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0)
2012 (229)
2013 (184)
2016 (160)
性是人的本能,也是愛的本能。就性而言,它不應該脫離人的本性。如果單純地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性,那麽除了對人性的貶低之外,也難以理解人在性方麵的困惑,障礙乃至性的變態。
心理學說:性影響人的生活,改變人的生存,但它更深刻地影響到人的內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關係的角度來觀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性。
性是一種超越肉體的情感,它體現了一種生命力的特征。但性同時觸動的是人內心最敏感的神經,因此又顯示出其脆弱性,以致性障礙,性變態等問題往往能夠集中展示一個人內心的衝突。無論是性的節製還是性的放縱,在其背後都糾纏著內心的種種困惑。
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叔本華說:“除生命外,它是所有的衝動中力量最強大,活動最旺盛的,它占據人類黃金時代(青春期)一半的思想和精力。”
性的力量,不是道德或法律就能馴服的。性衝動、性幻想,都會對一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生活帶來多重的影響。
食色,性也。性,作為人的一種本能,是人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條件。人,是有意識的生命,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性行為,選擇性對象。
然而,性相對於吃喝等其它本能,又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性超越於個人, 而成為兩性、家庭、家族,乃至社會的事情。因為性在社會關係中的重要作用,性曾經占據在社會道德的核心地位,道德對“性” 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性,不會因為主觀的壓抑或否認它就消失或不存在。作為一種本能,性與生俱來,不可排斥,如果我們排斥性,否認性,那麽我們就在排斥自身作為人的存在。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性的意義從來不僅是生理的,更大程度上是心理的。性,是建立一種親密關係的願望和手段。“人的性欲不止是純粹的性欲,它在人的層麵上說,是性欲轉化關係,人格化關係的工具。” 性是男女情感關係的一座橋梁。
性,在兩性之間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性的和諧可以拉近兩性的心理距離,增加親密感,性的衝突也可以疏遠兩性的心理距離,激發怨恨感。
在社會道德的規範下,性欲總是以愛的名義來要求。不過,對愛的渴望,不僅來源於性的欲望,還有與人建立關係的願望。
傳統文化,要求男人“英雄有淚不輕彈”,對男人的性從來是寬容的,性是男人征服和力量的彰顯,是繁衍的需要。所以,男人有一種用性的需求來掩蓋情感需求的心理傾向。
不難看到,有些男人擁有很多的性伴侶,風流成性,其實內心有對情感的巨大渴望,他有脆弱的一麵,卻又要故作堅強。女人和性隻不過是男人對空虛感情的慰藉。
傳統文化,要求女人應該是溫柔的,多情善感,多思幽怨,女人應該是貞潔的,女人不能表露自己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
在過去的社會,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女人的性都是壓抑的,對女人的貞操都是嚴密控製的。所以,女人性的需求被隱藏了,代之而起的是女人對情感的需求。
因此,女人有一種用情感需求來掩蓋性需要的傾向。很多女人,不斷地追求新的情感,而這背後存在著沒有得到滿足的性欲。
男人需要親密感的時候,往往用好色來掩飾,通過性來表現。女人卻在性方麵顯得較為含蓄和羞怯,在女性溫柔慈愛的背後,也許掩飾著對性欲的渴望。
透過現象看本質,男女在情感方麵的差異並不是懸殊的。男女都是既需要情的,也需要性的,男女都希望情與性的圓滿交融。沒有性的愛情,是不存在的。這並非說,愛情一定要有具體的性行為,但愛情一定要有性欲的吸引。在幾乎不會引起性欲衝動的異性之間,是很難產生愛情的。 當今社會,能夠坦率地承認因性問題導致離婚的人越來越多。
性除了滿足本能需求,解除身體的生理緊張,並帶來愉悅感和享受的同時,也承載著連結感情的意義。性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更廣泛的身體接觸和情感接觸,而不是狹義的性交動作。
因此,性不隻是一種生理的本能。對性的強烈欲望,反映了一種情感的需求,性欲是一種心理呼喚。
“有一對夫妻,他們唯一的兒子遭受意外死去了,在兒子葬禮的當天晚上,他們發生了性關係,這是他們結婚以來最激烈的一次做愛。事後,他們都感到很愧疚――兒子死了,自己卻沉溺於性愛。殊不知,這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行為,在此時此刻,他們最需要的是相互慰藉,以抵禦喪子之痛,而性行為承擔了這一使命,當兩個人身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感覺到雙方生死相依,他們不再那麽孤獨和哀傷。”
真正持續穩定的愛情,它必須建立在性欲吸引的基礎上,同時卻又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抑製性欲。深沉的愛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抑製性的欲望,受到抑製的性衝動才能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一種持久的聯係。
人的情感在某些方麵是超越肉體的。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性衝動,那麽性關係會變得不穩定,也難以持續。
編輯:開心
Thanks!
而人如果隻有性和欲,那也隻是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