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博文被我編輯壞了,少了三段,全文請看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b3394c0101alhi.html
-----------------------------------
對於歌劇,我是愛恨分明的,喜歡淳厚的男高音(Tenor), 對Andrea Bocelli詮釋的流行音樂更是愛不釋手。 但是電視上尖銳,炫麗的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卻讓我換上了"歌劇恐懼症", 因此對於倫敦皇家歌劇院從來都是敬而遠之(London Royal Opera House)。
2013年5月9日,莫紮特的《魔笛》(Mozart, the Magic Flute)在倫敦皇家歌劇院上演本季最後一場, 一個酷愛歌劇的朋友早早訂了票卻臨時有事, 不能成行,於是把我抓來做臨時替補隊員。 看在《魔笛》是莫紮特歌劇創作的登峰造極之作的份上,
我就勉為其難吧。 《魔笛》的創作中融合了十八世紀以前德、奧、意、法、
捷等國家所特有的各種音樂形式和戲劇表現手法, 看了此劇也可以對整個歌劇藝術窺豹一斑了。(
圖片來自倫敦皇家歌劇院網站)
倫敦皇家歌劇院(London Royal Opera House)位於科芬園內(Covent Garden),始建於1732年,此後曆經磨難,兩次毀壞,
兩次重建。 現在我們看到的部分主建築是1858年版本, 其建築和裝修承傳了世界上大多數歌劇院的傳統----色彩絢麗,
精雕細琢,過於修飾的巴洛克風格(Baroqu)。 歌劇始於意大利,輝煌與維也納,
擁有莫紮特等著名的歐洲大陸作曲家, 反觀大英帝國,隻有德國裔的亨德爾苦苦支撐(Frideric Handel),因此, 維也納歌劇院比倫敦皇家歌劇院要奢華許多。(
圖片來自倫敦皇家歌劇院網站)
上世紀九十年代,倫敦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London)經曆了重要擴建工程, 吞並了原來科芬園(Covent Garden)的鮮花市場, 建成了一個由鋼鐵和玻璃組城的大怪物-- Paul Hamlyn Hall, 像極了古舊的地鐵或火車站,哪裏和藝術沾得上邊,
與原來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格格不入。
Paul Hamlyn Hall內部有餐廳和酒吧。
今天沒有大餐, 這樣兩盤零食和兩杯酒(Canapes), 整場歌劇中,這張桌子是留給我們的, 中場時間可以回來休息。 一個晚上, 坐穿《魔笛》曆時三小時的演出和三道菜的大餐是很痛苦的事情。
《魔笛》( The Magic Flute, Die Zauberflöte)是德語版本, 我事先做足了功課,看了一遍台詞,
居然發現和舞台前屏幕上的台詞提示一模一樣。 吃一塹長一智,以後就會專心欣賞音樂,唱功,表演和布景了。
為了避免"歌劇恐懼症" 發作,我帶來了隔音耳塞, 用以防範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 沒想到,與電視上完全不同,
這種高音域的炫技演唱在歌劇院裏
聽起來卻是一種享受。 《魔笛》是莫紮特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Der Hölle Rache)》是花腔女高音詠歎調史上數一數二的名曲, 最高音域達F6,對於歌手的
高音區演唱技巧,換氣技巧,氣量和耐力有極高的要求 。 扮演"夜女王(The Queen of the Night)"的俄羅斯歌手 Albina Shagimuratova, 把這一首極為華麗的花腔詠歎調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從此迷上了歌劇。(視頻複製與倫敦皇家歌劇院網站)
扮演王子Tamino的男高音卻讓我比較失望,
缺少電視裏的淳厚。 男中音鋪鳥人
Papageno的演技非常好, 給整部歌劇增添了喜劇效果。
歌劇既不像我想象中那末恐怖,也不像傳說中那末高雅,
她是一種兩三百年前的流行藝術, 經過時間的淘汰,流傳至今的歌劇作品都是這種藝術的精華。 以我旁觀者的眼光看來,歌劇和音樂劇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唯一的不同在於音樂風格, 或許幾百年後,音樂劇也會登上高雅藝術的殿堂。
《魔笛》( The Magic Flute, Die Zauberflöte)的故事情節是非常小兒科的童話,
王子愛上了公主,鋪鳥人找到了美女。 在求愛的路上他們曆盡艱辛,幸運的是,王子有魔笛, 鋪鳥人有魔鈴, 在這兩個逢凶化吉的法器的幫助下, 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也要魔笛和魔鈴,好吧,我不貪心,魔笛就可以了。(
圖片來自倫敦皇家歌劇院網站)
為了避免"歌劇恐懼症" 發作,我帶來了隔音耳塞, 用以防範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 沒想到,與電視上完全不同,
這種高音域的炫技演唱在歌劇院裏
聽起來卻是一種享受。 《魔笛》是莫紮特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Der Hölle Rache)》是花腔女高音詠歎調史上數一數二的名曲, 最高音域達F6,對於歌手的
高音區演唱技巧,換氣技巧,氣量和耐力有極高的要求 。 扮演"夜女王(The Queen of the Night)"的俄羅斯歌手 Albina Shagimuratova, 把這一首極為華麗的花腔詠歎調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從此迷上了歌劇。(視頻複製與倫敦皇家歌劇院網站)
扮演王子Tamino的男高音卻讓我比較失望,
缺少電視裏的淳厚。 男中音鋪鳥人
Papageno的演技非常好, 給整部歌劇增添了喜劇效果。
歌劇既不像我想象中那末恐怖,也不像傳說中那末高雅,
她是一種兩三百年前的流行藝術, 經過時間的淘汰,流傳至今的歌劇作品都是這種藝術的精華。 以我旁觀者的眼光看來,歌劇和音樂劇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唯一的不同在於音樂風格, 或許幾百年後,音樂劇也會登上高雅藝術的殿堂。
《魔笛》( The Magic Flute, Die Zauberflöte)的故事情節是非常小兒科的童話,
王子愛上了公主,鋪鳥人找到了美女。 在求愛的路上他們曆盡艱辛,幸運的是,王子有魔笛, 鋪鳥人有魔鈴, 在這兩個逢凶化吉的法器的幫助下, 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也要魔笛和魔鈴,好吧,我不貪心,魔笛就可以了。(
圖片來自倫敦皇家歌劇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