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兩部16年的反戰影片,本想在國殤日發貼,不過活動很多。所幸時間相隔也不遠,也算應景:
第一部推薦片叫Frantz。影片標題Frantz是一戰時在法國戰場不幸被殺的一名普通德國士兵的名字。他的死亡和死因也是貫穿全片的線索。痛失獨生愛子的德國夫婦與Frantz的未婚妻Anna意外地接待了一個來自法國的訪客,Adrien。陰錯陽差間,他們把這個在Frantz 墓前哭泣的敵國青年當成了Frantz的故友。同樣的年紀,俊朗的外形,優雅的舉止,與Frantz一樣會拉小提琴並富有音樂才華的Adrien給悲痛的一家人帶來極大的慰藉,更撥動了Anna沉寂已久的心弦。但巨大的負疚感迫使Adiren告訴了Anna他此行的真相,而已心有所動的Anna更不得不麵臨殘酷選擇:是痛恨還是原諒;是繼續隱瞞,還是打破那縷給老夫妻戰後灰暗日子帶來一縷色彩的重建曙光…
影片大部分是黑白調,凝煉地凸顯戰後歲月的沉重,那厚得切不開的陰鬱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雖然沒有什麽直接的戰爭場麵,但遺留在敵國人們心間的恨意時刻提醒著曾經發生過的殘酷。在德國酒館響起的巜萊因守衛者》和法國咖啡館中回蕩的巜馬塞曲》不僅僅是對逝者的懷念和敬意,更是表明了那份不原諒和不妥協。大環境的僵持讓個人的選擇變得更為艱難,遲疑。但也更顯出那份乞求的嚐試和放下的決定閃耀著人性善良的光輝。
片中有少數彩色時光,開始以為與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一樣是現實與回憶的分割與對比,看到後麵發現,其實那些色彩與Anna的心緒起伏相聯。導演的巧思讓觀眾通過非常稀少的彩色片斷,真實體會到大部分時候的戰後生活,人們的情緒是死寂地壓抑,歡愉的片刻固然少,連火山爆發式地恐懼和焦慮也不多。大部分負麵情緒也是冰冷和無望的。這種壓抑也讓療傷的過程顯得更為漫長與艱難。
影片中多次展示了馬奈罕為人知的畫作巜自殺者》。因對這副作品所知甚少,我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時,意外找到了三聯生活的陳憑軒對這副畫作在Frantz裏出現的解讀,極其貼切,在此引用一下:“這幅畫現藏於蘇黎世,很少與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歐容為了劇情需要,把它的複製品放在了盧浮宮中。因為放下槍支拿起提琴是一種自殺,舍棄辯論選擇詩歌也是一種自殺,在這個充滿衝突和威脅的世界裏,要舍棄自我防衛而選擇敞開胸懷常常是一種自殺行為。所以很少友人放棄戾氣而選擇愛與藝術,所以我們常懷仇恨與後悔。但這種'自殺'是真正的涅槃,是人類得以遠離痛苦的唯一方法,在盧浮宮無數藏品中,隻有選擇《自殺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這便是《弗蘭茲》中的呐喊,也是歐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題,導演以他自己俏皮的方式告訴我們,放棄暴力和仇恨,讓愛與藝術把色彩還給生活,還給世界。”
另一部是李安的"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講述19歲的士兵比利林恩因為偶然拍攝的一段戰場救人視頻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他和他的B班戰友們回美送葬長官,並同時開始為期一周的巡遊慶祝。慶祝的高潮與終點就是參加達拉斯隊的感恩節橄欖球賽中場秀。這部影片的表現方式並沒有李安慣常的內斂,看似比較張揚而熱鬧。把英雄行為做為商業獲利的杠杆,表麵尊重士兵但心裏把戰場上回來的人當異類…這種戲謔美國愛國情懷的表達連反戰的一派也受不了,尤其到結尾不僅不批判,還讓那些人心甘情願再回戰場。影評非常差。但我認為這會是反戰式電影的一部經典,非常現實,沒什麽浪漫色彩,極其貼近生活。戰爭總是標榜著崇高的目的,懲惡揚善,保護家園。但參加戰爭的士兵卻在這過程中被殘酷地邊緣化,失去了他們為之奮鬥和保護之所的一席之地。這是多麽悲涼而深刻的反諷。
這兩部影片與很多經典反戰片,如《西線無戰事》,《現代戰爭啟示錄》,《生於七月四日》等完全不同。沒有直麵戰場的殘酷,也沒有大肆批評。但從戰後,不同人群的反應刻畫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每次曆史上的戰爭都始於人類的貪婪和不肯放下的執念。一旦卷入,無論結果如何,沒有任何參與方是贏家。
VIDEO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