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市洪巷鎮練溪社區風和自
1927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曆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第十師排、連、營長。1933年任第十師五九八團團附,參加過“圍剿”福建人民政府之十九路軍和江西蘇區的三、四、五次戰役。
1938年升國民黨榮譽第一師四團團長,參加武漢保衛戰,曾獲國民黨軍委會嘉獎。1939年11月率部在廣西昆侖關對日軍開展攻堅戰,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後與二〇〇師會師收複昆侖關,獲得政府頒發雲麾勳章。
1941年任國民黨二〇〇師少將步兵指揮官兼五九八團團長。1941年奉命入緬協同英、印盟軍對日作戰,曾在同古城和日軍浴血奮戰11個晝夜,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後又奉命攻擊棠吉,並奪回棠吉。後來由於英、印軍在緬甸全無作用,我軍再沒有盟軍協調,變成孤軍獨戰,乃奉命撤退回國。途中遭日軍伏擊、損失慘重,師長重傷,兩位團長陣亡。後剩下官兵四千餘人在鄭的指揮下,安抵雲南。
1942年到重慶軍官訓練團受訓,受到嘉獎。
1943年任國民黨第五集團軍機械化四十八師師長。抗日勝利後改任國民黨雲南機場守備司令。1946年入陸軍大學乙級將官班二期受訓,畢業後任國民黨東北新編第六軍副軍長兼一六九師、八十九師師長,1948年升任國民黨四十九軍中將軍長。當時錦州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危如壘卵,鄭奉命由沈陽出發,趨解錦州之圍,在遼西平原一帶被俘。經11年改造學習及勞動生產,1959年12月獲特赦。
1960年後曆任政協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會專員,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被選為民革六屆中央委員會顧問,1987年被選為民革中央監委員會委員。1988年任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及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
1996年於北京去世。 [2-3]
鄭庭笈父鄭蘭香,母王氏。兄弟四人,鄭庭笈居次。兄鄭庭均。三弟鄭庭筊,曾任國民黨陸軍少將,1981年病故於台灣。四弟鄭庭銘,清華大學畢業,曾任北京內燃機廠總工程師。 [7]
妻子馮莉娟,鄭庭笈被俘改造後,二人離婚。後來在周恩來的進一步關懷下,鄭庭笈夫婦終於重新恢複家庭關係。 [8]兒子鄭心校。 [9]小兒子鄭心穗。 [10]
馮莉娟,民革黨員,2023年3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11]
1983年,鄭庭笈夫婦與兒子鄭心校(右一)及小孫子在景山公園
[9]
鄭庭笈獨著的《遼西兵團的覆滅》《黃埔五期“清黨”回憶》《忻口戰役回顧》、《國民黨軍隊屠殺廣州暴動群眾目擊記》等,與人合著的《蔣介石消滅十九路軍戰役的經過》、《第二〇〇師入緬抗戰經過》、《昆侖關攻堅戰親曆記》等,為抗日戰爭史、國民黨黨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一定價值的史料。 [4]
鄭庭笈故居
[5]
鄭庭笈將軍故居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鎮美竹村。門前一塊大石篆刻著“鄭氏祖居”四個大字,書寫者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顯示著主人不一般的經曆。一片古老蒼翠的原始林木,將故居籠罩住。 故居坐西南朝東北,風格頗為獨特,有宏闊之氣勢。占地4000平方米的兩棟大屋被圍在紅牆之內,圍牆內的六間正室,外加兩側整齊劃一的兩棟橫屋,一共24間房子,寬敞通透。1937年建成的祖居,正門題“書帶草堂”,門聯為“美創陶公業,竹得君子居”,表明主人的清高和意趣。 在文昌市開展的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鄭庭笈故居被列為普通文物予以保護。 [5]
2021年7月16日下午,民革海南省委會副主委、海口市委會主委林青帶隊來到民革先輩紀念堂館——鄭庭笈故居開展“學黨史、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主題教育活動。
通過對現場一件件史料、書籍和圖片的學習,海口民革一行對民革黨史、多黨合作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切身感受到民革前輩追求進步、追求和平、心係祖國統一、崇尚真理的高尚風範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優良傳統,增強了作為民革黨員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民革優良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在實踐中增強參政議政能力,拓展社會服務內容,強化自身建設,以時不我待、積極進取的全新麵貌投入到海南自貿港建設當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