《癢》引發了好聲音開播以來最大的一輪爭議,而這個爭議是關乎音樂本身的,其意義超過以往的任何爭論。在開評之前,先定兩個基調: 1, 《癢》有精心設計,如果原貌呈現話的遠不止目前這些內容 2, 即使目前的表現,也已足夠驚人。 先看看目前已有的評論。就我所見,在有影響力的評論裏,是台灣的甲霸第一個給出的。有意思的一點是,之前在評其他歌手時,一旦到了糾結不好下判斷的時候,甲霸就慣有的抬出台灣選秀的終極武器:情感>技巧來。但是在評論吳莫愁時,他卻似乎忘了這個法寶,像個張口結舌的傻子一樣,完全無法回應。 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評價標準首先是一種理解方式。如果你根本無法理解,自然也無法評判。 好,明確了這個,我們再來看近一周來圍繞《癢》所引發的種種爭議。 最先質疑的是當晚電視裏的歡哥,他擺出了一付“無法理解”的態勢,並直接向吳莫愁和哈林發出了質疑。也正是這種質疑,引來了到目前為止針對歡哥的最大一輪口水潮。這是自好聲音開播以來沒有的。 隨後,是各路人馬出戰。觀眾,粉絲,詞曲作者,專業人士,媒體,各路聲音。 總結一下這些聲音,從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大致可分為四類,一,不理解,不接受,二,不理解,但接受,三,理解,不接受,四,理解,接受。 歡哥是作為第一類的代表被抨擊的,而在節目播出後三到四天內(注意這個時間節點),陸續有一些聲音,表達了自己從不接受,到一遍遍聽,逐漸接受的過程,也即是說這首作品的接受程度在逐漸提高。 第三類,理解,不接受,這點上到目前為止目測是最少的,很少有看過了,說自己聽懂了,但不接受的。但我要強調的是,這一批人,我估計,在專業音樂領域,是有的,且不在少數,但目前還大都沒參與發聲,或者說媒體沒讓他們參與進來。但是這批人是一批重要的力量。而且我要著重強調的是,歡哥是屬於這第三類人, 雖然很多人認為他是第一類,大家要記住這一點。 第四類,理解,接受。這一批人在逐漸增多,也是在經曆一個體會的過程後多起來的。目前也有很多言論,通過各種方式來分析這首《癢》,所使用的武器也令人目不暇接,後現代,解構主義,佛學,禪宗,娛樂精神,創新品質……一首《癢》能引發這麽多爭議,真既然我們沒有一種現成的方法去分析、理解這首《癢》,那麽顯然,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們所能用的各種理解方式,這也符合人的習慣。要理解這首《癢》,主要是從四個層麵: 一,視覺 二,唱腔 三,編曲 四,布局 從視覺方麵理解《癢》的帖子到目前已經很多了,基本的理解都是一個經典的三段式,劉歡最早的質疑也是從這裏開始。其實這首歌的視覺效果理解起來並不難,為什麽歡哥會發出這個疑問呢? 據我的猜想,實際上歡哥在聽取這首歌的過程中就已經理解了它的部分用意,但是他不能直接挑明,而是要讓別人(莫愁或者哈林)自己說出來。也就是說他刻意回避了聽覺的部分。為什麽,我之後會解釋。 好,從第二個層麵,唱腔。這首歌前麵的VCR已經展現了哈林和莫愁在準備過程中的一些探討和嚐試。特別是哈林要吳莫愁改變之前那種怪怪的唱腔。在VCR裏,莫愁一度用了一種類似地方戲曲的強調,而哈林搞怪的模仿了她這種腔調,並明確指出:不可取。也就是說表演之前哈林就定了調子:不以怪怪的唱腔吸引人,避免上一輪中《美麗笨女人》引發的那種爭議。 吳莫愁的唱腔後麵還會細說,這裏先指出一個細節:這首歌由《癢+天涯歌女》兩部分組成,在稍後放出的官方mp3版裏,《天涯歌女》這部分經過後期處理,形成了一種類似於老式電台放出的聲音。根據之前的經驗,這些MP3是官方經過處理、修飾後放出的,相當於最終的成品,也就是說製作者想呈現的就是這樣的效果。這也給我們分析這首作品給了更多的啟示。 從編曲的角度,這首《癢》包含了很多的音樂元素,從最基礎的民樂,到搖滾,甚至有哥特,而開頭結尾的鍵盤快速的琶音彈奏,造出的行雲流水的效果,也是原作裏沒有。所以我說這是一首精心設計的作品。 而最讓人不解的就是中間穿插的那段《天涯歌女》。這個布局是什麽意思?是讓人歎為觀止。 叫醒你的耳朵 關於《癢》引發了這麽多爭議,我之前也總結了受眾的四種不同反應。但是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是可以先提煉出來的。比如很多人反複聽後,覺得越聽越好聽。這告訴我們,首先這是一首耐聽的,有技術含量的作品,也就是我最先強調的:經過精心的準備。其次,這首歌裏有能讓人理解的部分,又有不那麽容易理解的部分,到底哪種更引領了大家的聽覺? 我想回到當晚的錄製現場。從當時錄製的現場直播透露出的信息,劉歡和哈林組是在楊那二組錄完後隔一天錄製的,那時候媒體與導師已經產生了罅隙,根據後來放出的情況,從導師到學員,壓力極大,當晚的錄製也是一波三折,臨陣換歌,媒體噓場,哈林罷錄乃至淚灑當場。而且錄製的順序是兩組交替進行,並不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導師先錄然後第二個。 可以想見的是,前天楊那二組的錄製給劉歡和哈林組帶來了極大壓力,逼得兩位導師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排兵布陣,選歌,甚至臨場的台詞。 這裏我想強調的是,劉歡和哈林二人與楊那二人不同。楊坤和那英更在意自己中意的選手能不能走到最後,而劉歡和哈林並不是如此。劉歡之前接受采訪曾說,他沒怎麽把冠軍放在心上,我相信這是真心話。對劉歡和哈林來說,借這個平台傳播相應的音樂理念和價值觀,才是他們真正看中的事情。 當晚,劉歡用傑出的排兵布陣和控場能力,不僅讓自己心儀的學員走到了最後,並且還成功化解了與媒體評審團之間的矛盾,盡顯大師氣派。而哈林則似乎有些失控,不僅淚灑當場,而且精心準備的《癢》還遭到劉歡的質疑,力挺吳莫愁晉級還遭到媒體的噓聲。 但是從事後的效果來看,哈林卻並沒有落下風,《癢》所引發的巨大爭議自不待言,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周五之前,任何一方預測將來的冠軍歸屬時,從來沒有把吳莫愁抬到跟吉克雋逸一樣的位置,而在周五之後,吉克和莫愁儼然成為奪冠的最大熱門,她們的PK已成了比賽最大的看點。而這都是由一首《癢》造成的。所以從話題性到爭議性到關注度上,哈林已經完全徹底達到了他的目的。現在還有人關心楊坤那英組的第一名是誰嗎? 另外,從音樂本身上,我想指出的是,當晚吉克的表現雖然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但還是當得起劉歡組第一的,她演繹的三種曲風,POP,民樂,藍調,都是完成度很高的,大家往往聚焦於其中的一些瑕疵,而忽略了歌曲本身的難度。也由此可見大家對吉克的期待太高了。 而吳莫愁之後,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聽其他的歌都無感了。其實當晚,金池,師太,包括大山,表現都是很不錯的,更不要說劉歡組的袁婭**振東。但大家的注意力似乎完全被《癢》吸引過去了,甚至一遍遍反複聽,反複看相關的評論,到了著魔的程度。 這就是哈林所說的“摧毀和重建”。其實相對於要摧毀和要重建的東西,這首《癢》還差的很遠,所以目前有些評論,確實有些過度解讀的成分。但它最大的意義,是在你原來的聽覺習慣和理解方式上打開了一個缺口。 金海心有一首歌叫《把耳朵叫醒》,《癢》起到的就是這個效果。誰在PK誰 相對於視覺重建而言,聽覺的重建更加重要。哈林說吳莫愁摧毀了原有的聽覺習慣,而重建的效果見仁見智。 我想強調的是,無論是建立和摧毀,都有其意義和價值,但是在這之前都必須有一個鋪墊。不管是破還是立,破需要有一個東西給你破,立則需要有一個理念,有一個意識。 從這兩方麵,劉歡和哈林體現出了不同的思路。 劉歡的思路,接近於我在上一節“民族的真的是世界的嗎”裏提到的三種路徑的第一種,即拷貝、模仿、學習先進的音樂體係,再創造和發展。劉歡是教西方音樂史的,深知西方的龐大音樂體係是建立在什麽基礎上的,也知道追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所指出的路徑:分類,類型化,多元化,民族與世界的結合,實際一直是這些年的主流方向。這種思路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有些路是繞不過去的,必須要一步步走。所以,他把吉克和袁婭維一直帶到了最後。而吉克無疑是具有最大可能性的那個,無論從天賦,樂感,經曆還是接觸音樂的不同麵,都是一個最好的可造之材。 但當劉歡真正提出這種思路並付諸實施的時候,卻有很多人出來反對他,推崇自由的人說他保守,熱愛本土文化的人說他崇洋,這也提醒我們,評價一個人要看整體,不能割裂出某一部分言行來斷章取義。當然,無論批評或反對聲,有些是有目的和別有用心的。這也要注意。 而哈林的動機則更讓人捉摸不透。說實話,以哈林目前的地位和身份,已經不需要製造什麽噱頭來達到什麽目的了。那麽他為什麽要製作這麽一首奇怪的《癢》,他要達到什麽效果呢? 我們不能孤立的隻看一場比賽,而要把視野放大一些,看看整個台灣地區流行音樂發展的曆史,才能得出答案。 整體上,華語音樂的數次突破,幾乎都是從台灣開始的。1976年,民謠歌手李雙澤走上淡江大學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的舞台,將手中的一瓶可樂拋了下去,高呼“唱自己的歌”。從此華語樂壇進入了原創時代。而1982年羅大佑《之乎者也》專輯的橫空出世,標誌著華語音樂進入全麵成熟的時期。1984年蘇芮《搭錯車》的出版,讓華語音樂也有了震撼人心的高亢嗓音。隨後以李宗盛為代表的將凡人情感與流行音樂完美結合的製作方式,讓商業與大眾文化有了完美的交融點,並支撐了華語樂壇近20年。上世紀末,王治平發掘陶喆,自學成才的周傑倫,加上海龜的王力宏,將R&B,Hip-hop等西方的流行元素引入華語樂壇,掀起了新一波的高峰,並且跨界音樂逐漸進入主流市場。 而到了今天,華語音樂再一次進入疲軟期,誰能引領新一波的潮流,製造下一個高峰,無論音樂人還是受眾都在拭目以待。這時候,兩種不同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劉歡(大陸原創)和哈林(港台流行)在一檔最新型的、代表華語音樂最高水平的音樂評論節目裏不期而遇。他們的PK,是華語音樂未來方向的探索,也是不用音樂力量間的交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音樂咖啡 回複 悄悄話 另外劉歡老師為什麽不能說不,至少他第一次說不這麽不含糊,自節目播出以來

謝謝你寫的評論,夠味!
音樂咖啡 回複 悄悄話 莫愁的唱有可喜的一麵,年輕一代玩音樂走火入魔,DJ歌唱版吧
不過有點挑戰玩弄聽眾的神經,好聽的傳統的音樂旋律一般都給人安全感,莫愁拆掉的音樂重組太fiction,甚至有些抽象,一般人受不了,不是當代大眾口味,服裝流行有設計師引導,口味合聽覺也可以誘導,但口味聽力比較頑固,很偏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