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 by 肖蕭

(2014-06-27 20:03:39) 下一個




貝多芬這首《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層樓"。而貝多芬的交響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貝多芬第三號協奏曲中,開始出現貝多芬個性追求的那種戲劇性衝突,鋼琴被賦予明顯的激情。

  





貝多芬一共寫了5 首鋼琴協奏曲,第一及第二協奏曲尚未脫出莫紮特和海頓等人的影響,也不夠成熟。從第三協奏曲起,貝多芬開始注入了自己的風格,樂隊部分也更具有交響的韻味。因此也可以說這首協奏曲是告別了莫紮特、海頓影響而邁進了自己廣闊的天地。有人說C 小調對於貝多芬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是他的“狂飆”調,例如他的C 小調作品第五交響曲、“悲愴”奏鳴曲等等。這種說法跟上麵從此以後其鋼琴協奏曲脫離了稚嫩時期似乎是一致的,具有狂飆革命的氣息。

在這個協奏曲的手稿上貝多芬寫下了創作年代為1800 年,但是從另一份保存在不列顛博物館的草稿上看似乎還得往前推3 年;整個作品的完成至少不早於1802年,可能還要晚一些,因為主奏鋼琴的分譜在1903 年4 月3 日, 首演時尚未完全寫成。

首演時貝多芬自己演奏鋼琴,按照當時的習俗,得看著樂譜演奏,貝多芬請他的學生伊格納茨•馮•齊弗裏德翻譜。但是齊弗裏德發現譜紙上並無寫下的樂譜,大多是一些像是埃及象形文字的記號,根本看不懂,大概隻對作曲家本人起到提示的作用。他幾乎是背著演奏的,大概是沒有時間寫下來。“當需要翻頁時,他對我頷首示意,我在翻頁時的緊張狀態使他忍俊不禁。”這首協奏曲當時是題獻給普魯士的斐迪南王子的。





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最早發揮其創作潛力的作品, 而他本人對此曲也充滿自信。與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樂部分已逐漸具有交響曲的韻味,主奏鋼琴也能發揮出鋼琴本身獨特的風格,這兩者渾然融合,構成宏偉的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鋼琴協奏曲裏的柔弱、單薄已蕩然無存,全曲洋溢著年青力壯的粗獷男性的作風。這首《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層樓"。而貝多芬的交響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本貼播的這部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由著名的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 小澤曾爾指揮, Rudolf Serkin鋼琴演奏, 祝好朋友們周末快樂!

(肖蕭2014年6月27日)








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三樂章聯播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c小調, 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 Allegro con brio


第二樂章 最緩板,E大調,三段體形式 Largo


第三樂章 快板,c小調,回旋曲形式 Rondo.Allegro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c小調, 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 Allegro con brio


貝多芬遵循傳統,在主奏鋼琴進入之前,先由樂隊演奏呈示部。 第一主題是建立在C 小三和弦上的質樸而又剛健的旋律,在全部弦樂上以八 度奏出: 後由木管接過再轉到樂隊全奏,並予發展。第二主題恬靜、閑適,與第一主題成對比,翱翔於大小調之間,由第一 小提琴與單簧管奏出: 主奏鋼琴開始奏出音階,然後導入第一主題。之後與樂隊形成對話式的 發展。第一主題最後兩個音符形成的節奏在展開部中起極為重要的作用。 由樂隊的“ff”全奏進入再現部。後麵有貝多芬自己寫出的華彩樂段。尾聲很有想像力,最後從很弱到很強,結束這個樂章。





整個樂章的第一主題,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後才由全體管弦樂合奏發展;第二主題由第一小提琴與單簧管演奏,主奏鋼琴隨後出現,與管弦樂互相展開對話式的發展,顯得威風堂堂。弦樂以C-E?-G-F-E?-D-C安靜地導出主題,以定音鼓之獨特音色作模仿;在尾聲時,當雄偉的華彩樂段將近完結時,定音鼓貝多芬在1796年所言再次出現,還加上弦樂在開首時之音型。


第二樂章 最緩板,E大調,三段體形式 Largo


開始由主奏鋼琴奏出寬廣的主題,以後過渡到加上弱音器的弦樂聲部:後來,旋律在弦樂及木管上出現時,主奏鋼琴編織琶音來裝飾它。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現,先由主奏鋼琴奏出。隨後出現短小極有表現力的華彩樂段。最後,在樂隊的“ff”中結束這個樂章。

貝多芬將第二樂章滿載動人遐思之氣氛。鋼琴以和弦奏出旋律,並帶有聖歌之味道。緊接之樂段則如某評論家所言,“充滿極具創意之編排,把鋼琴完全融合在樂團結構當中”,而且也是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一首作品。


第三樂章 快板,c小調,回旋曲形式 Rondo.Allegro


樂章主題首先由主奏鋼琴呈現,給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覺,繼而由雙簧管予以反複和發展。 樂章在進入回旋主題後,作為終結部的基礎,燦爛地結束全曲。

這個活潑的終樂章是貝多芬許多回旋曲與奏鳴曲精妙結合的例子之一。其結構是正常的回旋曲,主部的主題饒有舞曲風格:繼由雙簧管接過並予發展。第一插段的主題也是由主奏鋼琴奏出,與主部的主題形成對比(這也可認為傳統的奏鳴曲式中的抒情第二主題):樂隊反複這個主題,發展成主奏鋼琴與樂隊互相應答。後來主部的主題進入,有華彩樂段,並以主部主題為基礎予以展開。第二插段的主題全由單簧管奏出, 然後在鋼琴上反複。後麵是建立在主部主題上的賦格段。下麵鋼琴又暫時轉入遠距離的E大調,即第二樂章的調。後來在主部主題出現後,第一插段的主題再現,至此轉為C 大調,在一個短小的華彩樂段之後,進入急板,6/8 拍,以主部主題為基礎的尾部,歡樂地結束全曲。





此樂章情景頗特別,開頭充滿喧鬧,並巧妙地抹掉了大小兩調之界限。但頃刻間,這個平易近人的主題逐漸變得慷慨激昂,鋼琴在管樂鼓動下,展現出華麗的琶音。此外,單簧管亦在樂章加設一愉快主題,使田園氣息大為增加。但其後之賦格曲樂段,卻引發本樂章至壯麗高潮,鋼琴以八度音盡顯超凡技巧後,再次出現趣味盎然之情調,並以燦爛無比的氣氛作結。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和您一起聆聽永恒的古典樂章,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實!




感謝來自您的點擊聆聽欣賞。。。

 

  本貼由[肖蕭]最後編輯於:2014-6-27 17:44:15  

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分樂章賞析




貝多芬的這部《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作品37),於1800年間完成,並於1803年4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在維也納劇院首演。此曲是貝多芬唯一以小調寫成的鋼琴協奏曲。

此曲早在1796年已計劃編寫(當中更牽涉到華彩樂段),但重要部分卻要在1800年方才完成,而首演則在1803年4月5日(星期二)於維也納韋恩河畔之劇院進行。由他的其中一名學生所撰寫的筆記窺探一二:首演當天,原本該學生準備在清晨五時造訪貝多芬,然而貝多芬卻已經起床,及準備為樂團編撰伸縮號分譜及合唱聲部,接著又由李赫諾夫親王負責提供他的凍肉及酒作午膳;至於排練則一直持續至黃昏六時。

繁重的分譜編寫,加上樂團及合唱團之排練,使得貝多芬無法完成編撰鋼琴部分。負責替貝多芬演出時翻譜的塞弗裏特(Ignaz Seyfried)憶述當時情景說:“他根本沒時間同時將獨奏部分寫於紙上,差不多全首皆要憑記憶彈出。在不少未曾寫出的段落當中,他快要完成時皆會偷偷瞟我一眼示意。”





這首作品是貝多芬真正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這是貝多芬對現代協奏曲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4首協奏曲(第三、四、五鋼琴協奏曲與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第一首,從這首協奏曲起,貝多芬加強了鋼琴作為主體的力度,使它的對應織入整個音樂發展,使結構更為恢宏。貝多芬在這首作品中最善於使用對比與發展的C小調。整部作品的樂器構成是:獨奏鋼琴、長笛2、單簧管2、雙簧管2、大管2、圓號2、小號2、定音鼓、弦樂五部。 此首合共35分鍾之協奏曲,共分下列三段樂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