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香港9月24日電 今日,當代知名物理學家、香港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香港直播間。談及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時,楊振寧說,貫徹自己的一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是我身上流的是中國文化的血,還有一個是我對於中國做人的辦法,認為是我最喜歡的。
主持人問道,對您來說,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
楊振寧說,假如我今天91歲了,有時候我想一想,說楊振寧這個人,他的一生,對於他最重要的是哪些事情或者是哪些觀念,或者是哪些領域的事情。我想貫徹我這個人的一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是我身上流的是中國文化的血,還有一個是我對於中國做人的辦法,認為是我最喜歡的。
楊振寧解釋道,因為中國傳統做人的辦法,跟西方做人的辦法是不一樣的。儒家所謂君子,不管你把話是怎麽一個解釋,它所特別著重的跟西方是不一樣的。我認識很多一流的西方物理學者,很多是我的朋友,或者是比我長一輩的人,裏麵多半的人都不符合於他們做人的原則,都跟中國的君子之風是背道而馳的。隻有一位是大物理學家,我非常佩服他,不隻是他的物理,而是他做人,這人叫費爾米,是我在芝加哥大學的老師,我最近所出的這本書裏頭有一篇文章,就是講費爾米的。在那個文章裏頭,我就講,這些我所認識的非常成功的物理學家裏頭,多半的都跟他不一樣,隻有他是符合於中國所謂有君子之風的人,他不是要去炫耀自己,不是要去用一種,不是最值得尊重的辦法去搶占別人的工作或者什麽,這是他的特點。我想,這個特點與我在中國長大,得到中國傳統的做人辦法的教育,在我的身上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曹海揚、陳典、實習生易玨)
*****
楊振寧:非議背後依然故我 (3)
2011年06月21日08: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耄耋之年的楊振寧站著講完了自己關於冷原子的新發現。工作人員擔心他站久了腿會發抖,後悔未能預備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學者因事提前離會,而楊振寧一直堅持聽完19日的最後一場報告,並即興發言,與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學上“最近幾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們原本猜測,他做完自己的報告就會離開。
在做完報告被主持人請下台之前,楊振寧還主動詢問聽眾有無疑問。會議間歇,年輕的學生過來請教,他也耐心解答。
“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麽都可以說。”葛墨林說,楊振寧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長者,什麽事都可與他辯論。
比楊振寧年輕19歲的中國科協副主席趙忠賢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幹,覺得可以休息一會兒的時候,跟楊先生談過以後,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魔力影響著自己,還得好好幹。
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朱經武形容,楊先生屬於“天生有仙骨”。國外有人稱楊振寧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有人說他在物理上是“建設性的革命家”,朱經武則以物理理論的“煉丹專家”來形容他,認為他就像擁有點金術。
“楊先生對物理的熱愛、熱忱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說他是富有羅曼蒂克的物理學家,他對物理有一種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東西。”朱經武說。
朱經武說,人們常將物理學家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天到晚聽人家講而自己不講,然後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種是不停地講話,讓人家知道自己多麽偉大。楊振寧是第三種,他會認真聽別人講,還給別人提意見。
葛墨林說,楊振寧主張學術上的平等,還體現在,每次到南開參加理論物理講習班,他都跟學生們一起排隊領自助餐,邊吃邊談。多年以前,國際會議用餐補助中外有別,國人補助5元,外賓補助40元,吃飯時往往隔著一道屏風。楊先生堅持,在南開開會,無論中外,補助相同。
*****
文字實錄
專訪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
-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裏是人民網係列訪談節目香江直通車,我是曹海揚。今天做客節目的嘉賓是當代知名物理學家香港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教授,楊教授,您好。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如何評價當代國際知名科研獎項缺少中國獲獎者的情況。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楊振寧教授對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有哪些看法呢?今天和楊教授聊聊有關的話題。邵逸夫獎是在2002年11月創立的,2004年是第一屆頒獎,當時您為什麽會選擇擔任邵逸夫獎的評審委員會主席呢?[16:11] - [楊振寧]:講起這個問題來,不是從2002年開始,邵爵士和中文大學的關係很深,我從上世紀80年代就跟中文大學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在80年代就認識邵爵士,有一天,大概是1988年,邵爵士問我,說諾貝爾獎已經搞了有差不多90年了,是很成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為什麽這麽成功呢?所以後來我就想了想,就寫了封信給邵爵士,我講他成功有幾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他選得獎人,是一個很公正、嚴謹的一個辦法,所以,得出來的科學諾貝爾獎的得獎人的選拔是非常成功的,這是第一個道理。[16:11]
- [楊振寧]:第二個道理,它的金額很高,那個時候,尤其是20世紀初諾貝爾獎的金額,以購買力來講,比後來要高了很多。第三個道理,是長久。這種國際的大獎其實已經有過很多個了,可是都沒有能夠長久,而諾貝爾獎,因為它處理得法,所以到我給邵爵士寫信的時候,已經快90年了。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這是它成功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要素。[16:11]
- [楊振寧]:我的信給了邵爵士以後,他沒有回信,所以,我當時以為邵爵士想了想,覺得他對於設立一個新的獎不發生興趣。不過到了2002年,邵爵士通過他的夫人又跟我接觸了,說願意設立一個邵逸夫獎,這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中間有一些組織的程序,最後在2004年的9月,我才第一次給獎了。到昨天給了第十次的邵逸夫獎。[16:11]
- [主持人]:就像您剛才介紹的那樣,邵逸夫獎從2004年第一次頒獎開始到今年9月23日,已經是第十屆頒獎了,我相信很多的網友,對諾貝爾獎是很熟悉的,也通過諾貝爾獎認識您,但對邵逸夫獎比較陌生,能否介紹一下邵逸夫獎最基本的情況?[16:12]
- [楊振寧]:從最開始邵爵士說希望搞一個像是諾貝爾獎的獎項,所以,我們組織了一個理事會來討論具體的細節,其中第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要設立哪幾個獎項。我們最開始就覺得,最好隻集中在科學,為什麽呢?因為諾貝爾獎當時有五個獎項,最開始有五個,後來又增加了一個經濟獎,原來這五個獎項裏麵有三個是科學界的,是物理、化學、生物。另外還有兩個獎項,一個是文學,一個是和平。公認的諾貝爾獎,它的科學獎的選擇是很嚴謹的,是得到全世界的科學家的認可。可是另外兩個獎,選擇就是眾說紛紜,有時候炒得一塌糊塗,我們從一開始講,就說最好隻集中在科學界。集中在科學界,是哪些科學界呢?很顯然的,大家覺得是數學和天文是好的獎項,為什麽呢?因為這兩個都是同步發展的科學領域,都是諾貝爾獎沒有的獎項。後來我們又覺得,雖然諾貝爾獎有生物,他們的名字是叫做生理科學,因為這是20世紀初年的學術界的名詞。我們設立的叫做生命科學和醫學。我們為什麽也要設立這個獎項,從一種意義上,好象是跟諾貝爾獎競爭,原因是因為我們當時已經看到,就是醫學和生物發展在21世紀,它的速度要超過別的這些獎項,有很多的道理,因為整個世界人類變得比較富有了,人的壽命比較長了,醫學對於整個世界的人的重要性就與日俱增,所以我們覺得生命科學值得再設一個諾貝爾獎以外的獎,所以我們就采取了第三個獎項。[16:12]
- [楊振寧]:將來是不是固定在這三個獎項呢?我們從頭起就知道,這要隨時研究、隨時來討論。不過到現在為止,過去這十年,我們基本上隻是集中在這三個項裏頭。[16:12]
- [主持人]:根據您剛才介紹的,其實邵逸夫獎是很好地填補了諾貝爾獎的一些空白,就想請您介紹一下,邵逸夫獎評選得獎人的標準是什麽?[16:12]
- [楊振寧]:這個標準,如果講起細節,還有很複雜的討論大概講起來的原則是要在這兩個領域裏頭,科學的領域裏頭,對於當時以及未來學科的發展最有影響的貢獻,是以這個為最主要的目標。既然有了這個目標以後,有許多就不考慮,比如說是研究人員的性別,研究人員的宗教,它的種族,這些都與他對工作、對於以後的影響沒有關係,所以就一概不考慮的。當然,還有一些細節,比如說是一次可以給幾個人,還有年齡,是助於年輕的科學家,還是助於年紀大的科學家,這都是有很複雜的討論。這也是我們,包括諾貝爾獎這一類的獎金處理的時候,都要隨時考慮的問題。[16:13]
- [主持人]:聽了您的介紹,我感覺邵逸夫獎應該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獎項,下麵有一個問題,就是想問問您,我們知道邵逸夫獎這三個獎項,每一個獲獎人都會得到一百萬美元的獎金,想問問您,根據您的了解,獲獎者會將這筆獎金用在哪些方麵呢?[16:13]
- [楊振寧]:邵逸夫獎基金會對於這個問題是不去過問。我們在裏麵工作的人員也不去過問。事實上,這些得獎的人,有許多當然我是認識的,我也從來沒有問過他們。假如你要我猜想的話,我想很多的一部分是為了日常生活的運用,因為科學家,雖然一般成功的科學家,在今天一般的社會上,他的生活還相當優裕,但並非是非常的優裕,所以需要補貼一點家用,多去地方旅行一下子,能夠給子女的教育更多一些補助,這些我想是花費的一大種,這是我猜想。但是也有一定是有一些是為了補助研究的費用,因為常常一個研究工作,需要很大的團隊,團隊當然常常是有各種基金會的補助,可是裏邊年輕的需要經濟上支援的話,我想一個邵逸夫獎的獲得人,常常會用自己的錢幫助一下的,這一定會有的,不過我們從來沒有去過問這個問題。[16:13]
- [主持人]:邵逸夫獎,我相信它的獎金不僅可以幫助獲獎者,還可以幫助獲獎團隊更好地用於今後的科學研究。下麵就有一個問題,就想問問您。因為我盤過曆屆這十年邵逸夫獎獲獎者的名單,幾十位獲獎者,到目前為止,隻有兩位是來自中國的獲獎者。[16:14]
- [楊振寧]:不對,是這樣,有三位是華裔的。[16:15]
- [主持人]:但是真正的中國公民隻有兩位。[16:15]
- [楊振寧]:這三位華裔的是陳省身、吳文俊和王曉東,其中陳省身老師是我的老師,事實上他得了這個獎以後,不到半年就過世了,他得獎的時候,身體還很好,是坐輪椅得這個獎的,可是後來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忽然得了心髒病,在醫院裏住了一個禮拜就不在了。他是中國生長、中國接受大學教育,然後到歐洲去讀博士學位的,後來是在美國成名的。可是他晚年,他最後的20年,他主要是在天津南開大學,設立了研究所,這個研究所今天叫做陳省身研究所。另外一位叫吳文俊,他是一直拿中國護照的,他現在還健在,90多歲,也是陳省生的學生。第三位叫王曉東,王曉東得邵逸夫獎的時候,我想恐怕是2006或者2007年,那時候他人在美國,在休士頓,他那時候拿的是美國的護照,我們沒過問,所以也不知道,不過我知道,過了幾年,我猜想可能是2010年附近,他搬回到北京去了,所以他現在是北京很大一個研究所的所長。他拿的是哪個國家的護照,我們沒有過問,所以我也不知道。這三位是50多位,到現在為止,邵逸夫獎獲得人裏頭,這三位是華裔的人士。[16:15]
- [主持人]:就像您剛才所說的一樣,無論是邵逸夫獎也好,還是諾貝爾獎也好,多數的獲獎者是西方人數。想問問您,您怎麽看待這樣一個現象?為什麽有那麽多的中國人才,但在國際獎項上卻鮮有的為人所知呢?您覺得我們怎樣讓更多的中國人才出現在國際的知名的獎項、頒獎典禮上?[16:16]
- [楊振寧]:我知道這是國內很多人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其實這個回答很簡單。近代科學,可以說是起源於牛頓的時代,那是17世紀、18世紀開始的,到現在有三百多年了。而這三百多年期間,頭兩百多年,亞洲尤其是中國,根本沒有近代科學。一百年以前,在中國懂初級微積分的數目,我想頂多是幾個人。所以在中國走進近代科學的領域,是幾十年的事情,要在幾十年之內追上西方幾百年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傳統、成果,這是不可能一下子成功的。所以,今天在前沿做得最成功的科學家,大多數人不是中國人,不是亞洲人,是很自然的事情。這五十幾個邵逸夫獎裏頭,有一個日本籍的,他做得非常好的,我想是四年以前,很年輕的,得到了邵逸夫獎。我們給他邵逸夫獎的原因,是因為他對幹細胞的產生有了一個新的辦法。當時,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辦法,所以我們就決定給了他邵逸夫獎。後來,他也得到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因為邵逸夫獎的獎金額和諾貝爾獎是差不多的,是在同一個數量級裏頭的。我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原則,已經得到諾貝爾獎的人,我們不考慮他們得邵逸夫獎,可是諾貝爾獎基金會的人,跟我們的政策不一樣,他們很顯然,大概覺得我們是老牌的,不理別人的,所以得到邵逸夫獎的人,他們也還可以考慮給他諾貝爾獎。所以,這位日本人得到邵逸夫獎後,過了幾年,他又得到了諾貝爾獎。當然,他很高興了,我們也很高興,因為我們認為這是非常清楚的表現了邵逸夫獎的評選是非常公正的,是非常有見解的。[16:34]
- [主持人]:也是很有前瞻性的。就像您剛才介紹的說,中國因為在西方科學演變過程當中,前兩百年因為沒有參與進去,雖然後期發展很快,但是在傳統研究方法上麵,不能及時趕上西方的步伐。除了科研人才培養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育問題,您在北京清華大學也是擔任教授職位,我相信您對教育問題很關注。就想問問您,現在中國家長都是祈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您怎麽看待中國式的教育模式,您對於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您有哪些建議呢?[16:43]
- [楊振寧]:這個問題非常的重要,也是全世界的人非常關心的,可以說也是爭吵得一塌糊塗,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這個問題非常的複雜,亞洲尤其是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體製,跟西方的尤其是跟美國的是非常非常不同的。這個非常不同的利弊是一個非常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非常非常複雜,所以就吵得一塌糊塗。我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樣,兩個方麵各有短長,任何一個覺得某一個教育體製是遠比另外一個好得多的,我認為這種見解都是不對的。[16:44]
- [楊振寧]:比如說,現在在國內,我知道很多的家長,有些中學生孩子的家長,他們對於中國整個教育體製,認為簡直是壞極了。你看人家美國的小孩,他是海闊天空的,不需要做那麽多的習題,整個成長的過程之中,跟我們在中國的這些孩子整天要花很多的力量做很多的作業,還要有很多的補習,完全不一樣。所以,痛恨中國這個教育的體製。他們這個話,我認為隻有一半是對的。什麽緣故呢?因為我自己在美國教過大學一年級的物理,在清華大學也教過半年一學期清華大學大一的物理,所以,我對於美國的大一學生和中國的大一學生對比,有非常鮮明的印象。第一個最重要的印象,就是中國的同學會做習題,美國的同學不會做習題,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不做很多習題的話,那你將來到大一的時候,老師講出來一個公式,中國同學都很熟悉,美國同學就沒有見過。美國的教育體製,它是鋪得比較廣,但是非常的浮淺,所以講三角的話,問一個美國大一的學生他都知道,念過三角,知道什麽是正弦,什麽是餘弦,但是你讓他寫正弦和餘弦關係的公式,他就茫然,因為他沒有學過這個東西。可是中國高中的學生如果念三角,尤其稍微念得好一點的學生,他可以寫出很多公式。所以,他到大一去念物理的時候,美國多半的學生沒法和中國的同學競爭,這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你從每一個立場來討論好壞的問題。[16:45]
- [楊振寧]:除了這個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分別,就是中國大一的學生普遍對於自己的前途有一些比較成熟的看法,就是知道他得要努力去學習,希望他自己將來,講得好的話,可以得到更多的薪水,講得不好的話,可以作出更多的貢獻。可是美國大一的學生多半還是在那裏遊蕩,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這就有很大的分別。所以念了一年以後,你就知道中國大一的同學在那一年裏頭所學到的東西,比美國的大一同學的那一年學到的東西要多得多了。因為美國大一的學生,他不大注意到底將來用來幹嗎,到底將來做什麽事情。我剛才講這個,很顯然對中國教育是有很大的好處。可是,當然他也有很大的壞處,因為我想沒有問題的中國的同學,他整個人的發展,變得比較死板也好,或者太不活躍了。一般講起來,中國的教育體製使得年輕的人傾向於更內向,美國的教育體製使得年輕人更外向,更內向和更外向各有好壞,很難講哪一個絕對比另外一個好的。所以,你剛才提這個問題,我想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希望所有的家長,對於這個事情的看法,采取一個比較長遠的立場上來看,從整個國家體製的立場上看,從這個著眼點來看,不隻是局限於他自己一個孩子的前途的問題。[16:51]
- [主持人]:剛才您也提到了,中國式的教育和美國式的教育各有好壞,各有利弊,很難評論哪一個真正的好、哪一個真正的壞。下麵問您,都知道您在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擔任過教授,從事科研工作,其實我在網上也搜索了很多關於您的新聞,都是關於您和您妻子的消息,很少有媒體報道您搞科研工作的一些新聞,可不可以在這裏,您跟我們介紹一下您在北京清華大學的一些工作方麵的情況?[16:56]
- [楊振寧]:我做研究工作已經很多年了,也可以說是,我得了博士學位也是從二十幾歲開始,我主要是做物理科學的研究工作。做尖端的研究工作,跟打仗衝鋒陷陣是有類似的地方。打仗的話,我想你要做前線的兵,我想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的人沒有問題,比一個四十幾歲、五十幾歲的老兵衝鋒陷陣的本領大,這個跟科學前沿的研究是一樣的。尤其是物理、科學、數學這一類的學科,理論非常強的這種學科,都有這個現象。所以,做得最好的研究工作,對於一個科學家講起來,最好是在年輕的時候做出來。像愛因斯坦,他26歲的時候,就寫了好幾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震動了當時整個的世界。同樣,我的研究工作,最成功的年代,是在我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時候。我搬到清華大學的時候已經70多歲、80多歲了,所以我自己已經知道我不能在前沿衝鋒陷陣這方麵做貢獻了。
- 不過,我的興趣基本上就轉向了物理學識,所以,我到了清華以後,學識上,在那以前20年左右,我已經開始主要是做了一些物理學識的研究,什麽叫物理學識的研究呢?比如說是20世紀三個大的物理學的革命性的發展,一個叫做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發展的時候,有好幾位最最有貢獻的開始的人,他們當初是怎麽想出來的,他們寫出來重要文章的時候,有過什麽困難,比如說是在20世紀80年代,薛定諤,波動力學,也是量子力學名稱的一個發明,慶祝他一百歲有一個國際性的研討會,我在那上麵有一個演講,這個演講就是我當時對於這一段曆史的研究得到的心得。就是主要挖掘出來了薛定諤在1926年寫出震驚世界的文章,在寫的過程中,有了很多的起伏,我把這件事情仔細分析了一下,我自己對這篇文章,我覺得還是很有貢獻的。因為使大家更了解到在前沿科學發展裏頭,常常所碰到的一些所謂的困難,等到你從更高的地方來看的話,原來不是困難。
- [16:59]
- [楊振寧]:所以,回答你的問題,我後來的幾十年主要的是在做一些物理學識的研究,這些研究發表了一些文章,今年出了一本書,叫做《論文選集二》,因為我在1983年的時候,出了一本《論文選集》,就是把那個以前我的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一,特別比較重要的三分之一選起來,出了一本書,後來這三十年,最近又出了第二本叫《選集二》,都是英文的。[16:59]
- [主持人]:剛才跟您交流,感覺您的思維是非常的敏捷,語速也非常的快,不像是一個91歲的長者。剛才您也說,搞科研研究,就像戰士一樣,要衝鋒打仗,雖然您已經91歲了,但是您還是保持一個非常旺盛的精力從事科研工作。想問問您,您如何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得以繼續從事科研研究?[17:00]
- [楊振寧]:事實上很多人問我,你做什麽健身運動,我很少做健身運動,我知道我應該多走一些路,其實我很懶,走了幾天路以後,漸漸地就不走了。我想我很幸運,從我父親和我母親所得到的基因相當好,我的弟弟妹妹,現在我們在一起,兄弟姐妹一共四個人,我是老大,我們最小的妹妹,今年也80歲了,我們都沒有基本的一些身體上的問題。所以,我想,第一,要感謝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很好的基因。另外,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很幸運的,我們幾個人都基本不抽煙,我從來沒有抽過煙,我也基本不喝酒,所以有很多對身體不好的習慣,我都沒有,我想這也是一個特別占了便宜的地方。[17:01]
- [主持人]:我相信很多網友聽了您的介紹以後,相信以後都會盡量不抽煙、不喝酒,像您這樣,就是因為您不抽煙、不喝酒,所以才能保持健康的身體。[17:01]
- [楊振寧]:不抽煙、不喝酒,並不是我有意識的,因為我小時候,很多人抽煙,我試一試,不喜歡,就不做下去了。並不是我有意識的說抽煙不好,我就不抽煙,這也是我很幸運的地方。事實上,我非常的幸運,我出生的時代是中國窮得不得了,困難得不得了,可是因為我6歲的時候,我父親就從美國回來作了教授,所以那個時候,我同年紀的中國小孩,吃不飽的小孩很多,我父親是一個教授,當時在30年代,一個教授的待遇是非常優越的,所以我沒有這種困難。打仗的時候,當然大家都很困難,不過至少我並沒有真正餓肚子的現象。後來,打完仗以後,我到美國去,又達到了科學蓬勃發展的時候,所以我就搭上順風車走到這裏,包括剛才講我的身體,比起我同輩的人是幸運而又幸運的。[17:01]
- [主持人]:剛才介紹了您保持健康的秘訣,因為我看到您是9月22日出生的,之前我也相信您都過了自己91歲的生日,您過生日的時候,子女和太太有什麽表示嗎?[17:02]
- [楊振寧]:基本上我們家庭裏頭,對於過生日這件事情不特別發生興趣,我的孩子,他們在我生日的時候,會給我一個生日快樂的E-mail過來,如此而已。通常都是學校裏頭,比如清華大學,或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學校,或者是中文大學,同事們主張搞一個慶祝會,通常我都是說不要搞了,不必了。我想每一個家裏頭親情之間彼此之間的關係,每一個家裏頭發展的情形都是不一樣的。[17:02]
- [主持人]:下麵有一個問題,想請您給我們當下的年輕人做一個解答。現在城市裏麵,離婚率挺高的,尤其像年輕人,結婚率高,可能因為過一段時間,感覺彼此性格不合適,因為一吵架也好,就會鬧離婚。您和您的妻子,可以說是老少配,這麽多年過去了,生活也非常的恩愛如初,您對於婚姻這方麵,您有什麽建議給我們當下的晚輩?[17:02]
- [楊振寧]:這個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我想我們對於婚姻的問題,沒有人有真正最好的建議。不過,我可以回想一下我自己的人生經曆,尤其是跟我的同時代的人,中國人、外國人的經曆,我可以講一下我今天在做了這些對比以後所能夠講出來給大家的話。我曾經公開講過,我在西南聯大在昆明念大學的時候,我那時候很年輕,我是16歲的時候進西南聯大念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是在物理係,數學係來了一個女同學,叫做張景朝,她很容易使人注目,很漂亮,又很活潑,因為她是數學係的學生,我的父親是數學係主任,所以那個時候的辦公室很簡陋,所以這些同學常常到位置選課這一類的事情到我家裏頭找我父親,所以張景朝有時候到我家裏頭來,所以我就認識了她,我父親母親也都認識了她,後來過了幾個月以後,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跟我自己講張景朝沒來之前,我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心境像一個很平的湖水,我知道她來了以後,以後幾個月波濤洶湧,使得我心裏頭很煩燥,我那天想了想,我說這個不好,這對我的前途不好,所以,我就決定,說現在不是我交女朋友的時候,我現在還是應該集中注意學習的工作。[17:03]
- [主持人]:什麽時候您覺得合適交朋友?[17:04]
- [楊振寧]:這時候是17歲的時候。做了這個決定以後,我是貫徹這個決定。怎麽貫徹這個決定呢?當然不是和張景朝說絕交吧。可是,我不大去注意她,或者不大去找她講話,就盡量的把關係變得平淡下去。從今天看起來,我想我有一定的成功,為什麽呢?我看了一下我同時代的人,他們寫的自傳,我就知道西南聯大很多男同學都在那裏追女同學,沒問題,是受了很多的紛擾。事實上我剛才講我17歲的決定,不止是到17歲,因為後來我在西南聯大念完本科生,念完研究生,到美國去念博士生,我是一直到1949年,就是我27歲的時候,才開始去找女朋友。在那以前,我是有意識的我不去交女朋友,因為我當時應該最好的對於我的前途是集中來做我的學習工作。我想這個決定維持了十年,與我後來的學術成就有直接的關係。[17:04]
- [楊振寧]:我講這話並不是說,我這個辦法是人生最好的一個辦法,我隻是講出來,這是一個經驗,尤其是今天我看見了很多我同時代的人自傳和別人寫他的傳,像我這樣,能夠維持那麽久的一個處理交女朋友問題的原則很少。這對於我後來的工作有多麽大的影響,說是有影響,是沒有問題的,有多麽大的影響,是不是應該效尤,我想每個人的決定都是不一樣的,我隻是講出來我自己的經驗。[17:05]
- [楊振寧]:一般講起來,我的思想,你說比較單純也好,或者說是比較理性,克服了感情也好,不管怎麽樣,這與我人生整個經曆有重要的影響。[17:05]
- [主持人]:如果當年您西南聯大的同學也像您這樣,27歲就談戀愛,可能今天也會取得像您這樣類似的一個學術成績。[17:05]
- [主持人]:有很多人,在西南聯大,我並不清楚他們每一個人戀愛的經曆,這個我不知道。不過,我想你可以想到,一個人做大學生的時候,做研究生的時候,特別去追求女孩子的人,他的學習不會沒有問題,會受到負麵的影響。[17:09]
- [主持人]:相信您也對大學要不要談戀愛也作出了自己的一個判斷。最後一個問題想問問您,您今年已經91歲高齡了,回顧您過往的人生經曆,您覺得對於您自己來講,最值得紀念和榮耀或者您最高興的是在什麽時候?人生當中有沒有一些遺憾?[17:09]
- [楊振寧]:您說在我的人生經曆裏頭有沒有一件事情使我覺得最重要的。[17:27]
- [主持人]:對,最重要,或者是最高興的事情。獲得諾貝爾獎應該算是最榮耀、最高興的事情嗎?[17:28]
- [楊振寧]:我想我不知道怎麽回答你的問題,但是我可以回答另外一個問題,假如我今天91歲了,有時候我想一想,說楊振寧這個人,他的一生,對於他最重要的是哪些事情或者是哪些觀念,或者是哪些領域的事情。我想貫徹我這個人的一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是我身上流的是中國文化的血,還有一個是我對於中國做人的辦法,認為是我最喜歡的。[17:29]
- [主持人]:怎麽解釋?中國做人的辦法是您最喜歡的。[17:29]
- [楊振寧]:因為中國傳統做人的辦法,跟西方做人的辦法是不一樣的。儒家所謂君子,不管你把話是怎麽一個解釋,它所特別著重的跟西方是不一樣的。我認識很多一流的西方物理學者,很多是我的朋友,或者是比我長一輩的人,裏麵多半的人都不符合於他們做人的原則,都跟中國的君子之風是背道而馳的。隻有一位是大物理學家,我認為我非常佩服他,不隻是他的物理,而是他做人,這人叫費爾米,是我在芝加哥大學的老師,我最近所出的這本書裏頭有一篇文章,就是講費爾米的。在那個文章裏頭,我就講,這些我所認識的非常成功的物理學家裏頭,多半的都跟他不一樣,隻有他是符合於中國所謂有君子之風的人,他不是要去炫耀自己,不是要去用一種不是最值得尊重的辦法去搶占別人的工作或者什麽,這是他的特點。我想,這個特點與我在中國長大,得到中國傳統的做人辦法的教育,在我的身上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17:30]
- [主持人]:我相信中國傳統的優秀的做人的道理,是深深地影響了您這一生科學研究和成長的經曆。最後一個問題,想問您,可以說,您的人生是活得非常的精彩和豐富,也是被很多人所敬仰的一位科學家。您的一生有沒有您覺得有些遺憾,我的意思是說,已經很完美了,但是還沒有達到您所期望中的那個程度,有沒有一些小小的遺憾?[17:30]
- [楊振寧]:我想不應該說是遺憾吧,我們所做的基本物理學裏頭,最近這幾十年有了長足的進展,可是未盡全攻,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問題,像我這一輩的人希望解決,可是沒有達到。你今天要問我,這些領域裏頭,想要解決,到現在為止,沒有解決的問題,以後二十年、五十年會不會能夠有大的發展?我對它也沒有很樂觀的信心。換句話說,我覺得我們做了一些工作,有一些成就,可是最後最困難的東西,我現在一時對於很快的能解決不太樂觀。是不是一種遺憾呢?也可以說成是一種遺憾。不過科學的發展,我想永遠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完全圓滿的解決,所以,科學的發展永遠是還有問題、還有更新的問題、更難的問題,我想這恐怕是科學研究必然的一個規律。[17:31]
- [主持人]:楊教授,其實有一個問題,我一直藏在心裏麵,想問您,但是我不知道這個合適不合適,就是當年跟您一起獲得諾貝爾獎的那位李教授,兩位,您和他,在科研領域上一些分歧,所以後來兩個人就很少再有聯絡了,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和李教授,您現在覺得,兩個人沒有機會再合作、再見麵,您覺得是遺憾嗎?[17:31]
- [楊振寧]:當然,李政道比我年輕4歲,我們是在1946年在芝加哥最先認識的。那個以後合作得非常的成功,後來到1962年我們徹底的決裂了,這個以後又有很複雜的一些經過,不過到了今天,李政道也快90歲了,我們現在對這個比較放鬆了。將來,到底是我們中間發生了什麽事情,我想一定有人去研究。所以,也可以說是已經不是我們自己所關注的事情。[17:32]
-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楊振寧教授接受我們的專訪,在此也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謝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
同時也感謝各位網友的在線關注,再會。[17:32]
回國後薪水分文不取
90年代末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後,還有很多人攻擊楊振寧每年拿了很多經費,但卻隻撈錢不做學問、不授課。然而,楊振寧在清華大學的年薪為人民幣100萬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他還賣掉了自己在美國紐約的一處大房子,向清華捐了100萬美元。他把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也捐給了清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