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海平靜

博主凡事愛發表感想,希望以文會友。
個人資料
曉海平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科學殿堂的燭光歲月 ---讀張衛平先生<<回憶父親張三惠>>有感

(2012-12-15 07:55:06) 下一個
科學殿堂的燭光歲月

---讀張衛平先生<<回憶父親張三惠>>

有感龐靜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我有幸率先讀了張衛平先生的<<回憶父親張三慧>>全文。讀完了全文,四周依然寂靜,可我的心潮卻萬般按捺不住了。張三慧曾經教過我大學普通物理。我以往記憶中的他是一個出色的物理學教授。這篇子憶父的文稿不僅使我了解了一個完整的張三慧,更使我看到了張三慧那一代人。他們是一代經曆了中國科學殿堂燭光歲月的精英。我之所以在此沒有用黑暗來形容那段歲月,因為科學在那黑暗的年代是不滅的燭光。

張衛平先生用"父親一生追求第一。成也於斯,敗也於斯、、、"啟動了他對父親記憶的閘門。 張三慧生在耕讀之家。兒時爭第一全拜先天聰慧所賜。少年爭第一是為了第一的榮譽,憑著超人的心智,得來第一全不費功夫。及至青年時期爭第一就不簡單地為了榮譽,而是開始了自我挑戰。他的一生在追求第一的過程中隨著曆史的潮流起伏,跌宕。他在科學殿堂裏盡興地探索學習,以為自己一直在求知著未知,卻在渾然不覺中被教育成愚昧群體中一突顯的個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清華大學物理係最優秀的兩名畢業生,第一名張三慧第二名周光召。第一名留校,為工農速成班教育工農幹部。第二名到國家建設最需要的第一線去。日後周光召成了國家原子彈氫彈研發成功的元勳。而張三慧卻成了右派。工農速成這種提法能讓今人恥笑。不懂微積分,念報紙有一半字不識,牛頓力學三定律聽都沒聽過,這種工農怎麽速成?當時張三慧沒有多想。他這種對探求未知樂趣無窮的人為什麽不多想?因為這是共產黨的號召。對此,他和當代大多數人一樣,沒有一絲一毫的質疑。他有機會去國家更前沿的科學技術基地,但他為了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對個人的前途得失並不介懷。而且在愚蠢的工農速成教育中竭心盡力。結果還是得了第一:被工農學生評為印象最深刻的老師。當時的中國社會從辛亥革命走過來還不足一百年,人民對封建君主還有印象。老毛為了成就共和製度下的封建君主,又不能直宣,就向民眾灌輸個人祟拜,一黨獨大。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有幾個沒被這種迷魂湯灌得愚昧而不自覺。張三慧這些出類拔萃的社會精英也不例外。如此,整個社會倒退就成自然。古代歐洲的文化黑暗時期,戰火幾乎把埃及和羅馬所有的藏書燒光,而後那些躲避了戰火的精英們開始了文藝複興,發揚光大了黑暗之前的歐洲文化。老毛雖然沒有焚書,卻給幾代人洗了腦。有人說文革不可能重演,可幾個月前中國幾大城市上演的砸日貨風潮如何解釋。人一旦養成了堅信而不思考的習慣,這些人的社會就堪憂了。

張三慧當年在大課上講磁場,電場,粒子場,等等。他把場的作用和場間各種因素的相互效應講得簡單透徹。如果他本人對這些場和場效應沒有深刻的理解,他不可能把它們講得那麽簡單卻絲絲入扣。可他對自己生活的社會場卻知之寥寥。從當年的中央劃右派和不劃右派的文件來看,張三慧這個右派是可當可不當的。那些掌握著生殺權力的黨支部書記,黨委書記難道看不出張三慧的赤子之心,書生情懷嗎?如果秉公辦事,難道不應該為保護這樣的人才多出一些力嗎?事在人為。什麽世道都是如此。可歎的是張三慧沒有在經營人際關係上用過半點心思。結果是關鍵時刻牆倒眾人推。這眾人之中有幾人無知,幾人稱快,幾人故意,想必知情人也不想算舊帳了。恃才傲物從古至今都招人嫉妒,更何況張三慧這等在國家最高的科學殿堂裏出類拔萃的人才。但是張三慧從來沒有角逐過權力,因此是一些手握權力人眼中的可用之才。給他一頂右派帽子無非是要把他壓製得更加聽話。事實也是如此。張三慧當了右派後竟然一如既往地聽共產黨的話,潛心改造自己。而且在右派中因努力改造而受表揚出風頭。

張三慧幸運的是進了科學的殿堂,時代雖然黑暗,但殿堂裏卻有不滅的科學燭光。他完成學業之後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是潛心於自己熱愛的物理教學。算一算,至少有二十幾年他都站在大課階梯教室的講台上。桃李滿天下又何嚐不是他的初衷。物理學不同於數學不僅僅在於它們的學科內容,而且更在於兩門學科的思維方法。數學用純抽象的邏輯思維。而物理學卻需要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交叉溶合。 張衛平筆下的父親張三慧之所以在物理學上造詣高深就是源於他對日常生活的不斷觀察和習慣性思考,以及他心中科學的燭光。他的著作從科普兒童讀物到大學物理樣本教材,寫了幾十本,那都是幾十年思考和積累的結晶。更幸運的是他把自己的思考變成了文字,也就是說他的思想會隨著這些著作傳世。

張衛平先生筆下父親為了寫作而冷落病床上的母親。這又是他們那代人極有代表性的一個鏡頭。在我心中,女人得了憂鬱症,她身邊的男人難逃幹係。可張三慧那代人腦袋裏的家庭信念,如果幼年時從父母那裏承繼了一些,也被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抹幹淨了。那一代人,男人苦,女人更苦!在那黑暗的年代裏人性被扭曲了。那代人難道是真的冷酷而不自覺?張三慧與他的堂兄坐在老家院子裏,無言的幾個小時裏,他心中想什麽?我相信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物理學。相比之下,張三慧雖然當了右派,但沒有妻離子散,應該十分幸運了。他那些為兩彈一星做出卓越貢獻的同學們同代精英們在實驗基地過了幾十年,他們的妻子隻知道他們駐地的信箱號碼,待到他們功成名就返家時,女人已失去了麵頰上的桃紅色,而男人的肌肉也鬆弛了。他們沒有能體會男人女人的真正意義,隻能老來相伴了。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敢為此而置疑。甚至於今他們那代人中還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無私而自豪,而從無意識到自己身邊的女人經曆過什麽樣的苦難。

老年孤獨是張三慧的不幸。這種不幸也是他命運中的必然。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張三慧從小聰慧過人,一路上一直頭冠第一,有幾人能夠與他並肩呢?他的朋友少,他自己也不善交際,那樣一個多才多藝的男人到老了卻孤單了,真是非常可悲。真希望晚輩們有所借鑒,照顧好自己的老父老母。他們腿腳不靈了,精神世界卻依然開闊。

張衛平先生為這篇文稿竭精盡慮反複修改了三十幾遍,我做為張三慧教授的學生謝謝他。張三慧教授是我所有老師中最棒的老師。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502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489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480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445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