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

本隻想寫寫自家的故事,沒想到土匪竟然不允許!如今決定先致力剿匪,待自由民主之花在大陸盛開時,再來完成自家的故事好了。
個人資料
我是秋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灣大罷免成功才不會淪為香港

(2025-07-18 16:11:41) 下一個
2008年,台灣富商王永慶離世,子女在清點遺產的時候,意外發現父親在瑞士銀行有400億的存款,於是子女們為了得到遺產,爭前恐後的前往取錢,結果卻被告知,一分錢也不能取走。
2008 年深秋,台北的雨下得纏綿。王永慶的子女們站在殯儀館的挽聯下,黑傘邊緣的水珠滴落,砸在鋥亮的皮鞋上,濺起細碎的水花。
沒人提及父親生前那句 “財富是責任不是享樂”,議論聲裏全是 “南亞塑膠的股份”“美國的不動產”。
直到律師翻開瑞士銀行的加密函件,說出 “四百億” 這個數字時,雨幕裏的空氣突然凝固了。
最先訂機票的是長子王文洋。他帶著三位律師沖進蘇黎世分行時,羊絨大衣還沾著跨洋航班的寒氣。
銀行經理隔著防彈玻璃,用流利的中文念出條款:“王永慶先生設立的是‘不可撤銷信托’,除非本人持密鑰到場,任何代理人無權動用。”
王文洋的指甲在公文包上掐出印子 —— 他想起父親去年在家族聚會上摔碎茶杯,隻因弟弟王文祥提了句 “瑞士賬戶該更新受益人”。
消息傳回台北,王家的別墅裏立刻炸開了鍋。二女兒王雪紅把平板電腦拍在茶幾上,屏幕裏是她旗下企業的股價走勢圖:“我現在急需現金流,爸不可能這麼對我。”
最小的兒子王文堯紅著眼圈,手裏捏著父親送他的鋼筆:“你們忘了?爸說過最疼我……”
爭吵聲驚動了隔壁的老管家,他看著這群在商場上呼風喚雨的子女。
突然想起三十年前,王永慶帶著他們在桃園的農田裏插秧,說 “錢要像稻穗,沉下去才會有收成”。
駐瑞士大使館的參贊第三次約談銀行高管時,窗外的萊茵河正泛著冷光。“王先生的子女提供了全部法律文件,包括死亡證明和親屬關係公證。”
參贊推過去的文件夾裏,還夾著王永慶早年在台塑工廠的工作照 —— 照片上的年輕人穿著工裝,手裏攥著扳手,笑容比燈泡還亮。
銀行行長卻指著信托協議第 17 條:“他特別注明,若本人離世時無書麵遺囑,資金將分二十年注入‘長庚醫療基金’,每年劃撥二十億,用於貧困地區的癌癥治療。”
律師們在日內瓦的辦公室裏熬了三個通宵。他們試圖從 “不可撤銷” 的條款裏找到漏洞,卻在翻閱王永慶近五十年的資金往來記錄時沉默了。
這位以節儉聞名的富商,每年都匿名向基金會匯款,數額恰好是他當年利潤的百分之十五。
更驚人的是 2003 年的一筆轉賬備注:“留給子女的,是肩膀上的擔子,不是銀行裏的數字。”
最終到子女們手裏的一百億,來自王永慶在台灣的個人賬戶。
那筆錢到賬那天,王雪紅正在參加新手機的發布會,助理在她耳邊報完數字,她對著鏡頭的笑容絲毫未變。
王文洋用這筆錢收購了一家歐洲的化工企業,簽約時的鋼筆,和父親送他的那支一模一樣。
王文堯則在台北開了家藝術品投資公司,展廳裏最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幅臨摹的《富春山居圖》。
卻沒人知道,父親生前總說 “真正的財富是能幫多少人活下去”。
長庚醫院的病房裏,護士們正在調試新引進的質子治療設備。機器的顯示屏上,閃爍著 “王永慶基金會捐贈” 的字樣。
有個患白血病的農村孩子躺在治療台上,母親握著她的手說:“是一位好心的爺爺幫我們付了錢。”
孩子眨著眼睛問:“爺爺住在哪裏?” 母親望向窗外的陽光,輕聲說:“住在很多人心裏。”
瑞士銀行的金庫深處,那四百億依舊躺在恒溫的保險櫃裏。
每年的 1 月 15 日 —— 王永慶的誕辰,都會有一筆巨款準時匯入全球各地的癌癥中心。
而台北的王家大宅裏,子女們偶爾會在清明聚首,談論著股價和匯率,沒人再提起瑞士的那筆錢,仿佛那隻是一場被雨淋濕的幻夢。
隻有老管家記得,王永慶生前最後一次整理書房,曾對著一張泛黃的插秧照片喃喃自語:“稻子熟了,要彎腰,才不會被風刮倒。”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and textMay be an image of text that says '同意罷免 剩匪滅共'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