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ley Druckenmiller暢言,中國的投資/GDP占比達到了驚人的47%,日本和南韓最高峰時的記錄也不過是36--38%,這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Stanley Druckenmiller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嚴重杠杆化,金融危機風險與日俱增,而新政府則著眼於宏觀經濟結構調整,這意味固定投資增長將持續減速。因此中國經濟增長勢必持續放緩。
中國現在的影子銀行危機某種程度上也是以往中國過度投資的惡果。過往多年銀行成為了政府的政策工具,在鐵路、公路、港口以至房地產發展等等方麵都積極投資和放貸,與此同時國內融資需求也急劇上升,在央行有求必應的年代,“投資中國”成了人有多大膽天有多大產的瘋狂遊戲。
官方數字顯示,截至4月包括非銀行信貸的“社會融資總額 ”(Total Social Financing)年增長率高達21.7%;而過去五年信貸複式增長率更高達30.8%,增速為美國2006年信貸泡沫高峰時的三倍,幾近瘋狂。在2011年第四季度,央行開始收緊閘門之後,巨大的融資需求隻有通過影子銀行得到釋放,各種高息理財產品成為吸引資金的“暗黑魔法”。
影子銀行野蠻生長令政府擔憂,而央行收緊閘門也是為了遏製影子銀行的規模,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推高了融資成本,釀成了端午節前後的錢荒鬧劇,股市也受到了重創。
很明顯,治理影子銀行問題,單從供應層麵勒緊銀根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從需求層麵來講,目前投資渠道和投資機遇的缺乏正是影子銀行群眾基礎的根源,因此中央必須進一步推進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把正當的融資需求從影子銀行的暗黑世界裏剝離出來,加以合法化和規範化;搞活搞大企業債券市場。總而言之,泛濫於影子銀行的融資需求猶如洪水,封堵不是出路,疏導才是關鍵。
原文發表於【財新網】專欄
作者:公民經濟學家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