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廣州城內,排開大量的摩天高樓群、城市喧囂聲細心體會,你可感受到風格獨特和鮮明的地域文化——嶺南文化。基於獨特點地理位置和曆史條件,在千百年 的不斷吸取、融 匯、發展中,嶺南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和精神,是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嶺南文化包括建築裝飾、書法畫派、戲曲音樂、以及茶飲美 食, 其中嶺南建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中國建築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曆代建築匠師的努力,結合南國的自然資源和生活特點形成了風 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其建築形式的特點是體態輕盈、通透樸實,但又裝飾精美、鮮豔華麗,並大量采用石雕、磚雕、木雕、陶塑、灰塑、繪畫等民間工藝。灰塑,通 稱 “花批”,是在中山的古建築中最主要的裝飾手段。在殿堂、廟宇、豪宅等大型建築上,用浮雕的方法將山川風景動物花卉甚至整套曆史故事裝飾在屋簷瓦頂上,具 有立體效果,再染上大紅大綠的斑斕色彩,從而顯得富麗堂皇、十分悅目。 陶塑,通稱“花脊”,主要用於屋頂脊飾。陶塑用陶土低溫燒製而成,塗上琉璃油彩,主要為黃、綠、寶藍、褐、白等顏色,俗稱五彩。一般安放在房屋的正脊上, 脊的兩端通常對稱飾以鼇魚,以取獨占鼇頭之意,此外還有各種珍禽瑞獸。再加上門窗隔扇、花罩漏窗都精心雕刻,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 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的織錦,這一切組成了典型的嶺南特色的建築藝術。
嶺南建築的陶塑、灰塑、石雕、木雕的建築藝術
嶺南古建築
仁威祖廟
仁威祖廟為道教廟宇,初建於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 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曆史。明朝天啟、清朝乾隆、同治年間進行過大規模的修葺與擴建。廟宇的主體建築呈梯形,分為左中右三路,深四進,以廊廡相連形成幾個院 落。中路主體建築,順縱軸線設龍柱華表、頭門、拜亭、正殿和中殿,布局平衡經湊。 仁威祖廟以其精湛的嶺南古建築藝術而著稱,精美的木雕、粗曠的石雕、玲瓏剔透的磚雕、以及工細勁秀的陶塑、灰塑讓人歎為觀止。
正殿,內供奉真武大帝。屋頂正脊和兩側山牆頂的陶塑人物是清代廣東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製,上有同治丁卯字樣(同治六年,1867年)
石柱,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蟠龍石柱上頂著一個瑞獅。據說,文革期間有人想推倒它,挖了一米多深,還絲紋不動,隻好作罷
陶塑、灰塑、木雕裝飾整個廟宇,講述一個個曆史故事:如諸葛議兵出祁山,曹操銅雀台宴群臣,武鬆打虎,鍾馗打鬼等等
除了各殿供奉的各路神仙,偏殿裏還供奉著60位太歲,為人消災避難
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是廣東地區著名的宗祠建築。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落成(1888-1893年)。是廣東七十二縣陳姓宗族集資興建合族祠,也是廣東各縣陳姓子弟赴省城讀書應考之居所。陳氏書院是典型的嶺南祠堂式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麵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呈正方形,三路三進,9廳6院, 以聚賢堂為中心,由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其布局主次分明、縱橫規整、嚴謹對稱,廳堂軒昂、空間寬敞、廊廡秀美、庭院幽雅,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保 持最完好的清代建築,被譽為嶺南藝術建築的明珠。祠堂建築大量采用石雕、磚雕、木雕、陶塑、灰塑、繪畫等裝飾,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工藝之大成。其中祠堂前 壁的6 幅大型磚雕和各進的廳堂屋頂上石灣陶塑脊飾堪稱巨製。
書院外觀
走進書院大門我們被眼前絢麗的色彩、精湛的雕塑所吸引
聚賢堂內精美的木雕
屋頂上的陶塑和牆壁上的磚雕,講述一個個民間故事
三元宮
羊城三元宮為千年古觀,地踞越秀山南麓, 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三元宮是廣州現存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道觀。其前身為北廟,是祭奉南越王趙佗的寺廟。南越國滅亡後,北廟荒廢。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信奉道教,於公元319年 在原北廟舊址上建造了越岡院。然代遠年湮,越岡院幾經荒廢。待至明朝萬曆年間重修擴建,因主祀三官大帝而更名為“三元宮”,清康熙年間成為道教全真龍門派 道場傳承至今。古觀依山而建,氣勢不凡。拾級而登,漸見山門,山門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大殿供奉三官大帝,後殿供奉太上老君。另有鮑姑殿、呂祖殿、玉皇殿、 道舍等建築近百間。古觀殿宇古樸巍峨,常日香煙繚繞、四時花草飄香,乃人間仙境也。
山門
千年古樹生長在古觀內,格外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