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巴赫平均律上集:第1首 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 BWV846

(2017-08-07 18:26:19) 下一個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 上集

第1首 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 BWV846

鋼琴:Sviatoslav Richter

1. 前奏 Prelude
2. 賦格 Fugue (2:15)

舒曼曾經說過:“巴赫之於音樂正如創教者之於宗教。” 的確,很少有人不同意將巴赫置於作曲家之首的,而對於所有渴望成為音樂家的人來說,巴赫就是音樂的《聖經》。

《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48首前奏曲Prelude與賦格Fugue)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出版於1722年,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

平均律是一種律製,它對自然律進行修正,將八度音程分為十二半音的調律法,以便於轉調。這種調律法雖在18世紀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視、首先采用這種方法運用於全部二十四調的音樂家,就是巴赫。(百度百科)

《平均律鋼琴曲集》很好地體現出了嚴謹的德國式思維,是數學與音律的神之結合。所有的音符都在被劃分的音階裏按照世界的規則跳躍,這才是平均律的平衡平和之美。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分為上下兩集,在第一集的扉頁,巴赫作有這樣的說明:“《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調,和有關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賦格曲集。這不僅能給熱心學習音樂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機會,也能使熟悉此類技巧的人從中獲得樂趣。”

每集均有24首作品,上集BWV846-869,下集BWV870-893,一共是48首。每首曲子分別對應24個大小調中的一個調性,每一個調都有包括前奏曲和賦格曲。

前奏曲也稱為幻想曲,原來是樂曲的即興部分,後來逐漸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並無確定形式。所以巴赫在這部平均律中賦予前奏曲各種形態,大約可分為3類:1. 音形裝飾化;2. 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動著美妙的旋律;3. 創意曲型,主題以對位方式運作。

而賦格是最為複雜而嚴謹的曲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單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呈示部);然後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展開部);直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部),並常以尾聲結束。 平均律中全部二十四賦格可分為兩類:1.濃縮型,有較多次的主題間插,較多地使用了主題的倒影、逆行或密接合應等對位技法,例如升c小調。2. 弛緩型。與濃縮型相反, 例如c小調。

上集 第1首 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 BWV846

前奏曲:“如奧林匹亞的平靜與晴朗” - 黎曼(Hugo Riemann,1849-1919) 在這個偉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評述。我們在前麵的概說中提到,此曲是“音型裝飾型”的曲例。以五聲部的和弦連接為主體,將這些和弦進行分解。在樂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節而成為現行的樂譜,其補筆的功效是難以言述的。

賦格:四聲部。全卷中密接合應最多的,相對於一般的賦格它缺少間插部,是“濃縮型”賦格曲的典範。全曲由五個部分發展組成。

(根據網絡資料編輯而成)


這第一首平均律真的美不可言,能夠聽懂她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發現或者創建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宇宙。

法國音樂家古諾(Carles Gounod ,1818-1893年)就創建了一個這樣的宇宙:舉界聞名、旋律優美感人的《聖母頌》。

在巴赫於1722年出版了平均律的大約100年之後,法國音樂家古諾(Carles Gounod ,1818-1893年)突發奇想,將平均律第1卷中第1首C大調前奏曲,作為自己創作的伴奏部分,在巴赫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旋律線,由此誕生了這首巴赫-古諾音樂智慧完美結合的《聖母頌》,巴赫的和聲伴奏與古諾的旋律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

巴赫-古諾《聖母頌》有數不清的版本,最常見的有聲樂版,小提琴版,等等。。。特別鍾愛馬友友的大提琴演繹的旋律,這裏選了馬友友與Kathryn Stott的合作版,那份純淨與聖潔,是一種心靈的慰籍,美得讓聽者惟有讚歎的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Rainie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ejaWoo' 的評論 :
謝謝DejaWoo來訪留言,祝新春快樂!
DejaWoo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