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 by 肖蕭

(2014-06-09 21:24:07) 下一個







1909年10月,拉赫瑪尼諾夫帶著他剛剛完成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樂譜踏上了美利堅大陸。這塊被歐洲人稱為“美麗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陸,在20年前迎來過這位俄羅斯作曲家的偉大同胞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紀注定成為俄羅斯受迫害藝術家的一塊心靈的自由棲息之地:詩人布羅茨基、小說家納博科夫、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養他的俄羅斯家園成為他們眼淚歸去的方向。這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






在第二鋼琴協奏曲創作之後的八、九年後,1909年,拉赫瑪尼諾夫又完成了鋼琴協奏曲的第三首,這首d小調協奏曲在紐約的首演指揮是馬勒。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瑪尼諾夫自己主奏鋼琴首演,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

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部恢弘大氣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特別是第三樂章是最有激情的,這使人聯想起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第十八段,鋼琴樂隊同時發出激情四射的音符,全曲在熱烈的共鳴中結束。它的震撼力不亞於柴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以看到,全部作品整體上是有很濃烈的浪漫氣息的,但是卻遵循了古典主義“快-慢-塊”的曲式,上下連接還是很緊湊的,真是一部不朽的作品。






第三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鼎盛時期的作品,代表了其一生的最高成就,盡管當時他才26歲,可謂才華橫溢。

在此特別地感謝HF兄的特邀點播, 並您一起再次地聆聽感受, 祝朋友們新周愉快!

(肖蕭, 2014年6月9日)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三樂章) 聯播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 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Allegro ma non tanto)


第二樂章 間奏曲,柔板A大調,變奏曲式,三段體(Intermezzo,Adagio)


第三樂章 終曲,d小調,奏鳴曲式(Finale,Allabreve)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賞析簡介




1909年11月,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麵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






這部協奏曲的鋼琴部分以難度高、技術上不易駕馭而著稱。而我們大多數人今天對這部協奏曲的認識大概源自於電影《shine》。第三鋼琴協奏曲是始終圍繞著電影故事情節的主題音樂。這是讓人思考的音樂,這是鼓舞人奮進的音樂,這是上帝的音樂。當然這也是悲慘的過去,無奈的現實,美好的憧憬。






全曲共分三樂章: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調,自由的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就是影片的主題音樂,別小看了簡簡單單的輕輕的琴聲,這可是此作品最難彈的部分,又要速度,又要感情,而且,根本感覺不到這需要感情。

盡管整個協奏曲的鋼琴演奏部分難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開端卻異常的平和安詳。弦樂與低音管輕柔的前奏讓人聯想到門德爾鬆的《小提琴協奏曲》。在這天鵝絨般的前奏鋪墊下,鋼琴以八度音程表現出俄羅斯民歌般質樸輕快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深遠綿長,在狹窄與蜿蜒之中漸漸擴大,蕩漾著俄羅斯最為淳樸的風格。隨後重心移到樂隊,鋼琴做裝飾,紛繁複雜的音型,若顆粒般閃爍。短暫平息後,單簧管和圓號出現新的動機,渾厚中展現出一種安然和高亢,在和鋼琴旋律的交織之中形成第二主題的素材要素。而後鋼琴插入一段平靜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樂段和富有流動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組合,和樂隊依稀成一種含蓄,釋然,這種不做作的起伏後,第一主題再出現於樂隊,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澀。

擴大抒情性平靜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在第一主題在各種調性中作變化,鋼琴發出鏗鏘的搏擊聲,和樂隊達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堅定中,音色漸漸消沉,在短暫宛如月色的寧靜後,鋼琴以極快的快板進行華彩,作者本人寫作了兩個華彩,其中,標記有“Ossia Cadenza”的華彩將第一主題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難度相對較大,而另一版本的華彩則采用Toccata風格,輕快富於跳躍性,1909年此曲首演時,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華彩。這兩種華彩段雖然風格和長度迥然,但最後都回歸為夾雜悲觀情緒的和聲,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現部極似華彩,回憶般婉美,緩和中進入樂隊奏的第一主題,最後後的終結部在鋼琴和樂隊變奏中,生動的結束。


第二樂章 間奏曲,柔板A大調,變奏曲式,三段體(Intermezzo,Adagio)


由樂隊上來引出一段思考,然後鋼琴分段“討論”,也就是狂想曲。很是有趣,也是不錯的慢樂章,這倒給人一種遐想了,慢樂章真的很慢,到了後半段,鋼琴開始發力,你會感覺在聽進行曲,鋼琴一下子就變鏗鏘了,樂隊適時的融入,產生了高潮。又使美麗的過程吧!一下子進入快速的末樂章。而且是漸進的,越到後來越快。又一下子,進入了高速的華彩,然後一個緩衝,又是一個高潮。






間奏曲大量存在著與協奏曲第一主題的關聯。第一段在弦樂空靈和哀愁的暗示下,雙簧管表現出主題的主題材料即與第一主題婉轉相仿,突然間,鋼琴以三連音的狂想曲形式樂念加入,轉為降D大調,鋼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樂,些許孤獨和寂寞。進入中段,更活潑的,鋼琴左手展開半音階的滑奏,右手為強有力的和弦,淋漓盡致中飽含濫情的狂放,單簧管、低音管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衍生出的旋律中,漸漸轉為慢板,鋼琴配合以半音階性音型如歌卻踟躕不前的旋律。

隨著樂章織體的不斷擴大,關聯性凸顯得愈加顯著。鋼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題,與樂隊發展成雄壯的樂念,恢弘與飽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著右手的鏗鏘飄散著,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暫停頓後,鋼琴進入華彩樂段,靈巧的裝飾奏後趨於平靜,樂隊重現悲傷婉轉的無聲述說,在這種氣氛中,鋼琴用氣勢非常毫無空疏的音符結束,帶領樂隊毫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終曲,d小調,奏鳴曲式(Finale,Allabreve)


整個樂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撲於庭內,擁有來自地獄的最艱澀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頂峰。在樂隊進行曲節奏中,鋼琴有力而精確地奏出第一主題,靈活但精神抖擻中,反複幾次後速度更快,在樂隊堅定的節奏裏鋼琴配以艱深繁雜的快速和弦,來回幾次。高亢和頑強的音樂進程在表麵的暫停後,鋼琴以極快的切分節奏向前推進,最終進入抒情的第二主題,浪漫但高昂層層徘徊中形成極快板的快速音群,緩和下來,緊接樂隊引起的發展部,出現降E大調的諧謔曲風,鋼琴誌趣十足地浮動著,直到樂隊奏第一主題的變形,鋼琴做高音裝飾。






然後出現第一樂章精練之後的旋律,情緒加深,鋼琴單獨發展,速度更快,樂隊和鋼琴交織的短暫的廣板後,鋼琴更抒情地還原第一樂章主題,接著活潑的快速音群,直到鋼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細紗中消散,音樂又出現轉機,變奏了樂章第一部分所有變奏,隻是更加熱烈,音樂被再次抬高,樂隊和鋼琴和弦忘情交織中驟然停止,之後進入終結部,樂隊節奏性地襯托中,鋼琴進行鏗鏘的八度急板,樂隊抬升中達到高潮,鋼琴的一句下行的裝飾奏中樂隊和鋼琴奏出的飽滿,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滿足,或者是真正協奏曲的光輝。頂峰後,最後在急促但不倉促中強有力地結束。

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 有著很濃烈的浪漫氣息,但是卻遵循了古典主義“快-慢-塊”的曲式,上下連接還是很緊湊,確是一部不朽的作品。

(曉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和您一起聆聽永恒的古典樂章,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實!






感謝來自您的點擊欣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這曲子之前聽,但這次的感情衝擊度似乎要大一些,可能是之前在讀一本安靜的書,敏感度或許增強的緣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