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波蜜

感恩緣分讓我們相遇相識
正文

大悲之後始有大善 - 吳秀波的部分訪談文字關於《相思樹》

(2013-05-06 10:45:58) 下一個


大悲之後始有大善 - 吳秀波的部分訪談文字關於《相思樹》

   地震以後,對於捐款的數目,到現在為止我沒有做具體的測算,而且我相信這個不用再算了。慷慨,終究會成為普通人的平常心態。 

     最初拿到《相思樹》的劇本時,最懷疑康凱這個男一號真實性的人就是我,社會經曆告訴我,這個角色完美到虛假。他不僅默默資助雲南山區的小女孩,當天上掉下餡餅,他無意間中了1億美元後居然將獎金悉數捐贈。進劇組後,我就不停問孫周導演究竟有沒有這麽一個人。

 我先在網上認真地查了一下全球關於慈善捐款的具體情況:

     現在,個人慈善捐款在美國要占到美國國民總收入的2%,在中國慈善捐款占到我國國民總收入的萬分之一,金額差距是7300多倍。這裏當然有地域性和經濟性的貧富差異,但是我們也不可回避地感受到那種物質文明提高後相對精神文明提高的成分在裏麵。關於捐款,尤其在地震後的近期,大家毋庸置疑地相信大悲之後必有大善,或者在平常沒有大悲的時候,這種善良的體現是一種責任感。

     我給大家舉幾個具體實例。我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慈善捐款來自於比爾·蓋茨,迄今為止他捐的錢有300多億美元。而他本人沒有自己的司機,坐飛機坐經濟艙,進超市買東西買打折食品……如果以他個人擁有的財產來講,其實他做的事情讓很多人不理解。他說的最有名的一句話不是他對於他下屬的那些發號施令的言辭,而是這麽一句話:“我不因為擁有這麽大的財富而感覺到我擁有巨大的權力,我隻感覺到我擁有巨大的責任。”我非常喜歡這句話。

      地震以前,楊瀾夫婦大概已經捐了5.5個億,很多人對他們不理解,或者疑惑,或者懷疑,甚至出現偏執的說法。但是他們夫妻倆隻說了一句:“我們隻做我們自己覺得高興的事。”“高興”這個詞很重要。

      還有一個人我印象也很深,他就是央視曾經報道過的一個歌手,叫叢飛。他的扶貧個人捐款達到300萬人民幣,但沒有報道他之前進醫院做手術幾乎沒有醫療費。

      這是我當時做的一個詳細的調查,我一定要重申這是在地震之前的。《相思樹》裏,康凱捐1億大獎被很多人認為是特大的一個敗筆。為什麽把一個億的美元捐掉?錢怎麽來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找到一個表演的依據。講一個小故事,當時我到美國拍這場戲的時候,我跟孫周導演聊天,我說我買了一張獎券,當時我想我如果真中了一億我會怎麽分配這筆錢。我想我會把這筆錢的一半用來拍電影,因為我太喜歡電影了。我會用剩下一半的一半給自己養老,然後把剩下一半的一半捐掉。這是我當時覺得最具可能性的方案。但是回到劇情裏,我要給自己找出依據,康凱為什麽要捐掉這一億美元?

演員的生活跟大部分正常人的生活不一樣,大部分正常人生活在真實的生活裏,作為演員則要像關在黑盒子裏的老鼠一樣,我認為我個人的真實生活枯燥無味,因為戲裏麵生活太精彩了,所以我願意活在裏麵,我表演的整個過程就是在體驗新的人生,所以我要真實體驗所有的東西。於是我給自己強製暗示——如果我中了一億美元,我拿走這筆錢我就會把它花掉;如果我不拿走,我便能獲得永遠的青春和快樂。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都會選擇第二種暗示。    

地震以後,對於捐款的數目,到現在為止我沒有做具體的測算,而且我相信這個不用再算了。有很多大學生在獻血,還有很多人把他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來捐掉。讓我特別覺得振奮的是,所有平常人的善心都被激發了出來。大善往往源於一顆簡單的心中的一種責任感。

或許我可以問你,畢業了嗎?你可以問我,買車了嗎?我問你戀愛了嗎?你問我離婚了嗎?但你會問我你善良嗎?你慷慨嗎?因為我們害怕反過來被這樣問。我有什麽慷慨的?其實慷慨不是一種行為,慷慨是一種心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