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貝多芬:《埃格蒙特》等七部交響序曲 - by 肖蕭

(2014-11-28 20:57:26) 下一個


 


 


 



 
貝多芬,大師之王。孤傲怪僻,桀驁不馴。才華橫溢的悲劇式英雄。狂熱追求永恒的浪漫主義音樂之父。勝利算得了什麽?拿破侖的征戰算得了什麽?貝多芬賦予現代藝術英勇無畏的力量。他是苦難與拚搏的人最知心的朋友。當我們為悲慘世界致哀的時候,他會給予我們安慰;當我們在永無止境而又毫無結果的鬥爭中感到勞累時,他會帶給我們樂趣。

你要想進入貝多芬的交響作品的殿堂,先聽聽他的這些序曲,實在是最好的捷徑。這些作品篇幅不大,但聽它們,每部都有主題和完整的樂思。正如讀一部名著,先看看作品的序言,能讓你獲得作品的精神要領。貝多芬音樂之魂,時時穿插於這些短小精悍的“序曲”之中,聽這些序曲真能獲事半功倍之效。

(肖蕭 2014年8月5日)







貝多芬《埃格蒙特》等七部交響序曲 (全集) 聯播選聽


斯蒂芬王序曲King Stephan Overture, Op.117


埃格蒙特序曲Egmont Overture, Op.84


列奧諾拉序曲第三號Leonore No.3 Overture, Op.72a


普羅米修斯的創造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雅典的廢墟Ruins of Athens, Op.113


科裏奧蘭序曲Coriolan Overture, Op.62


菲德裏奧序曲Fidelio Overture, Op.72b







科裏奧蘭序曲Coriolanus Overture 賞析

BEETHOVEN: Coriolanus Overture
科裏奧蘭是傳說中的羅馬英雄,莎士比亞以他的故事寫成一部悲劇。傳說491年羅馬發生饑饉,科裏奧蘭提出,接受救濟的民眾必須同意廢除保民官製度,否則不發給賑災糧。為此他受流放的懲罰,後投奔沃爾西國王,帶領沃爾西人打回羅馬,在其母與其妻的懇求下,才從羅馬撤兵。莎士比亞悲劇由維也納劇作家科林改編為歌劇,貝多芬於1807年為它創作了這首序曲。

這首序曲表現的是英雄科裏奧蘭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東西而放棄了複仇,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科裏奧蘭由於放棄了指揮權而被沃爾西人謀害;而在科林的劇本中,他則是自殺。瓦格納對這個人物的評介是“他野性難馴,不虛偽,也不謙讓。”

這首序曲OP.63,C大調,奏鳴曲式,以科裏奧蘭本人莊嚴的姿態開頭,緊接著是他的憤怒不安,他憤怒的對抗被一個柔美的主題打斷,形成傳統奏鳴曲—快板曲式中的對比。這個主題可理解為科裏奧蘭親人們的乞求。在發展部,表現了英雄內心的猶疑不決,內心的矛盾,榮譽的崩潰,以及不以苦樂為意的自我毀滅而獲得的勝利。結尾,樂隊漸漸沉浮在一片寂靜之中。






萊奧諾拉序曲Leonore No.3 Overture 賞析


《萊奧諾拉》是貝多芬為歌劇《菲岱裏奧》所作的序曲。貝多芬為他這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作的歌劇始終不滿意,因此連續重作了4首,最後改名為《菲岱裏奧》,隻用了第4首。前三首都作為《萊奧諾拉》序曲,作音樂會用。《萊奧諾拉》第一號,OP.138.a,作於1805年,以安閑而緩慢的引子開始,後來和輕鬆愉快的快板結合到一起。最著名的一個主題,是弗羅萊斯坦躺在牢獄裏所唱的一首挽歌《年華正茂》傷感的間奏後回到快板的一些基本主題,然後想起一片歡樂之聲。

第二號OP.138.b,作於1805年,這部序曲以一個森嚴的下行八度開始,可能表示弗羅萊斯坦下到地牢的情景,然後也是《年華正茂》的旋律,最後是急板,悲劇變成一曲勝利之歌。

第三號作於1806年,OP.138.C,也是以森嚴八度開頭,然後也是《年華正茂》,當引子讓位於快速部分時,弗羅萊斯坦的悲歌作為奏鳴曲式的寬廣、抒情的第二主題重新出現。戲劇性的展開部向巨大的高潮發展,它被號角打斷,宣布弗羅萊斯坦重獲自由。號角之後還有幾段動人的音樂--即災難已過去,弗羅萊斯坦不敢相信自己還活著,救星就是萊奧諾拉。

號角聲再響時,地牢的門打開;自由的光輝照進了牢房。

《菲岱裏奧》就是現在歌劇所用的這一首,貝多芬作於1814年。這部作品突出了圓號的光輝。開頭是兩種音樂素材的對比:全樂隊奏出類似號聲的莊嚴音型,和先由孤獨的圓號二重奏,後由成雙的單簧管和其它木管樂器奏出的、陳四、浪漫的音型。主題是圓號演奏的一個活潑的音型,弦樂上一個活潑、跳躍的音型提供了對比。這兩個音型用熟練的技巧從容的發展、再現,在興高采烈的急板中達到高潮。






哀格蒙特序曲Egmont Overture 賞析


貝多芬為歌劇、戲劇所寫的序曲,在他的交響音樂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為歌德的戲劇《哀格蒙特》而寫的序曲最受歡迎。

貝多芬在1810年間為戲劇《哀格蒙特》所寫的配樂共有十段,其中以"序曲"最為有名。該劇的主人公哀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紀荷蘭民族革命的統帥,他是奮起反抗西班牙異族統治和壓迫、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的民族英雄和領袖之一,由於西班牙派駐荷蘭的總督背信棄義,他被捕人獄並被處以死刑,全劇以悲劇結尾。哀格蒙特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悲慘命運,使貝多芬深為感動。他以哀格蒙特的形象作為這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出哀格蒙特的鬥爭精神和他悲劇性的遇難,而且還體現了哀格蒙特英勇鬥爭的結果--即最終取得勝利的荷蘭人民的狂歡場麵,這一創意充分地表達出貝多芬對"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戰勝"這一堅定的信念,而且還為歌德原著中那“單純悲劇性”的結尾加上了光明的希望。他在給出版商的信中還特意為最後一段音樂附上了“預告祖國即將得到的勝利”這樣一條注解。





《哀格蒙特》序曲用奏鳴曲形式寫成,主題形象鮮明,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作品。根據音樂的情節和內容,序曲分為“在西班牙殖民者統治壓迫下的荷蘭人民的苦難”、“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鬥爭”和“荷蘭人民的勝利場麵”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經過整個樂隊奏出長和弦之後,弦樂部分在低音區奏出幾個無比沉重的音符,仿佛在講述荷蘭人民在重壓之下的苦難。這一部分給人以極端壓抑的感覺。

第二部分 一段略顯輕快的旋律使壓抑的氣氛暫時得到一些緩解,仿佛哀格蒙特號召人民團結起來,通過鬥爭來爭取自由;但環境是嚴酷的,鬥爭是艱苦的,哀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斷壯大。

第三部分 經過頑強的鬥爭,哀格蒙特不幸殉難。但荷蘭人民的革命鬥爭並未因此而結束,而是規模更加龐大、氣勢更為宏偉,終於一步步走向勝利。主題中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正是貝多芬許多作品共同主題的體現。荷蘭人民為勝利而狂歡,英雄哀格蒙特的名字和光輝形象也永遠留在人民心中。

《哀格蒙特》序曲以英雄性的構思及嚴整、完美的形式給人以強烈的感染。這是最通俗易懂和最受歡迎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經常作為一首獨立的交響樂曲在音樂會上演奏。

(XIAO根據網絡編輯)



和您一起聆聽永恒的古典樂章,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實!




感謝來自您的點擊欣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