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音樂隨筆(六):戲說美聲音樂

(2014-02-23 09:03:38) 下一個

 

中國十幾億人,八億在載歌載舞,四億在搓,剩下一億在聽催眠曲------紐約堂叔

            紐約堂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CwiQ7FSy8&feature=youtu.behttp://




 



視屏1:堂叔唱三套車
 
視屏2:楊洪基唱三套車
 
堂叔PK楊洪基。堂叔的唱法比較省力,隻要用五分的氣力。
 
1,我的老師如是說

幾十年前,我的聲樂老師沈湘先生在我的第一堂課時對我說:我是教美聲唱法的,但我並不教你唱歌,隻教你一些聲樂基本原理以及我個人的歌唱經驗;你必須在今後的生涯中逐漸摸索屬於你自己的唱法。

 

多少年後,當我讀到一句諺語時,我才豁然明白,沈先生的意思就是那個“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2,美聲音樂的淵源

大約中世紀的某一個時間,一些慣於享受的快樂意大利人忽然發現,奢華繁瑣的洛可可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已經毫無新意可言,他們開始懷念古樸大氣的古希臘文化。在當時最繁華的城市佛羅倫斯,一批上層人士啟動了一個叫做文化複古的運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藝複新”,英文Renascence一詞源於意大利語。

 

後來一些音樂發燒友聚集在一起,就像我們今天的什麽什麽組合或學會一樣,發誓要撇開宗教音樂,開始編織他們的,以希臘故事為腳本的歌劇。到後來希臘的悲劇音樂也煩了,就開始弄他們的輕歌劇,多以喜劇的形式出現,內容不外乎有錢的主人想玩弄年輕的女仆,後被作弄等等。這些,和同時產生的新進文學藝術和建築一起,組成了所謂的文化古典主義。

 

歌劇藝術就這樣一步步地發育起來。一本關於西洋歌劇史的英文版書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當台上的人在唱著允長宣敘調(相當於京劇的念白)的時候,台下的人呼呼大睡,包廂裏的人在喝酒聊天。當台上高唱詠歎調的時候,人們為歌者炫目的高音,花腔和拖音而狂呼尖叫。這情形很像三十年代中國的戲園子,不過,台下的遺老遺少通常是喝茶磕瓜子。

 

意大利歌劇迅速在國內和歐洲其他大城市流行起來,並大量出口他們的國寶:意大利歌劇和歌劇演員。在巴黎和慕尼黑,歌劇舞台必定是全套意大利原汁原味的,本國的歌唱家被認為聲音粗糙,以致當時的德國大作曲家韓德爾都不得不用意大利語寫歌劇。差不多到威爾第和瓦格訥以後,法國和德國才有了本國語言的歌劇。

 

這種發軔於意大利歌劇的歌唱藝術被稱為bel canto,意思是美好聲音。通常認為,美聲歌唱的黃金時代是在17世紀,由閹人擔任高音部的時代。當時還沒有女聲獨唱者,這種情形也像極了早期中國京劇的男扮女裝。

 

經過幾個世紀,歐洲各國數代音樂人的實踐積累,美聲音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完整的聲樂理論係統。可否這樣說,即使在中世紀以前的歐洲,歌唱也是沒有什麽像樣的理論支持的。雖然這個理論還有一些不同的流派和至今尚存的爭論,但在一些基本的要素上是完全同一的。時至如今,正如日本音樂家飯田幸子的天機泄露:美聲唱法隻不過是西洋發聲法的代名詞而已。

 

3,鄧麗君和鮑布迪倫:被顛覆的美聲(西洋)歌唱法

 

上世紀50年代電聲器具發明以後,迅速普及的電聲器具使得所謂的流行音樂異軍突起,音樂就此發生了質的飛躍。歌唱者的發聲方法,風格和習慣,曲目本身以及聽眾的愛好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用麥克風唱歌就等於自身多了一個或幾個共鳴箱,等於是增加和改變了歌唱者的泛音。有了麥克風的泛音和擴音效果,對歌唱氣息和共鳴的要求有所降低了,甚至聲部的劃分也不那麽講究了。舞台上那種炫耀式的高音和共鳴不再時興,多數人不必高大全地“引吭高歌”;相當多的人選擇輕搖慢唱。而且不怎麽會唱歌的人居然也可以把歌兒唱得頗為好聽。人們也發現,原來歌是可以這樣或那樣唱的。音樂的表現形式大步進入多元化時代。

 

上世紀60年代,一個十四歲的中國女孩以她新穎動聽的歌聲獲取了所有中國人的心,在後來的歲月裏,這個專屬鄧麗君歌聲幾乎風靡全亞洲。人們執迷於她的唱法,大批的人模仿她,於是就產生了“鄧氏唱法”。

 

1941年,一個叫做勃布迪倫的人誕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周的一個小鎮。他也是在十五歲時開始了他的歌唱生涯的。後來,這個一付“破鑼嗓子”,拖著一把木吉他,嘴裏含著一把兒童口琴的怪人卻創造了美國流行音樂史上最大的奇跡。人們發現,原來歌是可以這樣唱的,沒有什麽好嗓子的人不但可以唱出名堂來,而且居然可以唱出一個美國最偉大的音樂流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WwgrjjIMXA

 

視屏3:Bob Dylon 的《blowing in the
wind》
但是,不要忘記,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的歌唱完全離不開麥克風。因此,堂叔想說,在美聲歌唱理論通行的時代,借助於電聲器具,鄧氏和迪倫氏成了顛覆西洋歌唱理論的代表人物。


4,卡拉OK時代:帕瓦羅蒂滿天飛
到上世紀90年代,由日本人原創,台灣人發揚光大的卡拉ok,把音樂普及到極致。男女老少聚集在一個設計精美的唱歌機器目前,籍由機器發出的美妙伴聲,在無限的自我陶醉中,釋放著“我也是帕瓦羅蒂”的情結,並毫不客氣地稱自己是地道的美聲唱法。我認為,卡拉ok功莫大焉:音樂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各種不同的歌唱方法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普及,並從中誕生了真正的帕瓦羅蒂。

5,美聲音樂在中國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長期以來,中國乃至大部分的東方國家,聲樂理論長期處於相當空白的狀態。1949年以後的中國,美聲音樂受到極大的重視。在一些國家級的音樂院校中,唯美聲馬首是瞻。美聲美聲也被誤解為僅僅是“美好的聲音”。當時學校培養的學生常常一張口就是像飛機那樣嗡嗡的深喉聲,而不知唱之所雲。這段彎路,至今被中國的音樂界所津津樂道。

 

不過,當時的北京,歌劇舞台上唱的西洋歌劇乃至所有的外國歌曲都是翻成中文的,就像我在開頭唱的那個《三套車》一樣,都是用中文演唱的。記得當時看完中國歌劇院的《貨郎與小姐》後,我整天就那樣“詠歎”著:“我交了好運氣,我交了好運氣,我為幸福唱歌曲,像那斟滿的酒杯一樣,快樂充滿我心裏”,以致同學們都說“這個人瘋掉了

 

時至今日,堂叔以為,整個中國都“瘋掉了”。不過,堂叔說的這個瘋,絕對是個褒義詞。中國已經不是原來的中國。今天的中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至國家主席,下到菜市場的安徽大媽,直到山溝溝裏的農民伯伯,都在唱《我的太陽》,而且是用意大利語唱!你說, 這算不算美聲音樂?

 

6,小結一下

通常意義上的美聲歌唱法或西洋歌唱法是由歐洲人創立的一個聲樂理論係統,它對全世界的聲樂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對於職業歌者,除了某些特定的歌唱形式,無論你願不願意,承不承認,當代人的歌唱無不或多或少地進入美聲方法和技巧的窠臼。美聲理論就像是一個織物倉庫,人們從中取出不同的材料,製作他們合身的衣服;

 

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分,經典的美聲音樂是特指意大利古典歌劇藝術的演唱唱法,是與特定的時代,語言,歌唱程式和欣賞習慣分不開的。它可以被模仿,但不可以被替代;

 

最後,堂叔還以為,中國人用漢語演唱的任何西洋歌劇,當然不屬於經典的美聲唱法。

 

堂叔的地溝油詩如是說:

引吭高歌主席江  
男女老少唱太陽
一人唱來萬人和   

唱得世界亮堂堂

*視頻是網友賭博客製作的,再次表示感謝。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tangremax/user_blog_diary.php?did=174570#sthash.PQ4sJ2dm.dpu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