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柴柯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 - by 肖蕭

(2015-05-30 22:15:35) 下一個


 


 


 



 
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柴可夫斯基原作劄記

e小調第五交響曲是俄國代表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留下來的六首交響曲中的一首,它之後就是廣為人知的第六交響曲《悲愴》。這首曲子於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作曲家獨有的憂鬱和甜美的曲風交錯穿插,使得整部交響曲內容豐富多彩,第二樂章裏圓號獨奏部分充滿了溫暖的憧憬,這段旋律很出名。而作者自身對於宏大的“命運主題”的呼喊則在序曲部分以單簧管演繹出來,在之後也不斷回旋體現。






愛是不能忘記的交響傳奇 - (播前小記)


這是一部深深地影響過我生命進程的偉大交響曲. 至少有三個理由組成. 一是它是我的一部入門交響曲. 記得第一次進入上海交響音樂廳交響樂, 節目單上就是兩部交響曲加一部交響序曲. 一部是富有秀麗之氣的舒伯特交響曲, 另一部就是這部宏偉的具有震攝力度的柴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 其二是由於柴柯夫斯基的特殊人生經曆, 使我特別地酷愛柴氏的交響人生, 其中包括深深地影響柴柯夫斯基交響創作的梅克夫人.





可以這麽地說, 沒有梅克夫人, 就沒有今天的柴柯夫斯基的交響創作的輝煌. 我閱讀過柴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書信集, 感到從未有過的震憾和感動, 他們倆從未見一麵, 但卻彼此地將對方看作是活下去的生命支柱. 他們倆之間演繹著一出偉大的”愛是不能忘記” 的悲壯而動人的傳說. 在結識梅克夫人之後, 柴柯夫斯基的交響創作終幹取得了質的突破, 他的最優秀的第四, 第五和第六悲愴交響曲, 就是那個時期梅克夫人和柴柯夫斯基情誼的結晶和精華.

而惟有這部無標題的第五交響曲是最具POSITIVE巨力, 具有恢宏氣勢和洋溢著俄羅斯氣息的偉作. 如果一定要為柴柯夫斯基這部交響曲標上一個標題的話, 那麽應該稱作為人生交響曲. 用柴柯夫斯基自己的話來說: 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在往昔國內的經曆中, 有一次我要騎車翻過山南下去遠行, 臨行前為摯友寄了一封長長的帶著些哲學思考的別離信, 沒想到待日凱旋之時, 這封悲壯的信, 已被我的摯友請了一位在廣播電台播音員, 錄成了一盒配樂音帶, 那所配的音樂, 一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另一個就是這部柴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的第二抒情樂章. 那圓號獨奏部分充滿了溫暖的憧憬, 永遠地使人難忘.., 也許也正是這個緣由使我常常將這部柴柯夫斯基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看作是” 我的交響曲” . 此外由於梅克夫人的緣故, 傾聽柴柯夫斯基交響曲, 使我時時地都在感受著一種悲壯的美, 感受著一種寬廣的俄羅斯的動人的氣息, 更感受著一種獨特的” 愛是不能忘記的”, 那一種傳奇, 那一種美.

(肖蕭 2015年4月21日)






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 - 四樂章聯播



第一樂章 行板,轉朝氣蓬勃的快板,奏鳴曲形式- Andante


第二樂章 略帶自由感的如歌行板- Andante cantabile


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Valse- Allegro moderato


第四樂章 終曲, 回旋奏鳴曲形式- Finale- Andante maestoso





柴科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簡析



作於1888年。在本交響曲創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長期移居西歐,所以此間他的作品也就顯示出“西歐派”的色彩。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後創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紮特音樂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形式,這些對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嚐試。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劄記中指出:“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 柴科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雖然還不很老,但已經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身體極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還是夜裏讀書,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見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完成的,曲中所體現出來的“與命運鬥爭”的主題,或許與此有關。





全曲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行板,轉朝氣蓬勃的快板,奏鳴曲形式- Andante

行板, e小調,4/4拍子的序奏開頭,單簧管呈現凝重、陰沉的旋律即為本交響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個樂章中都會露麵。 一般都把這一中心旋律視為“命運”,但它隻是微弱、暗淡地暗示著某種不可預期的凶兆。進入主部以後,轉成生氣蓬勃的快板,富有節奏感的旋律,據說是取材自波蘭的民謠。

第二樂章 略帶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調- Andante cantabile

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三段體。樂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肅穆、傷感,充滿期盼與憧憬。雙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溫柔而具有撫慰力量的女性光輝。

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圓舞曲,三段體- Valse- Allegro moderato

這是個圓舞曲,三段體。它摒棄了傳統的諧謔曲而使用圓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嚐試, 以豔麗的旋律為中心的夢幻式圓舞曲,給予聽眾一種飄渺的感覺。

第四樂章 終曲, 莊嚴的行板轉活潑的快板,回旋奏鳴曲形式- Finale- Andante maestoso

序奏為E大調,4/4拍子,實際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調形式,開始是弦樂合奏,接著在弦樂器以三連音裝飾之下,管樂合奏莊嚴地呈現。此樂章莊嚴、雄壯,仿佛在高唱“戰勝悲哀”的凱歌一般,又以人類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命運而告終。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


 他是這樣孤獨,因為他是這樣偉大。象安放在墊座上的一尊雕像。一尊雕像可以使人產生敬意,但卻不能使人動情。

隻有一個人跟柴可夫斯基有著親密的關係,那就是娜蒂契達•馮•梅克,但這僅限於通信來往。這兩個互相愛慕的人從未見過麵,雖然有時彼此的住地近在咫尺。梅克夫人是一位有一群兒女的富孀。她聽過他的《暴風雨》序曲的鋼琴改編曲。

多麽崇高的音樂呀!誠然,有些憂鬱,但正跟她自己的憂鬱氣質相稱。她懇求他繼續作曲。她對他的生活一無所知,除了他在信中告訴她的之外。他是個工程師的兒子……一個學法律的學生……但“極其迷戀音樂”,……師事於魯賓斯坦……,現在,三十六歲了,還“在聲之海洋中漂泊,望不到一個安全的港口”。

梅克夫人就致力於為柴可夫斯基提供這種安全的港口。





柴可夫斯基和這位夫人維持著奇特的友誼,她隻從他送給她的照片中知道他的外貌,但是她了解他內心最深處的思想。娜蒂契達以她的精明機智和女性的好心腸贏得了他完全的信任。她從來不多打聽他不願說的事。在他絕望的時刻,她安慰他,傾聽他的訴苦並使他有勇氣繼續幹下去。她經常解救他的經濟困難。沒有其他女人能成功地迫使這位高傲而敏感的人接受經濟援助。

由於柴可夫斯基自己在經濟上樂於助人,所以他對接受梅克夫人的慷慨幫助也就毫不介意。對他們的奇特關係他也處之泰然。這是一種母親對兒子的關係,聯係他們的紐帶就是他的音樂。但他們必須永不見麵,否則音樂的關係就會被某種太現實、太物質的東西所代替,友誼也就不可能繼續下去。娜蒂契達趁著到國外旅行空出她自己的住房之際,邀請柴可夫斯基在她外出期間住到這裏來,翻閱她的書籍,參觀她的藏畫,好讓她回來時能在隱隱之中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1878年冬,她從度假地佛羅倫薩提出一個更為大膽的要求。她請他到那個城市來,住在她將為他準備的、離她幾英裏路的一所村舍裏。沒有多久,他們的信件往來就僅需越過一片草地而已。每天彼得到鎮上寄信取信的時候都要經過她的房子,聽見她孩子們說話的聲音。不過,他們還是沒有見麵。

但是有一天不可避免的事發生了。彼得和娜蒂契達本來已仔細地安排了他們的日程,使得一個外出時,另一個一定留在屋裏。但是有一次,他們終於在計算上出了差錯,兩個人同時都出來了。他們的馬車沿著大街漸漸靠近。當兩架車相互擦過的時候,柴可夫斯基無意中抬起頭來直直地盯著梅克夫人的眼睛。他們彼此凝視著有好幾秒鍾。然後,柴可夫斯基一言不發地欠了欠身子。孀婦同樣一本正經地回欠了一下,就命令馬車夫繼續趕路了。柴可夫斯基一到家就寫了一封信給梅克夫人,“原諒我的粗心大意吧!娜蒂契達•維拉蕾托夫娜!”娜蒂契達對這次的見麵倒很高興。“它使我確信你就近在我的身旁這樣一個現實。”
在他們這段漫長的詩一樣的夏日生活中,這是他們最親密的一次接觸了。……在這個使他們如此親近的假期後不久,柴可夫斯基給這位孀婦送去他的《第四交響曲》的鋼琴改編曲……。她“如醉如癡地陶醉在奇妙的旋律中,不吃也不睡達四十八小時”。然後她寫了一封信給柴可夫斯基,信中徹底地向他傾吐了衷情。“我愛你勝過其他任何一個人;我珍惜你勝過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如果這個消息使你煩惱,那就原諒我吧。反正我已經說出口了。理由是——你的交響曲。”

……他現在已經接近成功的頂峰。他接到邀請到美國六大城市指揮一個音樂會巡回演出。從來沒有一個俄國作曲家得到過這樣的榮譽。上蒼似乎終於向他展示了笑臉。






誰知正在他準備啟程前往美國之前,來了一個突然的打擊。娜蒂契達梅克用了她從未用過的語氣給他寫了一封信。她以一種簡慢的、辦理事務式的態度通知他,她的財產正處於全麵崩潰的邊緣,因而從此以後她無法再供給他任何款項,並告訴他,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必須結束了。

信中的語氣使他大吃一驚……這個打擊使他心煩意亂。“她對你和你的音樂感到厭煩了,”一個聲音不斷地跟他這樣說,“現在作為她的雇用人員你已盡了你的職責,她要擺脫你了……”但他仍抱著一線希望,事情可能出於誤會。她肯定會再給他來封信解釋一切的。一天又一天,他等待著這封信——但它沒有來。他登上開往美國的輪船,到達紐約時受到喧鬧的歡迎。他在新世界成了偶象。太太、闊佬、教育家、新聞記者、馬車夫——所有的人都卑躬屈膝地拜倒在地。但這些都是空虛的光榮。他願將所有這一切換得娜蒂契達的隻言片語。在那幾個月中他老得快極了。記者們寫道,他是“一個外表頗為有趣的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實際上他那時才五十歲。他匆匆趕回莫斯科。但仍無娜蒂契達的音信。

他告訴他的兄弟,他正在創作一支新的交響曲,他的第六交響曲。這將是一首葬禮挽歌,一首為失去的友誼譜寫的告別曲。它的旋律之美常使他熱淚盈眶。“我相信這是我迄今為止最好的作品,反正,我知道,它是最誠摯的。”他必須給它一個特殊的標題——能表達內心……表達他所忍受的無法忍受的痛苦的標題。《悲劇交響曲》?《淚之交響曲》?不,太平凡了。最後,對他十分了解的兄弟莫迪亞,建議用《悲愴》這個名字。好極啦!《悲愴交響曲》。





《悲愴交響曲》是他最後的作品。這是一部遺書,在這裏麵他留贈給世界的是他的天才的光輝和他悲痛的異彩。交響曲是完成了。這時俄國正發生一場常見的霍亂時疫。柴可夫斯基粗心大意地喝了一杯受汙染的水。他得了病。他極端痛苦地躺了四天,第五天,他就此長眠不起。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和您一起聆聽永恒的古典樂章,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實!




感謝來自您的點擊欣賞。。。
[ 此帖被肖蕭在2015-04-21 04:40重新編輯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荔枝100 回複 悄悄話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厚重、深刻而又富於情感。 謝謝你介紹和提供的好音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