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開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親近的人,相處沒了分寸與邊界,也會演變成一場災難

(2020-06-22 18:36:21) 下一個



微博上有個話題:跟沒有分寸感的人做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高讚回答說:我從來不跟沒有分寸感的人做朋友。
看似幽默的回複,其實揭示了一個戳心的社交真相:世間的任何關係,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缺乏分寸感,是毀掉一段感情的隱形殺手。

 


 

1.一段關係的結束,始於不堪打擾
前陣子,朋友涓子跟我在微信上訴苦。
在大學教了十幾年社會學的她,年初因為疫情賦閒在家,重新拾起了寫作的愛好。
潛心苦更了三個月公眾號後,竟也出了幾篇小爆文。
朋友們看到她的文章被大號轉載,紛紛向她道喜,還有位久不聯繫的同學提出,想跟她學習新媒體寫作。


向來熱心的涓子,欣然應允。
她還特意將自己的經驗整理了一份文檔,給朋友發了過去。
沒想到,這位朋友全然不把自己當成外人,不管白天晚上,隻要一碰見問題就來向涓子請教。


有時候淩晨一兩點,還會打來電話讓她幫忙修改文章。
涓子心裡不大舒服,但礙於兩人的舊交,仍舊耐心地解答朋友拋來的一連串問題。


後來學校通知開始上網課,涓子白天要給好幾個班的學生講課,晚上還要備課、看書。
忙的團團轉的她,常常不能及時回複朋友的求教消息。

沒想到這位朋友居然在朋友圈暗戳戳地內涵她:
“會寫幾篇文章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擺出一副心高氣傲的樣子給誰看呢!”
忍無可忍的涓子,一氣之下拉黑了她。



心理學家武誌紅在描述中國家庭時,曾提出過一種“漿糊邏輯”的概念:
“家庭成員之間如果沒有隱私,不分彼此,關係就會亂成一鍋粥,矛盾和衝突也將隨之升級。”這個邏輯,用在人際關係上,也頗為合適。


不把自己當外人,沒有界限的肆意打擾,沒有底線的強人所難,隻會讓關係越走越淡。

 


2.再好的朋友,也不能越界
在書上看到過一句話:“要想得到一個人,你就去走近他;要想失去一個人,你就去無限度地走近他。”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死於久不聯繫,而是走得太近。
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每一段關係中都有著各自舒適的安全空間。
再親近的關係,一旦越界,也逃不過愈走愈遠的宿命。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裡,宋倩和童文潔這對老朋友,曾經險些“鬧掰”。
因為誤認為英子和方一凡“早戀”,宋倩找到童文潔,想讓兩個孩子杜絕接觸。
童文潔覺得宋倩過於緊張,一直在試圖安撫她的情緒。
宋倩卻越說越激動,甚至指責童文潔的老公“在家遊手好閒,油嘴滑舌”,就差把“軟飯男”三個字直接說出來了。
末了,還不忘加上一句,說不定以後方一凡也會繼承爸爸的“不靠譜”。
話音剛落,向來好脾氣的童文潔頓時就翻臉了。
有時候,過於熱情地介入他人的私人空間,不僅不會讓彼此更親密,反而會導致雙方反目。

知乎上有個話題:“你為什麼和最好的朋友分開?”
下麵的答案五花八門,卻多多少少都離不開“界限感”的缺位:
帶男友參加聚會,有人打著“關心你”的旗號旁敲側擊地打聽他的工作、收入、戀愛經歷;
有朋友總愛當眾開你的玩笑,你稍有不悅,就要被指責“小心眼”;
有人老喜歡找你幫忙,大到借錢,小到帶飯拿快遞,還總擺出一副理所應當的姿態;
。。。。。。。


《朋友》裡有句話:
“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易生隔離。”

 


 

3.最好的關係,是熟不踰矩
東野圭吾的小說《假麵前夜》中有個情節:
酒店女接待尚美,對前來住宿的麵戴“麵具”的單身女客人的來歷深感好奇。
大堂經理卻頗為嚴厲地告誡她:
“來我們酒店的客人都帶著一個叫做客人的麵具,永遠不要試圖揭開麵具。”
誠然,活在這個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客人”。
關係再親近的兩人,也需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過於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有位智者在談到自己交友觀時,說過一句話:
“人到掏心窩子時,就離分開不遠了。”

 


 

與人相處,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是疏離和冷漠,而是一種識趣和智慧。
越是親近的關係,越需要用心經營。
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不要忘記下麵幾點:
1. 說話留餘地
2. 相處有距離
3. 做事多考量
4. 邊界要守好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再親近的人,相處沒了分寸與邊界,也會演變成一場災難。
願你既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也不隨意侵入他人的世界。
把握好方寸之間的界限,在一段舒服的關係裡彼此滋養,久處不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同意你的觀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