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 如果有時間可以到電影院看一部剛剛上映的電影 The Lorax,有點環保題材的意思,但比起來說教的公益廣告, 電影可能更有趣味性, 而這部電影的原著者, 則是一位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家和插圖畫家之一-------Dr. Seuss。
Dr.Seuss 105歲誕辰, google頁麵
該Doodle可謂獨具一格,沒有Google字眼,全部以蘇斯博士所著童話故事的形象所創作而成,Google的六個字母分別來自蘇斯博士作品《戴高帽的貓》、《一條魚 兩條魚 紅色的魚 藍色的魚》、《在爸爸身上蹦來跳去》、《鬼靈精》和《穿襪子的狐狸》。
有趣的是,蘇斯博士並沒有真正獲得過博士學位。他開始寫兒童文學作品時,要用個筆名,就好玩地用上了“蘇斯博士”。後來,他說:“我爸爸一直希望看到我的名字前能冠上‘博士’,我就加上去了。我這樣做,我想至少省了他上萬塊錢”。
這位兒童文學領域中的“博士”,1904年3月2日生於美國麻省斯普林菲爾德市。他的父親是動物園園長。蘇斯博士1925年自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 college)畢業,又去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念書,畢業於牛津大學林肯學院。1927年從歐洲返回美國後,一直從事廣告漫畫工作。他為美國幾家雜誌作漫畫插圖以及廣告設計,同時還為好萊塢撰寫電影腳本。
1936年,蘇斯博士去歐洲度假,聽到船上引擎的運轉聲而引發靈感,寫出他的第一本童書《我看見了什麽》。可當他把書送給出版商時,出版商卻說這本書不會有任何讀者。麵對打擊,蘇斯博士並不灰心,他認為他的書一定能取得成功。他又去見另一位出版商,一位接著一位,人家都說不行。他一共遭到二十七位出版商的拒絕。但是他的第二十八次成功了。1937年他的一位朋友出版了此書,結果一舉成功。蘇斯博士也由此而書寫了兒童讀物曆史上的新篇章。
1938年,他又出版了幽默童話《庫賓斯的五十隻帽子》。
二次大戰爆發後,蘇斯博士加入陸軍並派駐在好萊塢,期間因製作動畫片《gerald mcboing-boing》而獲得奧斯卡獎。
1954 年5月,《生活》雜誌報導美國小學生的語文程度低,可能是因為教科書太無趣,無法引起閱讀的興趣。於是,在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邀請下,蘇斯博士與他的妻子一起策劃了“小孩學讀書”(beginner books)係列,用最少、最簡單的語匯寫成十分有趣的故事。
蘇斯博士在1957年出版的《戴高帽的貓》一書中隻用了223個字匯,並得到極大的回響,也因此對兒童教材讀本造成革命性的影響,直到現在仍受到美國學生的歡迎。迄今,發行量已達722萬冊。美國郵務署為慶祝百年郵票和教育計劃,曾經選用了“戴高帽的貓”圖案作為紀念郵票。
1957年,他開始為蘭登書社撰寫一套大型叢書《給孩子的書》,其中第一本是《戴高帽的貓》。
1960年,蘇斯博士和友人打賭50塊美金,必須用50個字匯寫成一本書,結果他贏得了賭注,這本因打賭而創作的傑作《綠雞蛋和火腿》,可能是蘇斯博士所有作品中最暢銷的。迄今為止已經銷售814萬冊。
在蘇斯博士逾半個世紀超過五十本的童書創作中,他創造了好幾位與米老鼠同樣有名的明星。它們的造型特異,不是身軀比例誇張,就是行為舉止前所未聞,但蘇斯博士賦予它們鮮明的個性,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圖像方麵,飽和、明亮的色塊,外加以黑線勾邊,則是蘇斯博士式畫麵的典型表現。此外,蘇斯風格也表現在故事構架上。許多故事情節均包含次第累加的誇張、狂想,形成一種典型的蘇斯式情節模式。有人曾經以“吹氣球”來形容蘇斯博士說故事的方式:他不斷替故事吹進空氣,使得情節不斷膨脹,張力增加,幾近爆破,等到讀者快受不了,期待氣球“砰”的應聲而破時,蘇斯博士卻又出乎眾人預期——隻將氣球放了氣!另外,節拍明確有規律、易記易誦的韻文,更是蘇斯式故事的正文標記。
來看看這部電影說些什麽————————
泰德是一個有著理想主義的青年人,他住在一個小鎮子裏。這個小鎮子裏的居民們和一群智者生活在一起。鎮子上所有的景觀都是人造的,塑料的、充氣的。也就是說,除了人,這個鎮子裏沒有其他的生命。為了贏得自己夢中女孩的芳心,泰德離開了家鄉,去找一顆真正的樹。
在尋找樹的路途中,他發現自己的鎮子被人為地隔絕了開來,事情顯得更加蹊蹺了。不久之後,他碰到了隱居的智者,這個智者和他說了老雷斯的故事。老雷斯是一脾氣暴躁,但心地善良的生物,守衛著土地、樹木和一群小動物。但是當外地的商人帶著一些“革命性”的發明來到這裏之後,樹木被看砍伐、動物們失去了庇護。然後,就直接導致了泰德所在村鎮的孤寂和落寞。
在說完老雷斯的故事之後,這個隱居的智者給了泰德一顆樹的種子,他希望泰德能回去,把生機重新帶回村莊。回到了家鄉的泰德並沒有受到歡迎和禮遇。村長和富商們把他給逮了起來,因為這些人並不想讓外人知道還有一個老雷斯的存在……
On March second, Hollywood releases a full length movie based on a well-loved children’s book, “The Lorax,” by Dr. Seuss. Movies based on popular children’s books often face a difficult audience. Many people are offended by changes to the stories that touched them in their youth. However, change is unavoidable when a short book is turned into a ninety-minute film.
But “The Lorax” as movie is especially complex. Dr. Seuss’ book is a clear appeal for enacting environmental measures on business. But the business of movies may affect the message of “The Lorax.”
A young boy lives in a polluted, treeless world. He wants to know why the environment is this way. A character called The Once-ler tells the boy the story of a once green and beautiful world and the Lorax, a creature who tried to save it. The Once-ler destroyed the world when he cut down all the trees to make a product that nobody really needed. Other victims of the destruction include all the happy creatures that depended on the trees.
Dr. Seuss wrote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habitat in “The Lorax.” It is a boo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ing the needs of nature with the needs of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