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過對經濟學說史的學習,使學生係統掌握西方經濟思想的產生與演變過程,了解人類曆史上經濟理論出現的來龍去脈,以便能夠吸收前人辛勤勞作的成果,為經濟理論的創新打下比較堅固的基礎。
要求學生掌握經濟學說史的基礎知識,尤其是經濟學家的生平、主要著作、基本思想及其理論的承上啟下關係。
二、 內容提要
經濟學說史要講授從政治經濟學產生(重商主義)到凱恩斯主義(1936)時期西方經濟理論的發展、演變曆程,一般意義上,人們也習慣稱其為近代西方經濟學史。
近代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或稱資產階級經濟學。曆史地出現的政治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科學理解,它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逐步形成和演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早確立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直到19世紀中葉以後,德國以及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才得到迅速的發展。近代西方經濟學史是考察從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到本世紀30年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過程,而重點是論述英、法兩國以及後來的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的經濟學說。
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最早進行理論探討的是重商主義,而取代它的被稱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其特征是"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內部聯係",1830年以後,資產階級經濟學不再繼續推進勞動價值論,西方經濟學進入馬克思稱之為"庸俗經濟學"的時代,這個時期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征是隻在事物的表麵現象上"兜圈?quot;。到19世紀後半期,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綜合了以前所有經濟學家的理論和方法,用"折衷主義"的方式提出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20世紀初期,隨著生產力的大發展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深,資本主義經濟的顯著特征是壟斷的形成和加強,經濟危機的頻繁和加劇,麵對新的形勢,以自由競爭立論的從亞當.斯密到馬歇爾的正統經濟學,已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建立了收入決定論的宏觀經濟學體係。
三、主要章、節、目內容
第一章 重商主義
第一節 重商主義的一般特征
第二節 西歐大陸國家的重商主義
第三節 英國的重商主義
第二章 古典經濟學的產生
第一節 威廉、配弟
第二節 布阿吉爾貝爾
第三章 政治經濟學的形成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形成時期的經濟學家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體係的最初製定者
第三節 邊際主義的萌芽
第四章 重農學派
第一節 重農主義的一般特征
第二節 "純產品"學說
第三節 《經濟表》
第五章 亞當.斯密
第一節 《國富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論
第二節 價值論和貨幣論
第三節 三個階級和三種收入論
第四節 社會資本再生產論
第五節 關於經濟發展的理論
第六章薩伊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的對象與分篇法
第二節 生產論和分配論
第三節 價值理論
第四節 銷售論和消費論
第七章 李嘉圖
第一節 《原理》的方法論和結構
第二節 價值論
第三節 貨幣論
第四節 分配論
第五節 經濟發展論
第八章 西斯蒙弟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的對象與基本問題
第二節 消費與生產的矛盾
第三節 經濟增長的限度
第九章 馬爾薩斯
第一節 《人口原理》
第二節 價值論和地租論
第三節 財富增長和產品實現理論
第十章 19世紀30至60年代的經濟學說
第一節 李嘉圖學派的解體
第二節 西尼耳和約翰.穆勒
第三節 巴師夏和凱裏
第四節 邊際主義的先驅者
第五節 古典經濟學的後期代表
第十一章 德國曆史學派及其先驅
第一節 曆史學派的先驅者
第二節 曆史學派
第十二章 奧地利學派
第一節 方法論
第二節 主觀價值論
第三節 市場價格論
第四節 利息論
第十三章 數理經濟學派
第一節 傑文斯
第二節 洛桑學派
第十四章 美國學派(克拉克)
第一節 經濟學的新三分法
第二節 價值論和邊際生產力分配論
第十五章 馬歇爾
第一節 《經濟學原理》的結構和方法
第二節 需求理論
第三節 供給理論
第四節 均衡價格論
第五節 分配論
第六節 經濟發展思想
第十六章 新曆史學派
第一節 經濟學的對象與方法
第二節 關於經濟發展的觀點
第三節 社會改良主義的經濟政策
第十七章製度學派
第一節 研究對象和一般特點
第二節 凡勃倫
第十八章 維克塞爾
第一節 累積過程學說
第二節 累積過程學說的發展
第十九章 庇古的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的一般特征
第二節 國民收入的"均等"分配
第三節 社會資源的最優
第二十章 凱恩斯
第一節 《通論》的方法和體係
第二節 三個基本心理因素與貨幣數量
第三節 "乘數"原理
第四節 經濟政策
四、先修課程和相關課程
政治經濟學、外國經濟史、 西方經濟學、 英語、 高等數學
五、使用教材
《近代西方經濟學史》 湯在新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六、參考書目
1、《經濟學說史》,魯友章、李宗正,人民出版社。
2、《經濟學說史》,夏爾.季德著(中譯本),商務印書館。
3、《一八七0年以來的西方經濟學說》,胡寄窗著,經濟科學出版社。
4、《經濟學說史概要》,魯明學、紀明山,南開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