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Munich),德國的第三大城市,是德國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它南鄰阿爾卑斯山脈,並有多瑙河的支流伊薩爾河(Isar)穿城而過,是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城市。公元1175年,慕尼黑正式獲得城市身份,建立要塞。1180年,維特爾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er )的奧拓一世(Otto I Wittelsbach)成為巴伐利亞公爵,開啟了維特爾斯巴赫王朝近八百年的統治。1255年慕尼黑成為上巴伐利亞的都城。1506年上下巴伐利亞統一,慕尼黑成為整個巴伐利亞的首都直至一戰後巴伐利亞王國解體。戰後的慕尼黑成為納粹的溫床,1923年,希特勒和其追隨者發動“啤酒館政變”,企圖推翻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政權。失敗後在獄中寫下《我的奮鬥》。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掌權,慕尼黑再度成為納粹據點。納粹將該市稱為運動首都( Hauptstadt der Bewegung)。二戰期間慕尼黑曾遭到盟軍71次空襲,全市四分之一的建築遭到破壞,有些地方被夷為平地。據說,希特勒在發動戰爭前將市內所有重要建 築全部拍照存檔。 戰後慕尼黑被小心翼翼重建,保持了戰前的街道格局,恢複了重要建築的原貌。如今慕尼黑已成為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也是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告別林德霍夫宮我們向慕尼黑(Munich)進發, 在GPS的指引下很順利地找到了下榻的旅館。經過一天的奔波大家都累了,休息了一會兒便開始找飯吃。LG本 想開車出去,但考慮到停車的問題便決定就近解決。詢問前台附近有無好的餐館,前台推薦了一家,走路隻需五分鍾。走進餐館裏麵人不多,德國人晚餐時間晚,現 在還未到高峰時刻。我們不例外又點了一份豬肘子,味道也不錯,但比起頭天富森湖邊旅館吃的還是覺得差了一點什麽。在瑞士和德國,啤酒比水還便宜。考慮到飯 後開車逛城沒敢多點,隻要了一杯。問過服務員才得知,在德國法律要求零酒精駕車,雖說一杯啤酒問題應該不大,但出門在外小心為妙。於是這一杯啤酒也沒敢讓LG喝,隻好由我和兒子幫他消滅掉。晚飯後,我們駕車出門,沒有目的滿城亂逛, 夜遊慕尼黑。也許是因為下達的指令不明確,Tomtom靜音了,不再給提示。幸虧LG在出發前將地圖草草看了一下,心中對街區分布有個大概的印象,於是跟著感覺走,不一會兒我們看見了慕尼黑的凱旋門(Siegestor)。
凱旋門(Siegestor)
凱 旋門高21米,寬24米,厚12米,風格與歐洲各國一係列的凱旋門相似,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為紀念巴伐利亞軍隊的光榮於1852年建造 。頂部有雙輪戰車和獅子的塑像,獅子是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標誌。 此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嚴重損壞,現在隻是局部加以重建, 以此作為提醒和平的紀念碑。背麵的題詞是“獻給勝利,被戰爭破壞,提醒和平”。回來整理照片時發現我拍照的凱旋門找不著了,隻好在網上借了兩張放在此處。
夜幕下的凱旋門
獻給勝利,被戰爭破壞,提醒和平
繼續在街上瞎逛,途中見到一個有著高大的雕塑的廣場也不知是什麽地方。隨後路邊的建築逐漸高大漂亮起來,估計來到了市中心。看到旁邊廣場很熱鬧,我們便找 到停車場將車停下。廣場裏到處坐滿了人,前麵是一個臨時搭起的舞台,我們來得正是時候,舞台上正在宣布節目開始。音樂響起,指揮一邊指揮著樂隊,一邊號召 觀眾互動,台上台下氣氛很熱烈。我們立刻受到了他們的感染,心情愉悅起來。樂隊演奏了一曲又一曲,大家跟著唱了一首又一首。隨後樂隊奏起歡快的舞曲,觀眾 們紛紛進場跳起舞來,將晚會推向高潮。我們隨著歡樂的人群踏著音樂的節奏起舞,卻不知身在何處,為啥起舞。詢問旁邊買香腸的小販,才知道原來我們所在地是 音樂廳廣場(Odeonsplatz)。每到周末,市政府都會在此舉辦小型音樂會,以娛樂市民。 音樂廳廣場是我計劃中標注過的地方,沒想到無意中就闖了進來,而且碰巧趕上了歡樂的音樂會,真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音樂廣場上的音樂會
寧芬堡宮(Schlosss Nymphenburg)
第二天早晨,我們商量當天的行程。由於市內停車困難,我們決定將車留在旅館。在前台買了一張全家的City Tour Card,坐車遊覽慕尼黑。首先我們來到寧芬堡宮(Nymphenburg),寧芬堡宮是曆代巴伐利亞國王的夏宮,坐落在慕尼黑的西北角。下了車,頂著一頭烈日,走了一截才看到寧芬堡宮的紅頂白牆。宮殿前是一個大大的池塘,池塘裏有成群的天鵝和野鴨在嬉戲玩耍。從池塘望去,寧芬堡宮氣勢龐大,建築恢宏。寧芬堡宮是一座巴洛克式宮殿,建成於1675年。整座宮殿坐西朝東,正麵長達600米,由一幢幢方形樓房連結成一組建築物。寧芬堡宮最初由選帝候斐迪南·瑪利亞(Ferdinand Maria)為慶祝兒子的降生,國家有了繼承人,於1664年開始建築。早期的宮殿隻有中間部分,經過五代國王,200年時間的不斷擴建才成為今天的規模。據說,維斯特巴赫家族(Wittelsbacher )至今仍住在宮殿的側殿中,所以隻有部分區域和房間開放參觀。前麵一章所提到的新天鵝堡的主人,浪漫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就出生在這裏。
寧芬堡宮氣勢龐大,建築恢宏
天鵝和野鴨在池塘中嬉戲玩耍
宮殿前的噴泉噴出衝天的水柱
雪白的外牆上鑲著金邊,使宮殿看上去大氣美觀
草地綠綠茵茵,雕塑栩栩如生
走進宮殿,這裏允許拍照和自由參觀。我們每人租了一個講解器,便開始了參觀。一踏進大廳,呈現在眼
前的是洛可可風格的華麗大廳(Great Hall)。大廳的房頂是一幅以希臘神話為主題的精美壁畫:山林仙女寧芙(Nymphs)向花之女神芙羅拉(Flora)獻上敬意。這也是宮殿名字“寧芬堡( Nymphenburg )”的來由。與其他所有皇宮一樣,宮殿的房間無一例外富麗堂皇。比較有特點的有著名的路德維一世的美人畫廊(Ling Ludwig’s Gallery of Beauties)。路德維一世親自挑選的36位美人,有貴族也有平民,由宮廷畫家 Joseph Karl Stieler於1827至1850年間為她們繪製肖像。雖美女們裝束不同、表情各異,但個個美如天仙、端莊秀麗。寧芬堡宮南邊的側翼是馬車博物館(Marstall Museum),這裏展示昔日皇家的馬車和雪橇。眾多的馬車展示在這裏,每輛都不相同,但又同樣精美絕倫, 讓人歎為觀止。 宮殿後麵是占地200公頃的庭園 ,宮廷園林、靜靜的池塘和廣闊的草地林木交相輝映。掩映在萬綠之中,還有兩座小巧玲瓏的狩獵行宮——巴頓宮(Badenburg)和阿瑪琳宮(Amalienburg),華麗典雅、裝飾繁細,更是毫不比歐洲其他宮殿遜色。 巴頓宮充滿中國情調,描繪中國人生活的壁畫,中國傳統的花卉動物裝飾著宮殿。阿瑪琳宮內部裝飾纖巧精美,是洛可可式宮殿中罕有的精品。
Nymphs對女神Flora獻上敬意
路德維一世的美人們
寢宮
中國風格的瓷磚
皇家庭苑
昔日的皇家馬車
參觀完寧芬堡宮,我們坐車來到瑪麗亞廣場(Marienplatz),接下來想看的地方都集中在廣場附近。瑪麗亞廣場自1158年起就是慕尼黑的中心廣場,位於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其名字來源於廣場上的瑪麗亞圓柱(Mariensäule)。瑪麗亞圓柱是1638年為慶祝趕走瑞典人的軍事占領而立。高高的大理石柱上站著金色的瑪利亞雕像,基座上有四組青銅雕像,寓意人類反對戰爭、瘟疫、饑餓、和無信 。 環繞廣場的有新市政廳 (Neues Rathaus)、舊市政廳(Altes Rathaus)等建築。廣場上擠滿了遊客,四周的街道古色古香,充滿巴伐利亞古樸的風格。
廣場上的瑪麗亞圓柱
舊 市政廳是1874年以前的慕尼黑市政廳,位於廣場東側,現在供市議會代表使用。這座建築首次見於文獻記載是在1310年,著名的大廳(Großer Saal)興建於1392-1394年。後經過多次重建,建築風格也幾經改變成為新哥特式。在新市政廳建成之前,這裏一直是慕尼黑的市政機構。1938年11月9日,約瑟 夫·戈培爾在大廳發表反猶太演說,揭開水晶之夜的序幕。二戰期間這座建築受損嚴重, 戰後進行了大規模重建,其尖頂直到1971-1974年才得以完成。
維克圖阿裏安市場(Viktualienmarkt)
廣場東南側有一個名為維克圖阿裏安(Viktualienmarkt)的農貿市場。我們此時又累又餓,顧不上參觀遊覽,首先要解決的是肚子問題,於是直奔農貿市場。維克圖阿裏安市場相當熱鬧,一個個小店排在外圍出售各種美食小吃,中間是一排排的桌椅,供客人用餐,西頭一個個的小攤販出售自產的各種農產品。 人們愛在這裏品嚐最具特色的慕尼黑美食,無論什麽時候,所有的桌子都坐得滿滿的。有用餐的、有喝啤酒的、也有走累了歇歇腳的。我們在幾個不同的小店選擇了幾樣不同的小吃和啤酒開始了我們豐盛的午餐。