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年11歲了,為了給孩子上個好學校,我們把家安在了一個人口僅有2-3萬的小鎮。這兒有這個州最富有的county, 兒子所在的公立學校是這個county最好的學校。兒子成績一般般。考了4次gift class test, 都差那麽一點點。兒子也逐漸喪失了勇氣,不想去試了。就在普通班級裏呆著。
父母在職場裏有不快樂的時候,同樣,孩子在學校也有不開心的時候。
孩子在學校的遭遇
每次上學,對兒子來說,好像都是一種折磨。
每到周一,兒子就痛苦地說:“又要去上學了。”
今天,有空坐著一起,兒子跟我聊起了自己在學校的種種受冷落的遭遇。
現在學校裏的孩子都在玩一種非常流行的遊戲,
fortnite。 孩子們見麵都聊這個遊戲。
兒子沒有機會玩,他沒有自己的手機,沒有自己的電腦,沒有玩遊戲的條件和裝備。因為,我們沒有給他這些條件和裝備。所以,當同學問他玩過這個遊戲沒有。他言不由衷地會說:我玩過,好歹他是看過一些youtube的嘛。但過不了多久,同學們就會發現,他其實是沒有玩過的。所以就會嘲笑他。
另外,兒子在班裏是唯一的亞裔。孩子們就會嘲笑他,說他的姓氏很難念,很怪。說亞裔的人吃狗肉,等等等等,拿他開玩笑。內向的兒子不知道該怎麽回複。但他很惱火是真的。我們告訴他說你也可以開他們白人的笑話呀。他說,他們是大多數啊。
如何解決問題?
看來,在異國他鄉,在人口隻有2-3萬的小鎮生活,孩子的教育是個問題。也許,這樣的問題在紐約,加州等亞裔人口眾多的地方就不會存在?
還是說,這是亞裔的孩子在美國遇到的普遍問題?
如何破這個局?
滿足孩子的要求,給他所要的東西,也沒日沒夜地玩遊戲?
給他換個私立學校?換學校的事情我跟兒子說了好多次,兒子又不願意換學校。
或者幹脆不現實的說,犧牲我們的利益,離開我們現在的工作單位,搬到別的城市去?
說是學校的問題吧,好像也不是。 女兒比兒子大2歲,上的是同樣的學校。不過她上的是天才班。她是天天盼著去學校的。學校是她的樂園。同學是她的親人。我們問女兒,有人跟你說亞洲人吃狗肉嗎?
她說:“有啊。他們開玩笑的。我不當真。我也開他們的玩笑。”
這麽說,是孩子天性的問題嗎?不然同樣的話,為什麽對女兒沒有任何傷害,對兒子的傷害就這麽大呢?
我真的很疑惑,不知道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孩子的問題,還是環境的問題了。
這是孩子成長中必須經曆的痛苦?我們做父母的,隨他而去,不需要太在意?
大家怎麽看,對於11歲的男孩,我們應該讀一些什麽
好的parenting 書籍, 讓我們自己成長起來,能夠指導他,幫助他?或者跟他一起讀讀什麽書,有助於他的成長?
父母幫助孩子除了提供物質條件外還有就是陪伴。要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放假帶孩子出去玩。哪怕就是出去一起看看電影,一家人一起活動,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也會幫助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要幫助孩子融入周圍的環境,就要提供和周圍的小朋友差不多的條件。甚至更多。小孩子其實沒有太多成見,隻要有玩有吃,就很開心。就容易有朋友。這麽多年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們都是盡量讓我們的孩子有最好的條件。手機,遊戲機,計算機,都從來沒有落伍過。
“他沒有自己的手機,沒有自己的電腦,沒有玩遊戲的條件和裝備。因為,我們沒有給他這些條件和裝備” 為什麽?是經濟條件不能夠提供這些條件還是其他。說真的,孩子在學校如果沒有比別人多的東西(分數,玩具,裝備,甚至高矮胖瘦,等等),哪怕是當地的白人小孩,也會被歧視。我們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長得不一樣,已經有些先天不足(不好意思,我隻是講一個普遍的情況)。如果父母不幫助他們增加額外的價值,孩子在學校會非常難過。學校裏的小孩子們其實比大人粗魯,因為他們不用掩飾。一切都是赤裸裸的直接。
請幫助您們的孩子,刻不容緩。因為我看過父母沒有及時幫助孩子而造成的悲劇。
玩遊戲沒有關係。父母開始看著一點就行了。
以前教會一個牧師說, 父母至少要給孩子買一他套發服裝, 那時還沒有什麽電腦遊戲。
艱苦樸素, 孩子不懂, 如果不合群對打擊自信心, 對成長不利。 孩子大了再教艱苦樸素, 奮鬥。。。
自家孩子還小,沒有太多的建議。還有不要和孩子老討論這個問題,說一些他感興趣或者他喜歡的話題。總的來說還得他自己去消化那些看起來是問題得問題。大概再過一兩年就好了,總會找到一個平衡點來保護自己得感受吧。
突然想到,應該反問一些問題給你兒子,讓他思考。比如問為什麽每個人喜歡得東西都不一樣,假如一個人說他說他喜歡吃什麽食物,你不喜歡你會怎麽做?
還可以說,有的人非說一顆樹是一朵花,你也認同他麽?還有有些人是開玩笑的,你也開回去。
我用了很多次反問的問法,讓自家孩子去思考,自己做決定。還提到自由,說這是個自由的世界,還有有些人說話不思考的,說完就忘了,難道你還需要記得他或他們說的話麽?總之就是說服他不要太介意別人說的話。
大人都介意呢,何況是孩子呢,但孩子還小,還是盡量幫助他吧。覺得反問一些問題讓他來回答有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