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

每天都發現一個新的自己
個人資料
小思維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流的大牛施一公是怎麽成功的?

(2015-08-23 09:23:23) 下一個

施一公真是大牛嗎?他怎麽成功的?血滴大牛施一公的訣竅,保你成功。

最近,施一公成了中國科學家的大熱門人物。盡管國內最熱最火最高調的人肯定是習大大,但中國科學界最熱門的人物非施一公莫屬。而且不止最近幾天,是最近幾年。其實我不大夠格來講施一公,因為我不作生物結構實驗,所以與他沒有正麵交鋒。同時本人畢竟是小思,而施一公是大師。不過我也同大家一樣對他發表的文章有所了解,對他自己介紹的成功體會和媒體報道很關注。同時也與他匆匆見過一麵,在清華開會時他還和我們一群人合過影。所以寫下一點公正的評論,應該不太牽強吧?希望本文有助於非生物學領域的朋友們客觀認識施一公。

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的研究團隊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調亡的分子機製、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據報道,施一公將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施一公早在2003年就獲得了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2007年又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係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有人問,你實現了一個燦爛的美國夢。你為什麽會放棄,回國工作呢?他卻說,我從來沒有美國夢。相反我內心一直有一個盼望祖國強盛的中國夢(瞧,同習總差不多了)。2008年回國後,施一公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

他有一句話:我們這些(留學生)人,至少欠中國全職工作15年。我回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育人在育心(也許有人認為他高調,口是心非,不過他至少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他在言辭中還體帖青年科學家從業的艱辛,看來有一點同情心。

短短數年,在《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20餘篇論文。高水平成果產出的頻率,比他在國外時要高(有人說錢多隊伍大--是事實涅)。同時,施一公先後把80多名世界範圍的優秀人才引回清華大學全職工作,不時向政府建言。比如,千人計劃,就是他和饒毅共同向中組部提出來的。因此,從宏觀上施一公為祖國作出了一個普通意義上的科學家難以作到的貢獻。

2014年7月不甚喜歡拋頭露麵的施一公在清華園召開了他第一個新聞發布會。他發現了阿爾茨海默症“元凶”γ-分泌酶複合物的結構的清晰樣貌,這項世界級的突破促使內斂的他打破了“低調”戒律而向記者答問。他說,此重大突破會給我們在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方麵提供很大幫助。

本周(2018。8。19),在國際頂尖的<<自然>>發表一篇論文4天後,他又在<<科學>>雜誌上在線發表兩篇論文的題目分別為《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第一篇文章報道了“剪接體”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維結構,這一結構是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解析得到的。第二篇文章是在這一3.6埃剪接體結構的基礎上,對剪接體的工作機理進行闡述。(1埃等於一百億分之一米。)

8月21日上午,“青年千人計劃”獲得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黃億華告訴澎湃新聞,施一公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是一裏程碑,“有望拿諾貝爾獎”(也許有些言過其實)。黃億華認為,這是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最好的科研成果之一。是否得到諾貝爾獎並不重要,而且現在預測,未免時候稍早。但是不得不承認,他的研究意義重大,整體上規模宏大成效卓著。而且勢頭向上,充滿希望。

既然施一公如此了得,讓我們來探討施一公是怎麽進入成功道路的。他從小是個好學生,常考第一,各種競賽獲獎如家常便飯,按照現在的話說,施一公是“學霸”了。所謂天生聰慧自成才,但是據報告他最初對科研並不感冒,隻是他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施一公父母(均為大學生,知識分子家庭)要求很嚴格,高中和大學時候,他一直比別人更加刻苦,因此成績也名列前茅。然而事實上,他發現自己很少真正的獨立思考,大學時他對所學專業也不感興趣。大學畢業時,施一公本沒有打算從事科學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經商,結果陰差陽錯間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留學的第一年,施一公情緒波動很大,無心念書,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餐館打工、選修計算機課程。第二年,施一公開始逐漸適應科研的“枯燥”,並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博士第三年,施一公開始有些領會到科研的邏輯,有點兒躍躍欲試的感覺,在組會上常常提問,而這種“入門”的感覺讓施一公對研究增加了很多興趣,逐漸喜歡上了科研這條道路。

研究生階段後期,施一公的刻苦在實驗室是出了名的。在紐約做博士後時期,施一公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3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來睡覺時常常已是4點以後;次日9點左右又會準時回到實驗室。當時他住在紐約市曼哈頓區65街與第一大道路口附近,離紐約著名的中央公園很近,那裏時有文化娛樂活動,但在紐約工作整整兩年,施一公從未邁進中央公園一步。 在施一公看來,做一個優秀的科研者,付出時間是必要條件。 現在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他仍然是一個工作狂,每天6點半起床,晚上常常淩晨回家,但是對科研的熱情讓他充滿了奮鬥的動力。

著名的華人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曾經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網上廣為流傳,這封email是蒲先生寫給自己實驗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後的:“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實驗室裏的工作時間,當今一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時左右的時間投入到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有6小時的緊張實驗操作和兩小時以上的與科研直接有關的閱讀等。文獻和書籍的閱讀應該在這些工作時間之外進行。”施一公完全讚同其中的觀點。

施一公最為招牌的科學家特質是他寫科研論文的不同於人的方式,必需是先想好邏輯,定好大綱。苦思冥想不動手,直到晚上,戀人已經人約黃昏後的掌燈時分。他就坐上桌前奮筆疾書,馬不停蹄的奮戰。直至天明,當雞叫五更,天邊露出魚肚白時,他迎著朝陽開始跑步,而又一篇“劃時代的科研碩果”已經小荷才露尖尖角。隻需略加修改就能當天發稿。據我所知這是非常的高效率(一般人寫作有一個反複修改的時間和過程),他的刻苦耐勞的品格和意誌力很不一般。生物科學比較難,需要大量閱讀參考別人的成果,對本領域全麵知識了如指掌,不能想入非非,瞎貓逮死老鼠。那是做不了高水平的科研。我相信魯迅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時間用到了工作上,施一公也是非常用功的。當然,沒有天賦怎麽用功也是白搭!

施一公的思維模式解剖比較難。我隻能從自己觀察體驗得出。他比較善於分析,找到工作的重點,包含重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對人類危害嚴重問題的攻關項目。他還比較有韌性,他早期的研究比較集中,主要是凋亡蛋白及其相關的細胞信號通路,不解決問題誓不罷休。回國後團隊也太大了,人手充足,因此研究範圍比較開闊。近期方向不再局限於早期的細胞死亡,而是哪裏有搞頭,就打向哪裏。這也許是結構學科的特點,方法一樣,攻擊的目標不一樣,當然是找重要的目標了。(而傳統分子生物科學家必須呆在自己的舒服區 comfort zone,否則難以成為係統理論和成就,並被人指責)。

國內是大排當,那麽國際上如何看施一公?雖不能以點蓋全,兩點可以證明他的專業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一是2013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二是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員。

因此本文答案,施一公確實是大牛。成功訣竅是苦幹加巧幹。意誌力不是一般的好。除了為個人利益,也有一定戰略科學家的氣魄,他憂國憂民,關注國家科技發展的方向和策略。另一個啟發是如果使用施一公的方法和具備他那樣的意誌力,你也會成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Quarx 回複 悄悄話 生物專業當年忽悠了多少青年去學呀! 這麽多年下來,也沒有什麽長進,中美都是靠國家燒錢,美國的位置也少, 冒出學術醜聞的也多,還是喜歡不起來;俺們俗人們,生活為上,有工作能掙錢就好。當年被忽悠到美國去的學生,有多少改行了呢?
小思維 回複 悄悄話 感激涕零的謝謝您們!
謝謝!希望施一公能為華人搞點麵子回來!
種竹山房 回複 悄悄話 他的思維方式,寫論文的方式,非常值得學習。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中國太需要這一類的科學界頂尖級的泰鬥了。
康無為 回複 悄悄話 讚同。 應該積極正麵地評價他,珍惜這樣的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