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張遷碑用筆、結構特點及臨習

(2015-02-27 19:04:09) 下一個

張遷碑用筆、結構特點及臨習

 

 

——————————————————————

碑主人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碑陽隸書15行,滿行42字,共567字,字徑3.5厘米。碑陰刻立碑官吏41人銜名及出資錢數,共3列41行323字,隸書,字徑3.5厘米。額篆書“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2行12字,字徑9.5厘米。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繆篆。12字分兩行而無列,布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時發現,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當時碑文完好可讀,到明正德年間,僅殘缺5字,“東裏潤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間,“東裏潤色”“東”字泐半邊,“潤”字泐半邊,其水旁尚存中點,“色”字與下邊的“君”字泐大半。建國後,在東平縣政府院內建亭一座,立碑於內。1966年移至岱廟炳靈門,外置玻璃罩加以保護。此時殘泐65字,不可認讀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廟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曆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詞旨淳古,隸書樸茂,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蠶不並頭,雁不雙設,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是雕刻、書法藝術的珍品。

最早著錄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疑其為後為摹刻。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刻碑書風樸茂端直,非漢人不能為,再加上自然剝落的痕跡,更非人為,碑為原刻。1973年出土的《鮮於璜碑》與此碑風格相近,而《鮮於璜碑》早《張遷碑》21年,二者均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

  《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裏潤色”四字完好的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裏潤色”本。

《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籀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於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於變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細細咀嚼,則會領略出其體態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別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明代孫退穀《庚子銷夏記》評其書雲:“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郭沿先則稱此碑為“是碑為冠”下麵將具體從用宅和結體上闡述《張遷碑》高古、樸拙的風格特點。
一、《張遷砷》的用筆特點
《張遷砷》用宅以方為主,然它的方中寓圓之趣,又是其他漢碑所不及的。其行宅澀勁,富於篆意而又不失靈動。
第一、點的用筆方法
薑夔《續書譜》中說:“一點者,欲其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必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點起,兩點帶、一點應。”《張遷碑》中的點,除映帶自然、顧盼生姿外,還有方嚴峻利、圓融渾厚之美,其形態或卷屈、或平伸,或翹首、或俯視,可謂極盡變化。

1.頂點。在《張遷碑》中,頂點各有不同。如圖一中“京”字頂點淩空,有鳥瞰世界之感,呼之欲出;“帝”字頂點以小橫為之,以加強字的橫勢;“高”、“方”等字,頂點牢牢搭在橫上,有融為一體之感;而圖二中“文”字的頂點,又大又側,墜石之感特強 (底部撇捺交叉,則穩如磐石)。“本”字的頂點與橫似連還斷,斜側生姿,再加上與橫堅的西己合,足見其高占方峻中的閉情逸趣。
《張遷砷》頂點的用筆有方有圓,而以方宅居多;有正有側,而以側居多。用方筆者,其下多以圓筆輔之;而用圓筆者.其下必以方筆輔之:如圖一巾“方”字頂點用方筆,其下的橫折彎鉤則用圓筆;圖二中“字”的頂點用圓筆,其

下橫折和子部門磺折撇均用方筆。首點側者,其下梢正,如“文”字;首點正者,其下多側,如“家”字:
2.橫兩點、《張遷碑》中的橫兩點有幾種類型。①相向型。此類較多,左右兩點在大小、方圓、映帶等方麵各有不同,如圖三中“善”字兩點,左圓右方、左小右大,且距離較大,開合變化較小;“幕”字的兩點則左方右圓,左大右小,上開下台明顯,樸實厚重,與整體風格相協調;“對”、“尚”等字的左右兩點,不僅有大小、方圓之變,同時又相互呼應,顧盼生姿。②相背型。如圖四“棠”、“興”等字的下兩點,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在豎的兩側或在橫下,雖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勢凝練,亦有遙相呼應之感,且有方圓的變化;“性”字的右點則以短豎為之,略早向左下;傾斜之勢,以示呼應。③同向型。兩點基木同向出鋒,但筆斷意連,高低有別。如“恭”字的下兩點,左點向右上出鋒,右點向右下出鋒,彼此意誌相連。

橫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橫的處理,世富於變化。起筆有方圓、輕重之別,收筆有回鋒、日鋒之變,行筆有的平穩安詳,有的輕盈活潑,橫勢有平有斜。特別是筆畫多橫的寧,更是變化豐富。如圖一中“君”字的一長橫,方勢逆起,轉鋒(一般是拇指向內食指、中指向外稍撚筆管,配以手腕徜向右翻來凋正筆鋒)後向右澀行,至“燕尼處用力高挑而出鋒,橫勢雖平,但亦厚重樸拙,出鋒瀟灑。如圖一中前一個“之”字下部的橫,亦逆鋒方起,蓄勢調鋒向右澀行,但梢顯輕盈,提按有致,“燕尼”則極重,牢牢地托起—上部,且橫勢尢低右高,在乎正中顯欹側變化之勢。有時字這—橫的起筆又較輕,收筆重出鋒,對比鮮明,如圖一中後一個“之”字。字的橫㈩筆靈動多姿;圖二巾“其”字的長橫,圓起,出鋒收筆;“寸”字右部的三橫,第一橫方起,收筆回鋒,呈下弧勢,第二橫圓起回收,呈平勢,第三橫方起]筆,“燕尾”出鋒,呈上弧勢。“行”字的兩橫更是富於變化:第一橫圓起向右上廠宅,力漸重,後向右上梢提,力漸輕,收宅回鋒;而第二橫則方起,向右梢偏下澀行,至尾處用力較人,向右上盡力枱頭山鋒,打破了兩橫的均平之勢。有些短橫則是或平或斜,或粗或細,如“八”字的橫畫。

  豎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豎,起筆有方圓的變化,方多圓少,中鋒澀進行宅,有提按的靈動變化,豎勢有直側的變化。如圖三“之”字的豎,逆鋒方起筆,調鋒(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內梢撚筆管,手腕梢向上弓,以凋正筆鋒)後向下直而澀行。“九”的豎(《張遷碑》中“九”字的撇作豎處理)逆鋒方起筆,調鋒後用力向下澀行,宅勢漸重,回鋒收宅。“上”字的豎則逆鋒圓起宅,向下澀行。“輔”的兩長豎行宅中均有明顯的提按變化,輕靈活潑。圖四巾“東”宇的中豎,曲而不顯怯弱;“外”的豎向左下傾斜;“幹”字的豎向右下傾斜;”喋”的下豎向左下行筆,帶有一定的弧勢。還有更多短豎的不同變化,這些大大豐富了《張遷碑》豎的內涵,顯示出獨具匠心的藝術特色。臨習寸宜細致觀察體會,認識這些變化,再付諸宅墨。其實任何一個筆畫,都沒有固定的形狀,其長短、粗細,正側、方圓應隨字勢而巧妙變化,萬不能幹篇一律。隻有在此基礎上認真體味漢碑,才能享受其無窮變化的奧妙之趣。

撇的用筆方法
  撇在《張遷碑》中有方圓、長短、曲直和平斜的變化,回鋒收筆。如圖一“令”字的撇長且稍帶弧勢,起筆逆鋒圓勢,調鋒後(一般是拇指向外,中指、食指向內稍撚筆管,手腕向左下稍翻,調正筆鋒)向左下弧勢澀行,收筆回鋒。“夫”字的撇長而曲勢較大,方勢起筆,順鋒向左下用力行筆,回鋒收筆。“才”字的撇短而細直,略取橫勢。“周”字的撇豎直而收筆處稍曲。
捺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捺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圓之分,起筆多逆鋒蓄勢,有方有圓,行筆澀進,收筆用力,出鋒勁逸,有時含蓄凝重。如圖二“更”字長捺斜而稍直,出鋒勁健。其寫法是逆鋒方起筆,調鋒後(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內稍撚筆管,手腕稍向左上弓,以調正筆鈞鋒)向右下澀進,至“燕尾”處,駐筆蓄勢,拇指漸向內,食指、中指漸向外稍撚筆管,手腕稍向右上翻轉,後再用力出鋒。
第六、折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折畫,多數為方勢直轉,用筆斬釘截鐵,雄強有力。如圖二中“君”字的折,橫至折處,蓄勢轉筆(拇指稍向外,食指、中指稍向內撚筆管)直切而下,勁健而有力。而“負”字的折則橫至折處,稍提筆向上,調鋒後再向下運行,既有方勢,又有圓意。“之”的豎折,有意圓轉(亦需指腕配合),以示變化。
《張長遷碑》的結字特點
《張遷碑》的結體變化豐富,平中寓險,似欹反正。展玩全碑,洋洋灑灑數百字,平正者極少:或上密重而下疏輕,似重心不穩而以雄強之筆力、巧妙之筆畫化險為夷;或左右斂放自如、高低錯落有致;或斜正相生,穩中求變,險象環生……現就不同結構重點舉例加以簡述。
獨體字。獨體字的筆畫往往較少,但長短、方圓、粗細、斜正等變化豐富,無板滯感有活潑氣,是《張遷碑》的特點。如圖三“之”字,中豎方筆,左右兩折有圓有方,底橫富於變化;“雲”字,主橫粗重,“蠶頭燕尾”十足,三角之狀,尤其穩固而又有勢;“少”字,中間短豎直而富於變化,兩側點相呼應,其下一撇雖斜勢亦安然平托;“月”字兩豎均有向內之勢,然中橫平直,左豎撇低些,使字餘鬥中寓正,頗具匠心;圖四“人”字撇短粗而稍直,一長捺有力向右下出之,一收一放,動感十足;“八”字撇捺渾穆,起筆稍輕,穩重中透出一股活潑之氣;“上”字雖下橫出鋒較重,但上短橫不短,使字既平穩又得體;“王”字中豎稍呈右弧,而三橫之勢各有變化,特別是第三橫,左縮而右伸,整個字古雅之中透出一股靈動之情趣。


上下結構。《張遷碑》中上下結構的字,或上下疏密有別,收放有度,或通過橫、豎勢的變化以求古拙中的靈動。圖一中“墅”、“犁”字,下疏展而上緊密,橫勢較大,古拙之氣躍然紙上。“雙”字更是上不透風,下可走馬。“幕”字亦獨具匠心,上半部幾乎占據了整個空間,長橫極力伸展且有斜勢,“巾”部小而斜,富有動感。圖二中“策”字除疏密外,橫、豎之勢變化也很明顯。“帝”字長橫伸展,下部的豎勢筆畫斜而參差,又統領在長橫之下,打破板滯局麵。“節”字右下部的豎有意傾斜,充滿了動感而又不失平穩。“賀”字的處理,頗有意味,上斂下放,但就上部本身的“加”而言,又橫向舒展,高低錯落,同一結構,斂中有放,實為巧妙之舉。圖三中“棠”字的處理,雖斂放不明顯,但欹斜得勢,自然而灑脫。“景”字橫、豎勢的不同處理,更是稚拙可愛,令人拍手稱妙。

  左右結構。《張遷碑》中左右結構的宇,其明顯表現是:斂放自如,參差錯落,奇正相生。圖三中的“繆”字斂左放右,整個字顯得渾樸而又空靈,其左下之空和右部長撇、長捺,再加上豎勢的變化,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張”字的“弓”部動感十足,再加上右部橫的變化、豎鉤和捺短縮的匠心處理,更給人以活潑而又渾厚之感。圖四中“仲”字左輕右重,右豎粗而向左下傾斜,平衡了左部的輕和“中”部的左粗豎,古拙之氣頓生。“外”字大膽造險而又渾然天成,大巧若拙,在《張遷碑》中甚為顯眼。其右部豎高出左部,短粗而又向左下傾斜,右點化為橫捺稍向下靠,粗而有力,牢牢地平衡了字勢,整體上又險中有險。“行”字右部雖放,但上下均比左部內縮,斜勢粗重的橫波,如沒有一短粗之豎支撐,實難具生命,而其豎若稍長,則流於板滯也。“勳”字左高右低,上寬下窄,下部左點和右橫折彎鉤穩住了全字,使字不至於左歪右倒

  同字異形。《張遷碑》中相同的字較多,但幾乎無一在用筆、結字—仁不精心安排,或方圓、或粗細、或欹側,或有出鋒藏鋒之別,或有同旁異形之變,極盡變化,如圖二中“其”、“萬”等。這正如《蘭亭序》中的“之”字一樣,變化中有統一協調,渾然天戎,趣味無限。
總之,《張遷碑》是漢碑中的名品,它的用筆、結體的變化,給後世的隸書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外在的樸茂渾厚的特點,固然是由於用筆,結休所決定的,但同時摻入的圓和之筆,使雄強的力勢之中不失圓潤,而其變化多姿的外在特征又是牢牢地建立在平實穩健基礎之上的,即險絕中寓平正和穩健。再者其采用篆書筆意,剛柔相濟,故使學隸者不宜直接人手,隻有具一定的漢碑的基礎後,才可涉獵此碑。在學習中,如能對其用筆、結體的變化規律加以認真領悟,必將收獲豐厚。相信朝臨暮讀之後,讀者對此碑定會“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