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藏鋒

(2015-02-24 16:40:50) 下一個

藏鋒

 


藏鋒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一個書學概念了。做為一種用筆技法也是為古之書家最為重視的技法。我們從古人流傳下的書論中對藏鋒的關注情況便可得到佐證。但是問到究竟什麽是藏鋒,恐怕主流的看法是這樣:以點畫不出銳尖為藏鋒。從“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的話來看,似乎古人的主流的看法也是這樣。其實這樣的藏鋒觀是錯誤的。既然“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為什麽人們要專注於藏鋒呢?我們從古人大量的關於藏鋒的論述中也找不到支持這種藏鋒觀的證據。

清人王澍就看到了這一點,對此給予明確的否定。他在《論書剩語》中直截了當地批評說:“……世人多目禿穎為藏鋒,非也,曆觀唐宋碑刻,無不芒铩利,未有以禿穎為工者也……”由此我們可以肯定,藏鋒並非指點畫不出銳尖是確定無疑的了。

 

那麽藏鋒究竟何指呢?我再引幾則古訓來看:

 

“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

——王羲之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米芾

 

“送腳如魚得水”。

——李 斯

 

“做字須提得筆起,…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

——董其昌

 

以上所引都是關於藏鋒的論述。破解了他們的話,什麽是藏鋒的真諦自然也就明白了。我們先析王說。王說中的“滅跡隱端”當是對“存筋藏鋒的注解”。關於“滅跡”孫過庭有句“一點之內變起伏於鋒稍;一畫之內措於毫芒”語。是對書寫時筆鋒動作的描摹。王說中的“滅跡”泯滅的就是鋒稍的這種“起伏”,“錯”的痕跡。隱的是什麽端呢?暫且不做定論,我們再析米說。米說“無垂不縮”的“垂”自然是橫畫,豎畫收結處的垂露之垂。“不縮”指什麽呢?同“懸針”比垂露當然是縮的,難道米老先生是在說大白話麽?我們也暫且不做定論。再看李斯的“送腳如魚得水”。李斯是篆書大家。篆書的書寫特點是園起圓收。一畫書寫結束,筆鋒都必沿原路返回。“送腳”即指書寫點畫結束處的用筆動作。

“如魚得水”說的正是筆鋒於點畫末端沿原路調頭返回的情形。魚在水中遊動,調頭返回是怎樣的情形呢?隻要我們觀察魚缸中魚在調頭轉向時的動作就會看到,無論魚兒怎樣惶急,魚頭、魚尾都絕不會碰觸缺壁。我們清楚了這個寓意,也就明白了李斯在告訴我們什麽,在告訴我們筆鋒在畫“腳”處返回時,不要使鋒稍鋒根碰觸到已寫好的點畫的周界上。欲要畫腳收得渾圓,筆鋒在返回必做兜轉,兜轉時為了保證鋒端、鋒根不碰觸已寫完成點畫的周界而破壞掉已寫好的點畫形態,唯一有效的辦法就在於宿短筆鋒,使之小到點畫的周界足以容得下它的回旋。這就是李斯強調的“送腳”要如魚得水的意思。明白了這一層,回過頭來再看王羲之說的“隱端”必是隱藏筆鋒之端於畫內之意;米芾的“縮”也必是縮短筆鋒之意。都是施行李斯的“送腳如魚得水”的用筆準則的具體做法。在轉向處使筆鋒隱含於畫內,這才是藏鋒的真諦。隻有這樣的藏鋒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藏鋒,才是古人所強調的藏鋒。董其昌強調的“要提得筆起”強調的也是藏鋒,不過著眼處與前人不同。他著眼於具體的用筆動作。“提得筆起”就是要能將筆提得起來。提得筆起,鋒才能縮,鋒縮,才能藏。

 

初學捉筆,臨帖時常覺筆鋒鋒端礙事,其原因就在於不懂藏鋒,不能“提得筆起”。我們不是懂得了藏鋒便能做到藏鋒。一字之中、一點一畫之內筆鋒要數次轉向,這就要求我們要數次提筆。董其昌所謂“提得筆起”是說要提得恰到好處,即要充分,又不過。非數年的攻習難臻此境。藏鋒,真需我們正眼相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