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貝多芬:F大調第六 (田園) 交響曲 - by 肖蕭

(2014-02-04 22:30:00) 下一個




迎春的時節, 是我們呼喚春天的時辰, 春天萬物複蘇, 走向田園的時刻很快即將到來。這使我想起了貝多芬的一部非常著名的標題交響曲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這是一部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對生命的讚誦, 對暴風雨過後萬物複蘇滿懷感激和感恩,結構宏偉的交響巨作。

貝多芬非常熱愛大自然,常到維也那近郊的森林裏,草地上或河邊的榆樹下,細心洞察大自然的內在奧秘,凝神思索萬物的生命實質。貝多芬說:“沒有人會比我更熱愛田野了”。






貝多芬和任何人都有矛盾,有的還非常尖銳,上自王孫貴族,下至家仆和他的有叛逆精神的侄兒,他和這些人都有過衝突。唯獨對大自然,他感到十分悠閑自在。他最愛在維也納近郊的鄉村作長時間的散步時創作他的音樂。對熟悉的田野和森林,他幾乎有對神祇般的崇敬.然而,《田園》顯示出來的,卻是愛慕多於敬畏。《田園》交響曲的樸實無華,寧靜安謐中有著天使般的音可.他一遍又一遍地在那些極其簡單樸素的優美曲調上流連,使我們仿佛也感到時間停止了它的腳步,就如同我們凝視著一片秋葉,水上的陽光,或嗅著那從濕潤的綠草中散發出清香的時刻。






從貝多芬的筆記中。我們看到,他原先打算為這部交響曲的含意作更詳盡的解釋,但在最後出版的總譜上,他卻寫道:“任何對鄉村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會自己去體會作者的意圖,無需寫上一大堆標題”。

與第五交響曲相反,《田園》的創作時間比較短:從 1807年夏開始,到次年的6月在維也納近郊的海利根斯塔脫結束。

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首次演出的節目單上,把這部交響曲的標題寫作:“鄉村生活的回憶,大調”並特別提醒聽眾,它“寫情多於寫景”。

這是一部從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汲取了新的力量的大自然的交響讚誦史詩,在這裏為大家貼播的這部交響曲是由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卡拉揚指揮。 願大家在美好的聆聽中, 能有一個非常愉悅的心境。

(肖蕭2014年2月4日初四)








貝多芬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五樂章聯播





第一樂章:到達鄉村時的喜悅心情Allegro 不太快的快板


第二樂章:溪邊小景molto mosso很快的行板


第三樂章:村人的歡聚III. Allegro快板


第四樂章:暴風雨IV. Gewitter —Sturm Allegro快板


第五樂章:牧人之歌:暴風雨後的愉快,感恩心情Allegro快板











貝多芬F大調第六 (田園) 交響曲分樂章賞析




F大調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麵。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裏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F大調第六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其中第三、四、五樂章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到達鄉村時的喜悅心情I. Allegro ma non troppo不太快的快板


第一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著濃鬱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複交替,作者並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隻是樸實地重複,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一樂章用活潑的歌唱性樂句在充滿陽光的F大調上開始的,我們很難相信,這樣長的一個樂章幾乎全用這個簡單的樂句寫成。這裏沒有複雜的主題開展,隻有開頭主題的片斷不斷地、天真地反複,仿佛陶醉於自身的美和嫵媚中。調性和樂器色彩的巧妙變化像是大自然本身的光影閃動。一個短小的五音音型無間斷地反複了八十次,但整個樂章仍然使人浮想聯翩.難以自遏。






第二樂章:溪邊小景II. molto mosso很快的行板


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 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的第一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熏風微拂,水麵上蕩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麵上倒映的白雲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裏。一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於詩意。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條山穀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裏了。”  

第二樂章充滿了流水淙淙聲響,小提琴上短小的顫音大概是昆蟲的唧唧叫聲。在樂章的末端我們清楚地聽到先是鵪鶉、夜鶯和後來是杜鵑的鳴聲。但小提琴上的優美旋律什麽也不描繪.隻能表達最愉快,最悠閑的情緒。


第三樂章:村人的歡聚III. Allegro快板


第三樂章,鄉村歡樂的集會。快板,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麵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音樂取材於民間旋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麵,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麵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並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

這就是《田園》交響曲的諧謔曲;在這樂章中,貝多芬以一些經過句回憶了他在維也納近郊的“三個貪食人”酒店那類地方聽過的鄉村樂隊.這裏有舞曲的暗示:有些像差重的跺腳聲.有些則像下例雙簧管獨奏這樣的優雅醉人的樂句。

但諧謔曲的大部分音樂對農民舞蹈,甚至對最精致的女芭蕾舞演員來說,都顯得過於輕快。這樂章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暴風雨IV. Gewitter —Sturm Allegro快板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f小調,4/4拍子。在這一樂章中,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旋,弦樂刮起一陣陣旋風,倍大提琴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淒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一般。但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

酒店音樂被逼真的雷雨打斷,請注意貝多芬是如何惟妙惟肖地捕捉雷暴雨來到以前幾秒鍾的不安情緒。你幾乎能看到暴風雨到來前的暫時寧靜如何被初起的急風和頭陣向大雨點打破。接著,暴風雨在咆哮。低音弦樂器的轟鳴是印象派作曲技巧的神來之筆,但它比德彪西還早九十年。我們聽到雷鳴也聽到閃電,風在高音的短笛上呼嘯。暴風雨十分猛烈.但不使人感到恐懼,它來無蹤,去無影.直接地進入到末樂章中去。


第五樂章:牧人之歌:暴風雨後的愉快,感恩心情Allegro快板


第五樂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回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雨後複斜陽,大地恢複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

雷聲慚漸消失,牧人吹出的感恩歌開始了末樂章。歌聲先由獨奏單簧管後由圓號奏出.在貝多芬時代,牧人確是在維也納近郊放牧。他們唱歌,吹笛子。在貝多芬看來,這些都是他所熱愛並崇拜的大自然的一部分。但到他創作《田園》交響曲時,他已聾得聽不見這些了。那的確是痛苦的日子:貝多芬發現他身旁的友人能聽到牧人唱歌、吹笛子,而他,身為作曲家,音樂家,卻什麽也聽不到。羞辱和絕望使他想自殺(關於貝多芬自己對這種情緒的描述可參看他給兄弟們所寫的一封著名信件的冗長引文.這就是貝多芬的《海利根斯塔脫遺言》)。






但當貝多芬的樂隊先用小提琴響起作為末樂章主題的牧人之歌耐,他的悲劇消失了,好像整個世界都為這晴空萬裏,雲散日出的奇景而歡慶鼓舞。

整個末樂章似乎是感謝上蒼,感謝大自然,感謝太陽的狂喜讚歌,也是感謝宇宙間仁愛力量的讚歌,這宇宙在貝多芬時代的人以及我們時代的人看起來似乎都是黑暗的,荒誕的——荒誕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像貝多芬那樣一個滿懷愁緒和.自找痛苦的人怎麽還能窺見到這種光華,並且用他那令人難以理解的藝術煉丹術,激勵著我們去分享其狂喜的預見——哪怕隻有片刻的瞬間。這的確是個奇跡,像日出那樣的永葆青春的奇跡。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和您一起聆聽永恒的古典樂章,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