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查理大橋,來到小城區。細碎的石子路、曆經滄桑的老建築、交織如網的車軌和電線,時間在這裏幾乎不起作用,一切仿佛還是中世紀的樣子。小城區是一個古老的街區,其名稱是針對河對岸的大城而言,兩岸之間以查理大橋相連。中世紀這裏是德國人聚集的街區,擁有大量的貴族宮殿,而河對岸則是以捷克人為主,多為商人。小城區的景點以巴洛克式教堂為特點,包括聖尼古拉教堂、聖多馬教堂、勝利之後聖母堂等等。北部是政府機關和外交大使館的所在地,沿著街道向上走,可以到達高高在上的城堡區。南邊沿著伏爾瓦塔河岸分布著許多的花園和公園。鵝卵石鋪成的後街中,狹長的小巷兩旁都是凝聚著時光的古建築,發白的石板路上透著一股久經年月的滄桑。僻靜的古老花園、門廊上古雅的彩色房屋門牌、以及不計其數的咖啡館和冰淇淋店,在這裏可以悠閑地消磨一下午的時間。
小城區從查理大橋的小城塔樓開始
跨過這道拱門,就進入到小城區
沿著這條石子路向前走,不遠處就是小城廣場
小城廣場(Lesser Town Square)
小城廣場距離查理大橋不遠,穿過塔樓哥特式拱門沿著碎石路走幾步就到了。廣場充滿了中世紀小鎮風情,老式的有軌電車慢慢駛過,周邊是一係列的曆史宮殿和保護建築。商鋪林立,餐廳和咖啡館比肩,幾個路口匯集在此,非常熱鬧。廣場最耀眼的建築當然非聖尼古拉大教堂莫屬,巨大的綠色拱頂和尖塔高高聳立,無論身處小城區的哪個角落都十分搶眼,卻又經得起目光的細細打量,是小城區的標示。過去小城廣場除了用作市場,也是各種社會活動的地方,例如這裏曾經是執行絞刑的場所。如今廣場紅色巴士穿梭不斷,來自各地的遊人如織。相比於城堡山的富麗堂皇,小城區顯得更接地氣,你可以盡情享受街頭那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味道。走累了,坐在露天咖啡館歇一歇,看著夕陽灑在聖尼古拉斯教堂頂上,時光仿佛倒流了一般,浪漫而懷舊。
小城廣場上有軌電車來來往往,軌道電線縱橫交錯,一切都是古老的模樣
布拉格的有軌電車已有140多年曆史,電車可以到達城市的每個角落。天上縱橫的電線,地上交錯的軌道,老式電車從身邊哐當而過,令人有穿越時光的迷醉。
周邊布滿了老建築
當然最搶眼的是聖尼古拉教堂
傳說小城區的建築原本沒有街道號碼,房屋上有特製的標示表示主人的職業,比如這一家的主人應該是製作小提琴的
領館區,這條街上可看到各國的的國旗隨風飄揚
聖尼古拉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
聖尼古拉教堂是布拉格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建築,也是歐洲最漂亮的巴洛克建築之一。其翠綠色巨大的穹頂和高聳的鍾樓,以及華麗繁複的室內裝飾都稱得上巴洛克顛峰時期的典範。教堂由波希米亞著名建築師丁岑霍費(Kilian Dientzenhofers)父子所設計,共花了十五年才完成。內部裝飾恢弘精美,華麗壁柱的雕塑出自著名雕塑家布勞恩(Antonin Braun)之手,穹頂的壁畫《聖尼古拉斯之饜宴》(The Banguet of St.Nicholas),總麵積廣達1500平方米,是整個歐洲教堂中最華麗的作品之一。教堂內的管風琴曆史悠久,1787年莫紮特曾使用這座管風琴演奏。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常常在這裏舉辦名家音樂會。
聖尼古拉教堂是歐洲最漂亮的巴洛克建築之一
黑死病紀念柱
勝利之後聖母堂(Church of Our Lady Victories)
勝利之後聖母堂屬於加爾默羅會,因供奉耶穌聖嬰像而在天主教內非常有名,吸引許多天主教徒前來朝拜。關於教堂的名字有一個傳說,據說布拉格曾經發生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衝突,眼看天主教徒就要落敗,神甫佩戴的聖嬰像發出光芒,令新教徒目眩而逃跑,因此教堂也就被稱為勝利後聖母堂。聖嬰像在1924年得到羅馬教皇庇護十一世加冕。2009年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曾到訪此地,牆上還貼著他當時主持儀式的照片。所謂聖嬰像,就是幼時耶穌的雕像,教堂的祭壇上不是我們看慣了的十字架上的耶穌,而是穿著漂亮禮袍的小娃娃。教堂樓上的展覽館陳列著各國送給聖嬰的小禮袍,很有看頭。 聖嬰雕像的衣櫃已經積攢了400年,有300多套禮袍,大多為捐贈所得。不同的場合由加爾默羅的修女為聖嬰換上不同顏色的禮袍。一般來說,綠色為平常所穿,白色為聖誕節和複活節所穿,紫色是出借展出的服裝,紅色是五旬節和殉道節的服裝,加冕儀式時(每年5月的第一個禮拜天)聖嬰則身穿皇家長袍。
勝利後聖母堂外觀並不起眼
但內部裝飾卻是十分精致漂亮
來到這個教堂的信徒非常虔誠,他們坐在座位上默默念誦經文
不時也有人來到祭壇前禱告
祭壇中間是身著白色禮袍的聖嬰像
聖嬰的皇冠,像這樣的皇冠展覽室裏還看見了好幾個
樓上陳列著部分來自世界各地贈送給聖嬰的禮袍。上樓樓梯的牆上懸掛著聖嬰身著各種禮袍的照片
來自各國的禮服,帶著民族特征。左上第一件紅色的綢緞上繡著龍鳳呈祥,一看就知道來自中國。
伏爾瓦塔河岸
小城區南邊沿著伏爾瓦塔河岸非常漂亮,河中成群結隊的天鵝悠閑自得嬉戲在水中。靜謐的後街坐落著一棟棟小巧玲瓏的建築,其間分布著許多的花園和公園,藝術作品隨意分散在街頭巷尾。在這裏隨性走走逛逛,不時會發現一些驚喜。
南邊的小城區沿著伏爾瓦塔河岸非常漂亮
查理大橋下,人們接著同心鎖,願愛情長長久久
河麵上天鵝一家其樂融融
小巷中坐落一家家餐館、咖啡廳
布拉格的特色甜點
這裏有許多花園、公園,藝術作品很隨意地散落在房前屋後
卡夫卡博物館(Franz Kafka Museum)
捷克著名的小說家弗蘭茲·卡夫卡出生並生活在布拉格。在這個城市到處都有卡夫卡的足跡,除了卡夫卡博物館,還有兩處卡夫卡故居:一個是他的出生地,位於老城廣場旁的一分鍾屋,另一個是他長大後創作作品的住處,位於黃金巷22號。卡夫卡去世後埋葬在布拉格東郊的新猶太人墓地。卡夫卡博物館坐落於小城區距離伏爾塔瓦河不遠的地方,於2005年開放。博物館的展廳分為兩部分,卡夫卡一生的現實生活的世界,以及他小說中描繪的世界。博物館門前悄然無聲地站立著兩個人,他們都有著雲母般的紋理,臉上帶著一絲戲謔和滿不在乎的神情,站立在一片形如捷克地圖的池塘裏,赤身露體麵對麵小便。這個雕像是捷克前衛藝術家大衛·切爾尼的作品,提起他在歐洲可謂是頗具爭議。卡夫卡和切爾尼的組合,就像是現代主義文學與藝術的撞擊,發出耀眼的火花,帶給遊客更多新奇的感受與深層次的思考。
列儂牆 (Lennonova ze?)
這裏原本是一麵普通的牆。1980年約翰·列儂在紐約遇刺,為了紀念他,一位不知名的歌迷在此噴塗了一幅他的頭像。於是人們開始在這麵牆上塗鴉關於約翰·列儂風格的漫畫以及披頭士樂隊歌詞的片段,因此這麵牆被叫列儂牆。後來,捷克的年輕人開始用大膽的顏色、抽象的圖案在此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1988年列儂牆成為捷克群眾發泄對於胡薩克共產主義政體憤怒的源頭。秘密警察曾多次粉刷牆體,企圖消除這裏抗議的聲音,不過很快又會有新的塗鴉出現。這麵牆見證了20世紀末捷克的動蕩劇變,又目睹了現世安穩。如今這裏成為許多文藝青年或者憤青抒發情緒的一堵牆,不用講什麽規矩,如果想要塗鴉,帶上工具把前人噴的覆蓋掉就是了,布拉格就是這麽隨性。
華倫斯坦宮 (Valdštejnská zahrada)
華倫斯坦宮殿建築群是布拉格早期巴洛克宮殿建築的豐碑, 建於1624至1630年間。原址上有26間民居,6個花園,兩個磚窯和一塊空地。宮殿由梅克倫堡公爵阿爾布雷赫特·馮·華倫斯坦(Albrecht z Valdštejna)興建,阿爾布雷赫特是三十年戰爭神聖羅馬帝國的統帥,聲名顯赫。阿爾布雷赫特死後,宮殿轉賣給其侄子,仍屬華倫斯坦家族財產。直到二戰後捷克將它收歸國有,改為政府辦公所用,現在這裏是捷克共和國上議院所在地。目前部分花園對外開放,花園呈巴洛克風格,規整對稱,時常有孔雀出沒。值得一看的是部分開放宮殿的穹頂和壁畫,極具藝術價值。
華倫斯坦宮現在開放的主要是它的花園
維巴花園 (The Vrtba Garden)
這是一座意大利巴洛克式小型庭園,有著驚人的美麗和層次。花園由維巴伯爵建於1720年,由捷克巴洛克建築師Kanka設計,雕塑出自布勞恩之手,壁畫為萊納的作品,是布拉格最美麗的花園。花園坐落在領館區附近的小巷裏,很不好找,因此又被稱為神秘花園。我們從城堡山下來,費了好大的勁才找到這裏。走進大門,眼前的花園讓我們覺得剛才的努力都值得了。雖說看不到花朵,但修剪整齊的樹木,精美的雕塑,多層次的意大利設計,讓我們眼前一亮。據說再過半個月,鮮花綻放,會更加美麗。順著台階走到最高處,布拉格壯麗的城市景色展現在眼前,仿佛是一幅幅色彩濃鬱的天然油畫,美得讓人心醉。庭院後麵向西延伸到佩特任山坡,不遠處美國領館的旗幟飄揚。多麽美麗的花園!這裏是紛繁嘈雜城市中的一處和諧靜謐之所。我們坐在頂端休息,享受安靜的時光和精彩的景色:紅頂白牆,我們如同置身一個童話世界;微風徐徐,撫慰著我們剛剛爬坡的燥熱。這裏不是旅遊團的景點,又大約是不太好找的原因,散客也不多。間或有一兩個遊客上來,“哇”一聲,拍幾張照片,轉身離開。這給了我們充分的自由時光,享受著安寧、享受著微風、享受著美景,幻想猜測著這裏是否曾經發生過怎樣的動人故事……
這個不起眼的小門內隱藏著驚人美麗的維巴花園
壁畫是是萊納的作品
花園內的樹木修整得格外漂亮
漂亮的雕塑出自布萊恩之手
花園層次分明,一層一層逐次升高
站在最高處,布拉格的紅頂白牆盡收眼底,其間綠色的高塔點綴,更增加許多韻味
回頭看,美國大使館的的國旗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