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似乎總是飽墨欲滴,一經著紙,便勢如飄風地書寫開來,最終的筆墨呈現純屬自然而然,使得黑白之間又分出許許多多不同層次的色階。有濃方顯淡,有枯方顯潤,從頭至尾呈現出一種連綿之勢,若大江之水順勢湧開,奔軼絕塵。
沒錯,這就是“筆神”王覺斯,一位爭議於明末清初卻在後世被“國際化”的書法大家。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今天我們帶來王鐸行草精品《枯蘭複花賦》,咱們一邊欣賞,一邊解讀。第一眼,就羨煞許多人:
怎麽樣?跳出二王閾限,不少思友似乎要驚叫出來。介紹下吧,《枯蘭複花賦》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綾本,為草書杜律並烏絲欄行書《枯蘭複花賦》合為一卷。第一段為草書,縱25.1厘米、橫220.2厘米;第二段為行書,縱25.8厘米、橫203.9厘米。
說說王鐸的書法特色。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思主說,王鐸寫的不是字,是舞蹈。
戴明皋說:“覺斯(王鐸)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王鐸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枯蘭複花賦》前半部分。整體感覺婉轉盤旋、騰挪跌宕,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觀者的眼球,令觀者不由自主地發出嘖嘖讚歎。此草書杜律是王鐸於順治三年為其弟仲和所作。這一年王鐸55歲。關於王鐸草書,清康有為曾言:“筆鼓宕而勢峻密。”就筆法方麵言之,王鐸可謂是一位駕馭毫穎的高手,提按、頓挫、使轉,運用隨意裕如。常人要想運用如此筆法寫出氣勢磅礴的大作品,恐怕很難。
王鐸的成功就是將“二王”一路筆法做了各方麵的調整,使線條蒼勁剛毅而富有彈性,有“錐畫沙”、“印印泥”之妙。譬如此卷中“蟬聲”二字,通過提按以及運筆的疾遲控製,使其最終形態顯得骨氣洞達、風神瀟灑。
從上麵這頁,不能感受到王鐸的墨法之妙。王鐸在墨法方麵的嚐試也是超越常人的。在他的作品中,筆法與墨法是不易分開言說的:墨法往往要通過筆法的輔佐來彰顯,而筆法也要通過墨法的大膽運用而顯豐富——這種思維的轉換對學書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在當今書壇,“二王”書風流行,而很多書家把“二王”書風寫得太精致、太小氣。還有些人創作巨幅作品也同樣運用寫小字的方法來進行,難免束縛太深。很多人隻是表麵上把“二王”書風做簡單的放大處理,最終難得大氣象。王鐸對“二王”的創新實踐值得我們借鑒。
王鐸書法帶給欣賞者的審美感受是多層次的。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方式相比較,書法運用黑、白兩色來進行創作,顯得有些單調。然而,也正由於這純粹的色彩構成使其成為經典。王鐸的睿智,同時也表現在對黑白色階的布排技巧方麵。他把水墨玩得如此徹底、如此成功!以此卷為例,“蟬聲集古”四字“潤含春雨”,“寺鳥影渡寒”五字則“幹裂秋風”。
王鐸對草書的突破還表現在其獨特的空間處理上。他的空間意識很強烈。我們甚至可以說,王鐸的草書作品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動感的豐富多元的空間模式。在這動感的背後又蘊涵豐富的內涵——這就是美,這就是王鐸草書的魅力所在。相信,這也是很多思友喜歡王鐸的原因。
啟示 隨著王鐸書法的價值得到重新挖掘,越來越多的書家開始效法王鐸書風。他們認為王鐸書法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魔力,能夠帶給人強烈的視覺享受和心靈震撼,讓人忍不住提筆模仿。同時,也有很多書法理論家看到一種危機。他們認為對王鐸書法趨之若鶩,將會使書壇呈現千人一麵的狀況。雙方站在特定的立場上言說,各有道理。然而,很多人卻忽視了學習王鐸的另一種方式、途徑,那就是學習王鐸書法的內在意義,學習王鐸的學書精神以及學習方法。這些比效法“形而下”的技巧或許更有價值。學習書法與做學問一樣。一個在書法或學術上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是不能天天隻依靠自己業已積累的“老本兒”來維係藝術旅程的,興也勃焉,衰也忽焉,到頭來萬事皆空。就此而言,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的做法是明智的。
結語 我們現代人,再去學二王,首先應該學習到王鐸的睿智,他能充分享受二者帶來的不同的藝術快感,深刻把握其間的不同之處與共通之處,任意穿梭其間,久而久之,找到自己心中的“二王”。這是我們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或者說,這也是我們很多人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