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市場都對中國官方經濟數據的可信性頗多微詞,這讓國家統計局等相關部門的誠信很受損。老是騙人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大家還記得“狼來了”的故事吧。
為了挽回大家對官方數據的信心,最近不斷有相關大佬出來就這個問題作解釋,所謂提前做危機公關也。
比如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日前就對近來經濟數據不匹配的現象給出了積極的解釋:在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向個位數轉換的過程中,有主動調控的因素,但也反映了調結構、轉方式出現的新變化,一些經濟變量關係的變化不能完全用老的眼光來看待。
他用三組數據不匹配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首先,上半年工業用電量增速較低,隻有4.82%,而工業增加值增長了9.3%。同期鐵路貨運量下降了2.8%,但由於公路運輸大幅增長,全社會的貨運量沒有下降,而是同比增長了9.6%,與工業增速匹配。上半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了3.4%。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的積極成效。
經濟增速小幅放緩與城鎮新增就業總體平穩是第二組不匹配。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相對平穩,登記失業率仍維持在4.1%。一方麵,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發展加快;另一方麵,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了345萬人,使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此外,企業用工方式的轉變和國家促進就業政策力度的加大等,也是維持就業穩定的因素。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45.3%,比去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成為結構調整當中一個新的亮點。
財政收入增幅回落大於經濟增幅回落,這是第三組不匹配。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速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而同期經濟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這與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放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走低等因素密切相關,但更要看到,為減輕企業負擔,財政加大了結構性減稅和清費力度,很多收費都清理取消了,特別是去年以來實施的"營改增"的改革試點,單看當期會影響一部分財政收入,但是從中長期看有利於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後勁。
看來,我們老是罵統計部門弄虛作假,是有些冤枉他們了。不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市場的懷疑和政府的解釋都不無道理。國家的經濟結構在轉型,在分析經濟數據的時候有些老眼光確實是不適用了。
作者:公民經濟學家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