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

心知所見皆幻影, 敢以耳目煩神工 。。。
個人資料
正文

李清照

(2005-10-23 13:01:30) 下一個

細雨濃雲風瑟悠,飄寒涼盈袖。水渺青山隱,獨自憑欄,花凋秋已透。

燈下賦詞黃昏後,最是相思愁。道幾分無奈,輕問楓葉,明天重見否?

 

天將寒,露積霜,又是周末發悶騷,想起李清照。

 

李清照,優雅,清麗,灑脫,才華,,,再加上些好詞,便是她的風采。後來無意中也讀到一些關於她的困惑和掙紮。時間一長記住的還是她的那些清美的詩。瑕不掩瑜。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官居禮部員外郎,母親王氏是狀元的孫女。家庭的熏陶,李清照很早就有了詩名。十八歲與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

 

李清照的詩情畫意,讓人覺得他們生活十分美滿。傳說趙明誠稱李清照為亦師、亦友、亦妻房,一派無鍋碗瓢盞,人間煙火的日子,真是叫人羨慕。可是李清照的詞多是描寫寂寞生活,憂鬱感情,相思閨怨。不過這不能說明她的生活不好。不久前,翻開童年日記,裏麵全是抱怨,大概她和我一樣,快樂時光想玩,憂悶時就想起寫。記載中,趙明誠死後李清照帶著他們夫婦殘存的書畫、金石、碑帖和趙明誠的一些手稿,流徒東西各地,先後到了越州、台州、溫州、衢州,最後到了杭州。為什麽如此顛沛流離? 

 

聽說過 “玉壺事件”。事情的起因發生於趙明誠重病期間,一位探望者攜帶一把石壺給這位病榻上的文物鑒賞家看過,沒想到趙明誠死後即有謠傳興起,說他直到臨死還將一把珍貴的玉壺托人獻給金國。當時宋、金之間正在激烈交戰,這種謠傳關涉到中國文人最重視的氣節問題,李清照再清高也按捺不住了。但她又不知道應該如何洗刷,想來想去選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帶上夫妻倆多年來艱辛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隨被金兵追得走投無路的宋高宗趙構一起逃難,目的是希望有機會把這些古董全部獻給朝廷。她的思路是,謠傳不是說我的丈夫將一把玉壺獻給了金國嗎?現在金國愈加凶猛而來延愈加萎弱,我卻願意把全部古董獻給宋廷,已故的丈夫與我完全同心,怎麽可能叛宋悅金呢? 宋高宗在東南沿海一帶逃竄時一度曾慌張地在海上舟居,李清照也從海路追蹤。這一荒誕的旅程最後在一位遠房親戚的疏通和勸說下終於結束,但在離亂中,所攜文物已損失絕大部分。 付出如此代價,名譽追回來沒有?這真是天知道了。

 

年近五十,李清照一個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層女子,與亡夫的感情彌深彌篤,年近半百,公開再嫁一個叫張汝舟的。這會

受到倫理的多大壓力,我們的女詩人似乎有一種破釜沉舟般的勇敢。 不幸,這個張汝舟竟是不良之徒,所謂結婚隻是

詐騙的一個手段,等到李清照的文物到手,他立即對李清照拳腳相加,百般虐待。可憐的李清照,隻要還有一點可容忍

的餘地,是絕不會再破門而出公開家醜的,在結婚三個月後李清照向官府提出上訴,要求解除他們的婚姻關係。 宋朝法律,

妻子上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判兩年徒刑。沒有任何文字資料記載李清照的出庭,隻知道,這次上訴的

結果,張汝舟被問罪,李清照也被關押,但離婚是成功了。女詩人一生經曆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再讀一遍,她寫於晚年的代表作如《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 才華蓋世,曆盡坎坷,多情善感的小婦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