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直播的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與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打了一個10億元的豪賭:5年之內,如果小米公司的營業額超過格力集團,董明珠輸給雷軍10億。反之雷軍要賠董明珠10個億。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個不靠譜的賭,因為格力當時的銷售額在1000億元以上,小米是300億,差距這麽大,是那麽容易反轉的嗎?不過最近小米的發展確實是讓人瞠目,我明顯是低估了小米的潛力。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數據,2014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銷量高達1510萬,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5.1%,力壓LG成為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機製造商,同時小米在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的中國占有率高居第三。小米今年的銷售額目標是700億元。地球人還能阻止小米先進的步伐嗎?中國有這麽好的小米,為什麽不讓它征服世界?記得以前同樣的話人們也對海底撈講過,海底撈在中國火的不能再火了,結果衝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但到了美國這樣的地方卻發現自己被潑了一頭冷水。小米征服世界的野心是否也會遇上致命的缺陷?
讀過我6月5日的專欄文章【掀開奧巴馬TPP的神秘麵紗】的讀者肯定會知道,小米衝出國門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龐大的移動技術專利群做護城河,穀歌,蘋果和三星可以通過專利訴訟把小米拖垮。有人也許會說,如果真是這樣,蘋果為什麽不在中國告小米侵權呢?答案很簡單,作為山寨天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一套可以和歐美媲美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蘋果缺乏法律武器和小米在中國打專利戰爭。你可以在freshpatents.com上搜一下蘋果的專利數據,再搜一下小米的專利數據,你會發現如果小米大舉入侵美國市場,蘋果隻要對小米發起密集的專利訴訟,就可以完全殲滅來犯之敵。這就是山寨大國和知識產權大國之間競爭環境的根本區別。
看看三星和蘋果曠日持久的專利大戰,我們就知道在大洋彼岸的北美市場等待小米的會是怎樣一場腥風血雨。蘋果和三星的史詩級專利訴訟大戰始於2011年4月,當時三星的Galaxy Note在美國賣得很火,風頭幾乎要壓過Iphone,結果蘋果就控告三星抄襲蘋果的設計和專利,緊接著三星反訴蘋果。這單案子在2012年8月開審,9人陪審團最終判決三星敗訴,應賠償蘋果10.5億美元。之後,在2013年3月,美國地區法院法官Lucy Koh複審了此案,重新計算了一下三星的罰金,結果給三星減掉了4.21億美元。再往後,在13年11月的一場訴訟審判中三星又敗訴了,又得賠2.905億美元。這樣一來,三星總共要賠蘋果9.3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打官司的費用,在這場訴訟大戰中,蘋果總共花了6000萬美元的法律費用。據斯坦福大學知識產權法教授Mark Lemley的估計,這幾年美國的智能手機專利訴訟費用超過了10億美元。
很明顯,在美國打專利官司可以拖垮對手,也可以發大財,結果就有這麽一些公司,隻買專利卻不用專利生產任何東西,而是利用專利去找目標公司打侵權官司,靠爭取賠償費用或者庭外和解費用盈利,這種公司叫“專利主張實體”。根據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和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聯合發布的《專利主張與美國創新》報告,2010~2012年,由“專利主張實體”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案件數量增長了3倍多,在專利侵權案件總量中的占比也從29%飆升至62%,數量由731件增至2500件。單在2012年,全美就有數量高達10萬家的企業受到“專利主張實體”的訴訟威脅。調查顯示,“專利主張實體”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主要集中在IT領域,大約82%的侵權訴訟由軟件專利引起,這主要是因為軟件專利所涉技術相對先進、專利權利要求範圍和有效性存在不確定性以及軟件的“功能”和產生功能所使用的“方法”難以厘清界限所致。
這就是小米進入美國這樣一個知識產權超級大國所要麵臨的競爭環境,而小米幾乎沒有有效的專利防火牆,在美國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的紅海中幾乎可以說是要裸泳前進。三星和美國的訴訟大戰除了在美國本土展開之外,還開辟了其他許多戰場,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澳洲,英國,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知識產權保護略遜於美國的西方發達國家。所以,聽到小米有誌於發力歐洲市場,我感覺這是往火坑裏跳的節奏。
上升期的小米要避開這種專利訴訟紅海般的競爭,不能眼高手低的圖謀歐美市場。好鋼得用在刀刃上。對於小米而言,刀刃就是像中國這樣知識產權絕少設防的新興市場國家。
【刊於【IT經理世界】雜誌8月20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