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裕彬

個人臉書主頁:https://fb.me/yubinwood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嘉誠脫亞入歐的陽謀

(2013-10-08 15:25:48) 下一個


最近李嘉誠接連出手拋售香港及大陸的資產,並大手筆在歐洲進行兼並收購,其資產版圖“脫亞入歐”的輪廓愈見清晰。根據李超人投資旗艦和記黃埔2013年年中財務報告,歐洲已成為其收入最重要來源,貢獻了43%的總收入,光英國就貢獻了16%;加拿大和香港分別貢獻了15%(要知道2000年的時候,香港的貢獻值是52%);中國大陸貢獻了11%

 

這讓中國硬著陸的鼓吹者如獲至寶,申稱李嘉誠用以腳投票的方式表達了他對未來中國經濟的看法,連中國地產界的領袖級人物王石也驚呼“要小心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重讀筆者201145日的專欄文章【東西方投資格局的博弈】,便不得不驚歎於李超人的深謀遠慮,這一手棋早在三年前便已經開始醞釀。和記黃埔乃是上市公司,必須對股東負責,而投資最忌諱的就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脫亞入歐”乃是李超人實現全球資產配置多樣化的一步大棋。

 

東西方投資格局的博弈】一文中有說:“宏觀調控無力,經濟泡沫嚴重的亞洲諸國很有可能在未來5年左右被迫硬著路,特別是中國的硬著陸很有可能引發一場地區性的經濟危機。所以這時候應該漸漸在亞洲減倉,同時在西方建倉增持。日本,法國,英國也頗值得關注。這些國家擁有許多危機後被嚴重低估的資產。下一個十年亞洲模式將麵臨非常嚴峻的考驗,所以資產投資的全球部署必須未雨綢繆的做好結構調整。”

 

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投資拉動的。這種增長的主要體現在於資產泡沫的擴張而不是核心競爭力的提高。08年經濟危機以來,美聯儲啟動了3輪量化寬鬆,熱錢開始泛濫。彼時新興市場幣值相對穩定,利率較高,而美聯儲正不遺餘力的弱化美元,人為地把目標利率壓在接近零的範圍內,這一切都為熱錢進入新興市場創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以中國為例,不少熱錢取道香港通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及貿易項美元結匯的形式進入中國套利。熱錢流入方式五花八門,比較激進的一種方式是一些境外投資公司以創立高科技公司為名,在內地城市高新開發園區設立辦公室,先借助當地招商政策套取一筆結匯額度,將境外資金騰挪入境,再投向信托產品與委托貸款。今年5月前,不少歐美對衝基金及私募基金,以美國國債收益率作為基準利率借入美元,再以杠杆放大融資倍數後,流入香港這個人民幣離岸中心,投資中國高收益資產,套取境內外高額利差。比如,今年4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2%,而中國信托產品或委托貸款的年度收益率則平均高於10%,兩者的利差已有7%-8%。加上杠杆融資放大3倍,扣除各項融資利率與抵押擔保費用後,年度綜合收益超過20%

 

隻是好景不長,今年522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聽證會上聲稱量化寬鬆即將進入退出階段,這意味著熱錢的源頭要逐漸關緊,美元融資成本將上升(這一點可通過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以觀端倪),熱錢套利空間消融,資金需要大量撤離新興市場。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研報,由於資金外流和央行對匯率市場的幹預,除了中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額在5,6,7月間減少了2%---810億美元之巨。未來那些經常項目逆差較大,外匯儲備薄弱的新興國家將成為這輪新經濟風暴的重災區。

 

在全球美元流動性收緊,融資成本上升和新興市場貨幣(包括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強的今天,被量化寬鬆釋放出的美元驅動的套利行為變成了過度杠杆化的泡沫,行將破裂。在這種形式下,李超人脫亞入歐的投資戰略可謂棋先一著。

 

這裏需要引起我們警惕的是,房地產和土地是中國目前最普遍接受和最重要的融資抵押物,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極有可能以債務危機的形式開始。以國有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BOC)為例,在2011年其貸款抵押物的39%為房地產和其他不動產。而房地產和土地作為抵押物在房地產信托等影子銀行信貸中的權重可能更大,危害也可能更大。根據美國銀行美林證券和Fitch的數據,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已經達到了14.5萬億人民幣,超過了社會融資總量的一半。目前政府對影子銀行監控極為不力,其抵押物結構,杠杆率等等安全性數據遠差於傳統銀行,因此受房地產泡沫破裂帶來的衝擊會更大,而這也將引發傳統銀行的債務危機。美聯儲的退市將令危機雪上加霜。

 

美聯儲退市是投資拉動的資產泡沫破滅的催化劑。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時候美聯儲沒有加息,要不然中國除了硬著陸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出路。新興市場的死活並不在美聯儲考慮範圍之內,中國的表現至關重要。李超人已經布局好了,我們呢?

 

原文發表於【IT經理世界】雜誌

Dropshots
作者:公民經濟學家吳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43碼半 回複 悄悄話 應該就是投資方向的改變。歐洲的經濟危機已經轉向穩定,確實是投資抄底的好時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