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靜的數理教科書

探討教育心得,應試之餘,如何全方位培養孩子的學習和實踐能力。
正文

在父母的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嗎?

(2012-05-01 17:17:19) 下一個
一家人在客廳看電視劇。劇情發展到已成家立業的男主角終於被母親感動,答應接母親到海外共同居住。男主角說,“媽媽,你放心。我已經長大了。”母親答:“在父母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

兒子這時突然轉向我說,“我在你眼裏,永遠是孩子!”我一楞,立刻申明:“對不起,我可不這麽想,你已經不是個baby了。”

幾天後,我和兒子兩討論某個話題時,他又說道,“有些人會認為在父母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我對他說,“也許吧。這是很傳統的華人觀念。父母總是為孩子操心。但是,真的,我從來不認同這個觀念,也不這麽認為。我也沒把你總是當個孩子看。”兒子問“為什麽呢?”為什麽呢?這個問題其實我沒有認真想過,隻是覺得自己不曾有類似想法。不是兒子問原由,我也許不會仔細去想。

於是,我嚐試和兒子一起分析這個傳統觀念背後的教育觀。“我想,我不會這麽認為可能是因為我信任你。”我這麽跟兒子解釋: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會和操心和擔心混淆在一起。因為愛,所以擔心孩子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裏麵,一些可能是意外,另一些則是人為的困難等。比如父母會擔心孩子開車時會不會發生危險等。但事情是這樣,首先父母得信任孩子能小心駕駛,然後是即便小心駕駛了,但意外總難免發生,那麽這個意外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事實,如果這樣,這種對意外的擔心就變成純粹的感情使然,本質上是不理性的,也沒有必要。從人為的方麵來說呢,怎樣可以信任自己的孩子“能”,這就屬於教育觀點的範疇了。當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做讓人擔驚受怕的冒險事情,父母無法信任他能照顧好自己,或許是有理由的。但是這和父母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毫無關係。

以前的老一輩的教育觀點是直接教導孩子結果,而不太重視思考的過程。一個人的一生中會遇到成千上萬的事件,會經曆各種不同的遭遇,父母無法把這一萬零一樣事情都教給孩子,所以可能會擔心他們無法處理那些父母沒教給孩子的事情。我對兒子說:“我也許能教給你的隻有一件事情,就是怎麽去判斷和分析。”兒子瞪大了眼睛,“什麽?!”是啊,我隻能教給他這一件事,如何去思考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人和事。“不管你讀書,交朋友,做什麽事情都好,碰到什麽事情都好,你都要自己去分析,那件事情是該做的還是不該做的。有一個基本標準就是不傷害別人,也不要傷害自己。比如,你以後自己放學回家,要過馬路,你沒仔細看車,就可能傷害到自己,還可能讓撞傷你的司機丟了工作。如果你想過事情的後果,也許你就會更小心些。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不能因為自己還是小孩子,就認為不需要思考自己的行為。”兒子開始離題,反駁說他自己又不是沒有腦,自己會動腦筋想的。“不過,另一種情形是,傳統的華人觀點裏麵,父母習慣為孩子操持各種生活瑣事,也希望孩子會乖乖聽父母的話。”我繼續話題,“不過,這個觀點也在開始改變了。即使你是孩子,作為你的父母,我們還是會尊重你的想法和決定。因為你是一個獨立的人,你會有你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你是我們的孩子,但是你不屬於我們,也不屬於任何人。你的某些行為讓我們擔心了,是因為我們愛你。但我還是會相信你。”最後,我問他,“我能信任你會照顧好自己嗎?”“當然!”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笑著點點頭,“那麽,我為什麽要認為在父母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