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毛澤東在,8964斷然不會成為動亂。

(2013-03-11 12:46:52) 下一個

中國的兩位重量級別的人物,在反右的時候的兩句普通對話,成了左右後來兩次重大事件的先知福音。

右派給黨提意見,最先警覺的不是土包子共產黨人,而是海歸派的大知識分子。

後來因為私人關係認識一個早年留學日本的大知識分子,和他家人談論起他的時候,他家人就說他當初反複給上級匯報,有人猖狂向黨進攻的。

當時一個偉人說:殺一儆百,穩定幾年。
另外一個偉人說:一個不殺,大部不抓。

後來出現了兩個事件:文革和8964,正好是分別由兩個偉人當家的時候。

於是,那兩種態度決定了這兩個事件的本質。一個事件成了偉大的革命實踐,一個成了反革命暴亂。

把文革處理成64,或者把64處理成文革,都是順理成章的。一個根本的著眼點就是,是少數歹徒壞了整個群眾運動一鍋粥呢,還是整個群眾運動遮了少數歹徒的醜。

人在異鄉為異客朋友說,“任何國家群體都有利益之爭,最好能尋求平和的途徑而裁決,也就是盡量避免惡業造得。”

這話是對的。不光是對於國家群體,對於聯合國的國際事物,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你看看我說的,是不是更有道理:人,要是隻吃飯不排泄,世界該是多麽美好哇。

然而,可能嗎?就是我們品茶小軒,事情都能尋求平和的途徑而裁決嗎?

知識分子就是這麽天真。他們不知道1)人要吃飯2)打仗會死人。

如果說“思想改造應該避免身體侮辱和家庭倫理的破壞”,正如說民主訴求不應該占領廣場一個道理。不明白“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的道理,是幻想天上掉下來包子的一廂情願的唯美理想者。

文革與8964是完全一樣的行動,都是學生的訴求最後被少數歹徒所挾持,造成了一定不好的後果。

治水有兩種方法:疏與堵。怎麽樣?嗬嗬,好好體會這裏麵的玄妙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