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Op.31, No.2 (暴風雨)

(2017-01-19 18:07:36) 下一個

貝多芬 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Op.31, No.2

鋼琴:Daniel Barenboim

1. Largo - Allegro
2. Adagio (08:52)
3. Allegretto (17:58)

 

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Op.31, No.2

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 No.2 ,作於1801-1802年,題贈給她的一位女學生。當時有人問貝多芬這部作品的內容是什麽,貝多芬回答說:“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暴風雨奏鳴曲》的名字由此而來。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晚年(1611年)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他在《暴風雨》中表達了熱愛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願。而貝多芬在創作《暴風雨奏鳴曲》時,正是他聽覺衰退、精神危機的時刻,他在幾個月後寫的“海裏根士脫遺囑”中說自己“六年以來我的身體何等惡劣……可是我不能對人說:‘大聲些,我是聾子’……這感官在我是應該特別比別人優越……我不致自殺是因為藝術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與坎坷命運作不屈鬥爭的,貝多芬自己的命運與之產生共鳴,所以他能創作如此偉大的《暴風雨奏鳴曲》。

這首作品與以前的“悲愴”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氣質。仿佛更多積極的思索,“自我爭辯”,有時象內心獨白一樣。而最後的結論,雖不很情願,但卻是傾向於和解。

樂曲共3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第一樂章 最慢的慢板與快板 d小調 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前麵有引奏,這裏有徐緩、莊重、帶著召喚性的音調與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訴說一樣的音調對比,戲劇性的氣氛隨之而生。這段音樂經過模進、過渡,直接進入第一主題,快板。低音威嚴,與其相應答的是高音,哀傷,柔弱,中間的三連音提供了不平靜的背景。這些音調,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戲劇性的氣氛愈演愈濃,引出第二主題,音調焦灼急切。在上麵這些主題音調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的展開後,進入再現開始的部分。這時,在再現的引奏裏的莊重音調與焦急音調之間,插入一句單音線條的宣敘調,這是非常富於創造性的,取得了異常魅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在經過激烈的戲劇性經曆後,突然靜下場來,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個宇宙隻剩下一顆吟唱的心,而這歌聲又是多麽悲哀、孤獨!

第二樂章 慢板 降B大調 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的結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長中逐漸消失的。音的延伸、減弱,趨向平靜,小三和弦的沉悶,又覺得“事情還沒完”。這時,第二樂章慢板由溫暖的bB 大三和弦開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瀟灑中帶著幸福感。這一樂章,暫時忘卻了第一樂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貝多芬來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大自然,這是他永遠感到親切、神聖、傾心所愛的;他創作靈感無盡的源泉,他受到創傷的心靈所渴望的撫慰,都永遠可以從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樂章 稍快的快板 d小調 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好象是經過第二樂章對靈魂的“淨化”之後,產生出的某種新的心境,它從頭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織成,音樂是流動的,也有熱烈的時刻,但總的是雅致、細膩為主。轉調很多,小調為主,不免產生期待感。經過長時間曲折、婉轉的流動後,音樂消失在一個單音D上,結束了第三樂章,也結束了整個“暴風雨”。

(文字主要來源:網絡資料與書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作者鄭興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