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開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道無形”與“無形管理”

(2013-02-23 05:13:08) 下一個
 





    “大道無形”是出自老子《道德經》的觀點,也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本來不是老子原話,但卻是他的本意和終守不易的思想。
    “大道無形”源於《道德經》中的兩句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裏,不論是“大音”也好“大象”也好都比喻“大道”,是要說明緊接的後一句:“道隱無名”。
     古語“名”,指名狀、標簽和形狀,“無名”意為無形的、沒有標簽的,也類如古代成語:“不可名狀”——不可形容的樣子。老子對自己的主義和主張是不插標簽的,所以造成道家弟子的“道法”喜歡神仙和神秘。

     若把“道隱無名”一句與前兩句再合起來理解,正好喻示的是“大道無形”。古往今來,經常掛在人們嘴邊的四個字就是老子的本意——“大道無形”。久之,反而對《道德經》中的原話感到陌生了。

     何謂“大道無形”?
     首先,讓我們思想何謂——“無形管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祖國一度信仰紊亂。不僅表現在“洋為中用”方麵有過之,在“古為今用”方麵也出現了把各派別的百家思想推崇到了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頂端,並受到不同人群的熱捧。本人認為,這樣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其精華,既吸收不好也難免誤用。
    現代企業中的一種不良現象是:不論“洋為中用”還是“古為今用”,概念的形式邏輯釀成的理解和運用偏差,很難被及時糾正。比如對“無形管理”方法的理解,改革開放後的新一代管理者對其理解就截然不同。“新一代”實際崇尚的是一種喜歡監督別人不喜歡民主監督的“無形管理”。其方式方法表麵上與老子的“大道無形”有點相像,實際上與老子本意差別很大。
    如今的企業管理者,絕大多數沒有掌握與員工麵對麵溝通、交流或批評或幫扶的才能,都不知道怎樣坐下來與下級談一談——這種曾經的傳統,被認為有傷等級關係屬於落後的管理。所以,都特別熱衷“無形管理”。
    通常表現是:想知道下屬思想,找個商人來與之套近乎(此商人德行雜念如何?不管),令其套來一鱗半爪“想法”和片言隻語“動態”,便用於某人命運的管理決策。如果發現某人才對企業看法不合上意,同樣是采用“無形”措施,管理者不露麵,隻讓信任和獎勵遠遠離開你;如果發現某人才有企圖“跳槽”想法,還是“無形”措施,管理者不與你照麵,隻通過旁門左道傳遞一些你沒有機會解釋的信息,就足以撲滅那方的納才欲望。
     更有甚者,對所有被列入“既要‘無形管控’也要充分利用”的人才,還可采用亞當·斯密認可和讚美的那隻“無形的手”,通過市場調節來達到管理目的。比如,若發現你想賣房產(即判定為“跳槽”前兆),立即有熱心人登門“幫忙”,說是能替你盡快出手。但就是這熱心人,恰恰是管理者的旁門之“托兒”,有他“設法”幫你跑中介,整個中介市場都會收回“無形的手”。而究竟為什麽好心幫你,卻遇到了麻煩?詳情,你永遠不得而知。
    我們為什麽要把這隻“無形的手”稱之為“灰色之手”?
    一、因為它沒有監督,類似於“黑箱操作”。
    二、因為它沒有約束,伸手過頭,越過邊界,甚至限製了你與公幹無關的作為,憑你無權無勢的手頭資源,無論如何也抓不住這隻擁有公共權力資源的“手”。你本來就窮,希望賣舊換新減息,結果隻能“二套貸”。
    三、因為它的表現不夠陽光,不符合時代進步特征,把用於市場調節的“無形的手”用到了管人用人的領域,使管理手段違背了市場經濟主張社會成員自立的原則精神,使許多沒有掌握公共權力且有作為的人,淪為市場經濟的“奴隸”而找不到原因,有人隻好錯誤地仇視共產黨。
    四、因為它如果發展下去,企業價值觀將嚴重錯位。本來企業各類人才是有價值的,但現在非管理人才大貶值;有價值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能夠不擇手段為企業“栓”住人才的少數人。企業對這類人大加讚賞,給予優厚待遇令其更多實施低成本“無形管理”,即使過程中出現破綻和輿論嘩然也會助其掩蓋。由此造成全社會“人才是非”日益增多,“人才是非”日益混亂。如今,許多博士碩士都不再熱心專業而向往“級別”且熱衷“管人”。管人的人是人才,搞專業的人不是人才或隻算低等人才,這種價值觀導致創新源頭枯竭。
    五、因為它敗壞了社會風尚。“無形管理”難以避免管理者用一隻手設個套、使個絆,把你打翻在地吃個虧,另一隻手又把你扶起來,把本來屬於你的再給你補上,此時你隻恨前事有因,對“扶你起來”的後一個感恩戴德。其實,“前一手”和“後一手”都是“無形管理”的“兩隻手”。你在無形中學會了“感恩”,企業也在無形中敗壞了管理道德(即官風官德)。此風蔓延之初隻“厚黑”了少數人,經過十多年業內相傳,無形的“厚黑風”已浸染了全社會。

    接下來,思想——“大道無形”。
    曾不止一次說過,數十年的應試教育使單一形式邏輯思維方法成為當代人難以抑製的思維模式。也提到過,單一形式邏輯頭腦適宜數學推理,不適宜認識人、理解人和發現人才,也不適宜掌握太深厚的人文社科思想精華。要讀懂老子,掌握其精髓同時剔除糟粕,需要有哲學思維天賦,或認真學習過唯物辯證法。不然,老子的觀點多半會在人們頭腦中不起好作用。
    就說“大道無形”怎麽解?這是老子達到頂級成果的思想觀點,筆者在這裏解釋,難免會引起學界高端的關注。因此,敢解難解時,也需要謹慎。我先就兩種邏輯方法做思維路線的劃分:
    第一、在兩個概念之間,形式邏輯的思維路線可判定互等相等,通常概念形式是:A=B。唯物辯證法的思維路線不能就任何兩個概念互相劃等號,隻能相互對等分立和相互對應分立,表述方法是:“無形與有形”或者“A﹕B”,判定兩者間有對等條件沒有相等條件,有對應關係沒有互等關係。
    第二、在兩個概念之間,形式邏輯的思維路線就單純肯定或單純否定可認定互證關係。比如,在同一大前提下如果設定X=3,也可以反過來判定3=X。而唯物辯證法的思維路線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拒絕兩個概念可依據肯定或否定的邏輯關係相互求證。即:可以設定X=3,但不能反向判定3=X。
    老子的“大道無形”,其完整的肯定判斷句式是:“凡大道都是無形的”。用形式邏輯方法則很容易反推而斷定:“凡無形的正是大道之體現”,沒有違反“同一律”。而類似的形式邏輯思維方法十分普遍,如:自由化的市場經濟因為其崇尚“無形之手”的自發調節,因此可謂“大道”矣!管理者隱其管理之身而實施的無形手段(乃至“暗箱操作”方法),因為也是無形的,也可謂之“大道”也。“大道無形,易行天下!”——無形的東西成了許多謬誤可以暢行無阻的理論根據。而恰恰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希望通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奠基方法論,讓自由經濟的“無形之手”逐步顯現為“有形”,並指導人們利用有形的經濟杠杆來調節可能隨時發生紊亂的市場經濟。科學規律從無形到有形,從自在自為到被人們主動掌握和利用,這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一般標誌,反而被誤解的“大道無形”價值觀和方法論所輕視或否定。
    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對許多正確思想的誤解和曲解常常就是這樣產生的——形式邏輯在兩個概念形式間的判斷句式中,可以相互肯定或否定。單純概念形式的思維定勢容易誤導實踐過程,原因就在這裏。
    唯物辯證法認為:大道無形但並非無形的都是大道。因為,許多隱匿很深的事物抑或包藏“無道”、“惡道”也難說。那麽,老子的“大道”究竟是何意?讀《道德經》81章先不要問“大道”何意,先問“道”指什麽?
    雖然“道”無標簽,但老子仍然用老子的“曲折語法”表述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來,“道”是“以人為本”的東西,是為人而立的。那個珠璣一般的粘連句所表示的總含義是:從“人”開始,地天人道一個效法一個,最終是效法自然。“道”的基本含義就是“自然”。
    這裏的“自然”一詞與現代漢語的“大自然”一詞有區別也有聯係。古代漢語中,除《詩經》等文學作品外極少有“雙字詞”,古語多是一字一詞(幽默:“家有妻子”並非隻有老婆而是有妻、也有兒女)。“自然”要拆開解:“自”,是自在的、固有的、本來的意思;“然”,筆者采用最通俗解法,就相當於“實事求是”中的“是”。自然,就是自在的規律,天生的法則,固有的現象,本來的麵目。如果把這種認識推到價值觀頂端,那老子的最高價值觀就是“自然主義”了。老子的自然主義與薩特的存在主義是相通的,他們都把“存在”看作唯一。存在即合理,人的作用隻能老老實實跟從現存的一切。不過,老子的視野更開闊一些,薩特隻看重社會存在,“現世”就是一切;老子既重視社會存在更重視自然天成的存在,他主張模仿自然的存在來統領社會的存在。
    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的善,就像自然的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動而愈出” ——天地之間像個風箱,……你越是努力風聲越大,越顯亂。“為無為,則無不治”——遵從自然和無為之道,天下沒有不太平的道理。
    老子主張人類推崇自然、效法自然是對的。但是,他的自然觀是原始的、被動的、樸素的,他代表了人類低能時期的自然觀理念,他否認人類科學思想的進步在效法自然和追求“天人合一”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這是他的缺陷。薩特盛行時,人們隻崇拜社會存在價值,自然生態環境則遭到破壞;老子盛行時,自然壞境被保存完好,先進的科學理論和人的創新作用力則遭到貶斥。
    老子的“自然觀”所產生的一切行為動機就是“無為”。仔細想想,若把它推崇到人類行為方法論的頂端,他的自然觀是否局限?他否定主動的“有為”。比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越追求知識越損害自然。“智慧出,有大偽”——智慧出來了,就有大偽詐。“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這一句又是倒裝粘連的“老子語法”,為便於理解,我把三句反過來推:天意就是“道”(老子說天道自然公平);隻要順天意,人性就全麵;人性全麵,自然會出於公心。上述“自然觀”最終被百姓們都理解為“天意”決定一切。一方麵寓含自然主義道理,一方麵成為在中國流傳千古而綿延不絕的“宿命論”的思想根源。但從《道德經》原創表述中,很難說“宿命論”也是老子的本意。
    不過,如果把“天意”解釋為自然規律且莫神化“天意”,老子的自然觀卻擁有取之不盡的精華。這就要在遞進一層中進行分析:“道”指自然規律,“大道”指什麽?凡自然的,就是“大道”麽?非也。老子認為,大道是無形的。這表明,有的自然規律在老子眼裏還未可至高至大,他所推崇的自然規律不僅是“道”而且是“大道”,是無形的;他認為隻有“大道”才是無形的。這就使人不難理解,整個《道德經》的最高目標是在追求什麽。
    在老子眼裏,哪些屬於“大道”?首先,我們確信老子的“大道”是以人為本的,《道德經》中所讚美的“大道”全部是順乎社會人自然心理狀態的“悄然之舉”,但,絕非是隱形和看不見的事物。如:“愛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喜歡管理一切卻不顯露以勢壓人的架子(無形),當萬物歸依他時,他仍然不擺出君臨天下的樣子(無形)。“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要在不張揚中取得想要的東西。“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做不圖功利的事,幹不顯眼的活,嚐平平淡淡的味。“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達成最難目標要從平凡起步,幹出顯赫事業要從細小開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無須強行動員和發號施令而能夠大功告成的那些事,百姓都會告訴說:這是我們本來很願意做的事。事遂萬眾之心願,就是“大氣象”,所謂“大象無形”,表述的正是要在無形之中成大事。
    原來,老子的“大道”是基於人、基於人的自然心態來考慮的。他認為,所有在無形之中能夠辦成的事,實際上也就是在人們心理上感到“悄然”的事,能在不知不覺中促成事物向好處轉化者,即為“大道”之功,很自然。這就足以表明:“大道無形”主要不是外在隱形而在於讓人心感到自然,感到不知不覺。由此可見,“無形管理”的真正內涵,不是管理者用權行事要隱身、要藏匿、要暗箱操作,而是管理者善於通過各種途徑因勢利導、采用各種方式順應人心,善假以對方所具備的客觀願望達到管理目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向有利於管理目標達成的方向發生顯著改變和徹底改變。
    這就看出了《道德經》很精華、很有益的一麵。第一它主張:為人,最高道德是順天意,不做破壞自然生態的事,多做順應自然生態的事。第二它主張:為官,最高道德是順民意,不做破壞社會生態的事,多做維護社會生態的事。那麽,比較一下上述“無形管理”的缺陷在哪裏?它隻是“管理之手”的隱蔽、藏匿和無形,未必順乎人心民意,它隻答對了《道德經》的概念形式。它因“管理之手”的無形,使對象“有知有覺”地對社會生態產生誤解和抱怨;它以破壞社會生態的高成本代價,換取了管理層的低成本效益。
    正確理解老子的“大道無形”,可悟出此句所寓含的方法論,正是管理者應所追求的高境界。老子讚賞“善行無轍跡”即善於走路的人不留痕跡(幽默:道家修煉穿牆術、隱身術是否源於此句的誇張演義?);他崇尚“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即善於留住人的人不用上鎖卻無人能開,善於拴住人的人不用繩索卻無人能解。都體現的是現代管理理念的“大道無形”。
    與老子相通的中國古代優秀管理思想還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潤物的悄然);“水溪潺潺,聚則成洪,堵而泛濫,疏而長流”(順勢導流的無形管理);“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敏銳於從那些不引人注意的苗頭開始,即著手服從長遠目的的各類扶植和培育,好的管理是悄然起步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吸取其精華必先有好的思維方法,單一形式邏輯思維不宜閱讀這些厚重的東西。對諸子百家思想,我們主張均要在與曆史唯物主義進程相對應的前提條件下學與用,才能入木三分,揚長避短。孔子精華較多,老子哲理深奧,孫子運勢精湛,孟子辨理高明,荀子勸學有方,莊子神情逍遙……得到這一切,要具備辯證邏輯思維的真功夫和人文修養。然,這對於30年應試教育而產生的社會主流思維方式已經遠水不解近渴,較現實的辦法,依然是基層管理工作涉及關切人心的事項需要公開、透明和有序的民主渠道。當“無形管理”難以學到真諦時,“有形管理”仍然頂用。
    當然,汲取什麽樣的傳統文化精華,與人的基本立場有密切關係。筆者忠告:國企各級要淡化階級利益觀點,我們隻代表出資人利益(國家與大眾股東)領導自己的企業與國際同行(包括合資夥伴)和國內同行展開市場競爭。所有通過競爭贏得的效益都要服從30年國企改革的兩個單純目的:一是讓企業效益來標識我們為出資人經營和管理企業的實際業績,便於企業享受績效掛鉤;二是通過競爭贏得效益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永遠保持效率與活力。絕不可在兩個單純目的中摻入狹義利益階層的複雜目的。我們在製度框架下享受優厚的薪酬待遇和職務消費,符合市場競爭必須拉開收入差距的客觀要求,除此外,國企管理層和經營層沒有任何其他利益。如果超出“兩個單純目的”管理企業,均有可能給共產黨領導下的良性社會生態環境帶來隱患。這是曾經的教訓。
(原作:胡誌平,引用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