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個人資料
正文

Triple Concerto in C Op.56 完整版

(2013-09-07 21:28:07) 下一個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for Piano, Violin, Cello and Orchestra in C Op.56

Isaac Stern: violin
Leonard Rose: cello
Eugene Istomin: piano
Conductor: Eugene Ormandy, Philadelphia Orchestra
1964 Recording



《C大調三重協奏曲》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 ,為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是音樂史上極為罕見的獨特作品。由幾種獨奏樂器和管弦樂團合奏的“大協奏曲”在十九世紀初葉時即已流行,但像貝多芬這首加入鋼琴的協奏曲卻屬首創。

此首協奏曲作於1803-1804年,1807年出版,題獻給他敬愛的魯道夫大公,據說這是貝多芬為他的弟子魯道夫大公演奏而作。為了考慮到魯道夫大公的實際演奏技能,鋼琴部份就寫得簡易些,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部份,技巧就高深些,可是貝多芬仍刻意地使鋼琴部份能浮現出來。在以三重奏組成的獨奏部分中,並沒有按照一般的習慣三種樂器各用一個聲部,而是小提琴和大提琴組成了一個聲部,襯托鋼琴聲部,也就是二重奏的結構,這樣可以突出鋼琴的獨奏,使人產生濃厚的室內樂感。三種樂器中時常由大提琴奏出主題,再由小提琴協助,使幻想情調格外增強,音質更加豐厚。鋼琴雖然隻有較為簡單的技巧,但保持了高貴的氣質;管弦樂則具有明快的音色,以及強大的力感,把三種獨奏樂器的音色,完全融化成一體。三位獨奏者雖然各自對立或協調地展開,但大體上好像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交談。

此曲主題較單純,而又簡潔的展開,采用舊有的協奏曲形式,產生典禮儀式般的壯麗感,醞釀出友愛的氣氛。雖然缺少雄大或浪漫的風格,見不到貝多芬慣有的宏偉雄姿,但我們反而可以體會貝多芬溫厚的另一重性格。

作品於1808年5月在維也納首演,共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快板,C大調,4/4拍。開始時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輕輕地奏出主題,三種獨奏樂器接替主題時,是由大提琴開始的,自此時就明顯地提示出此曲的結構和發展的手法。小提琴非常優雅,是一種帶裝飾性的洛可可風格。貝多芬用較強的樂隊合奏作過渡,而用非常輕的鋼琴獨奏來展現樂章的高潮。此樂章沒有貝多芬特有的偉大震撼力與激烈調性的展開,但其中使用了許多極富感染力的大提琴樂句,足以彌補貝多芬缺少獨立的大提琴協奏曲的缺憾。

第二樂章,廣板,降A大調,3/8拍。這是間奏曲風格,編製短小的樂章,其中和“皇帝”協奏曲的慢樂章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很抒情,但就整個樂章而言,缺乏發展性。樂章開始時,音樂似乎是“凝視”了一會,想判斷一下何去何從,很快地,在鋼琴和小提琴參與下,營造出一派莊嚴的氛圍。

第三樂章,波蘭舞曲風格回旋曲,C大調,3/4拍。第二、第三樂章是不間斷彈奏的。其主題具波蘭舞曲節奏,鋼琴重奏頗為活躍,整個樂章的演奏,顯出溫和但華麗的風格。結尾獨奏樂器群與管弦樂以華麗的交相竟奏推向燦爛而輝煌的氣氛而結束。

此首協奏曲作於貝多芬的豐收期。他的《“英雄”交響曲》、《“華德斯坦”奏鳴曲》、《“熱情”奏鳴曲》,歌劇《菲岱裏奧》都是在此時完成的。奇怪的是,這部優美動聽的《三重協奏曲》似乎從未受評論界重視,貝多芬專家奧斯邦尼說這部作品受到了“不公正的矮化”。由於作品並未炫耀各獨奏者的技巧,所以演奏效果較難提高,結果就一直被人冷落。但即使沒有激烈的浪漫感情,該作兼備室內樂曲的親密感和協奏曲的壯麗感,仍蘊藏著相當的魅力。且有史料證明,這部作品為貝多芬解決了協奏曲寫作上的難點,即怎樣處理“過渡性合奏”。因此可以認為此曲為他以後的小提琴協奏曲及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鋪平了道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